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阚远晴符伟国
    867-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发布了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对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病变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该指南基于截至2023年8月的最佳证据,依据修改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评分系统制定了160条建议,较2019年版本新增59项全新建议.新版指南针对质量控制、流行病学与诊断筛查、小型腹主动脉瘤管理、腹主动脉瘤择期修复、破裂及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管理、复杂腹主动脉瘤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证据总结与分级推荐.该指南对于指导国内血管外科腹主动脉-髂动脉瘤临床工作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但同时也需注意结合本土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诊疗.本文对指南中相关部分进行了解读,供学者们参考讨论.

    主动脉瘤,腹髂动脉瘤诊疗指南

    主动脉脱套与TEVAR术中支架源性主动脉脱套

    马韬符伟国
    87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时内膜撕裂,如果撕裂形态呈现为周径上的环形破口,破口远端的内膜会脱离主动脉管壁并形成独立的内膜管腔,这个管腔顺着血流方向塌陷之后就会形成顺行脱套病变,即主动脉脱套.主动脉脱套发病率低,其总数的90%发生在主动脉夹层自然病程中,也可以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并发症.随着近年TEVAR技术的普及和手术数量的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但是TEVAR术中支架源性主动脉脱套(ISAII)的报道极为有限.该病作为一种罕见的夹层或并发症,并不被大多数医生所熟知,因此本文旨在介绍主动脉脱套和ISAII的概念、特点、诊断、分型以及处理原则与方法、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让更多患者受益.出现在自然病程中的主动脉脱套,有时需要心电门控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或心脏超声结合使用才能明确诊断,这种病变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在开放手术中直视下修补;但是在TEVAR手术中,脱套病变往往只能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优先推荐血管腔内技术修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脱套病变,将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在TEVAR术中,如果在常规造影后发现ISAII,首先需要保留手术器械和通路.其次需要造影明确脱套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分清主动脉结构的改变,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ISAII分三型,Ⅰ型ISAII病变局限于胸主动脉支架覆盖部位,无需额外支架植入;Ⅱ型ISAII病变位于支架覆盖远端,但局限于胸主动脉段,治疗上需要在胸主动脉段植入覆膜支架,固定内膜团块,开通真腔;Ⅲ型ISAII病变位于腹主动脉段,最危险,对术者的手术决策和技术要求也最高.除了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还需要在腹主动脉段使用裸支架固定内膜团块,开通真腔血供.

    动脉瘤,夹层主动脉,胸血管成形术手术中并发症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采用裙边型烟囱支架(Longuette?)的PATENCY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贺飞舒畅罗明尧方坤...
    885-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烟囱技术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Ⅰa型内漏是其主要并发症.裙边型烟囱支架(Longuette™)专为烟囱技术设计,用于重建LSA时降低Ⅰa型内漏.为评估Longuette™烟囱支架联合TEVAR治疗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笔者开展了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PATENCY临床试验).本研究总结PATENCY临床试验的1年结果和经验.方法:2018年10月—2022年3月,全国26家血管外科中心参与PATENCY临床试验,共纳入150例符合标准的TBAD患者.所有患者均在TEVAR术中采用Longuette™烟囱支架重建LSA.评估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2个月的临床效果和不良事件,并分析患者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LSA通畅率和无内漏率.结果:患者年龄30~77岁,平均(54.48±11.12)岁,138例(92.0%)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急性、亚急性和慢性TBAD分别占74.7%,17.3%和8.0%.124例(82.7%)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成功率为99.33%(149/150),手术时间(91.67±41.47)min,X线暴露时间(31.36±16.71)min,手术出血量为(71.55±60.40)mL.围手术期内漏发生率为5.33%(8/150),包括Ⅰ型6例、Ⅱ型1例、Ⅳ型1例;1例(0.67%)患者发生Longuette™烟囱支架急性闭塞,再次实施腔内手术后恢复通畅;1例(0.67%)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1.33%)患者术后发生逆撕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1例术后3周死亡.术后30 d死亡2例(1.33%).142例患者进行了密切随访,随访时间为11.67(5~16)个月.无主动脉支架和Longuette™烟囱支架移位.2例Ⅰ型内漏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年进行了再次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术后1年随访仍有6例患者有轻微的内漏持续存在,患者TBAD假腔保持稳定,无明显症状,均予以保守治疗.Longuette™烟囱支架内狭窄和闭塞分别发生1例和2例,逆撕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例,假腔增大,患者均无明显症状,予以保守治疗.无发生脑卒中、截瘫、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累积生存率、LSA通畅率、无内漏率分别为97.96%、97.96%和91.91%.结论:采用Longuette™烟囱支架在TBAD腔内治疗中重建LSA简便、安全、有效,其能够有效降低围手术期Ⅰa型内漏的发生率,为微创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提供新的治疗方式.

    动脉瘤,夹层主动脉,胸血管内操作烟囱支架内漏临床试验

    本刊常用词汇英文缩写表

    893页

    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FIM研究

    左健刘金成俞世强易蔚...
    894-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主动脉弓部病变还是以常规全弓置换为主要治疗手段.常规全弓置换术需要在开胸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状态下完成,手术时间可达10余小时,是名副其实的"血战、夜战、死战"手术.由于主动脉弓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长期被视为腔内治疗的"禁区".虽然主动脉弓部腔内技术日新月异,但其瓶颈问题始终无法突破,目前仍很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报告笔者中心采用一款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first-in-man(FIM)研究结果,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分析2023年10月—202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为3例主动脉弓部存在病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结果.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病变特点、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主动脉弓部修复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0~74岁.手术全部成功,无短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3例患者包括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1例,主动脉弓部瘤伴溃疡2例;其中2例患者因胸痛就诊,1例为体检发现.3例患者均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例.2例患者病变位于1~3区,累及左颈总动脉;1例患者病变位于0~3区,累及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平均手术时间125 min.1例带管入重症监护室(ICU),其余2例均于手术室内拔管.术中无脑部缺血过程,未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术中支架均由股动脉入路导入,支架植入顺利,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支架位置、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区域完全隔绝,无内漏及分支动脉狭窄的不良事件出现.ICU平均停留时间31 h.术后复查主动脉血管成像显示主体及分支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良好,无内漏及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术后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应用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术中无脑缺血过程,输送系统均由股动脉入路,操作更加简便,创伤进一步减小.手术过程平顺,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短期疗效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主动脉疾病主动脉,胸血管内操作支架三分支重建

    Castor单分支支架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方敏张昊张雷魏小龙...
    901-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但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器具自身局限,仍旧存在内漏、锚定区损伤、逆撕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使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进行腔内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Dicom格式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影像、术中详细信息及随访预后结果,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夹层近远端锚定区动脉直径、病变长度、LSA开口与夹层关系等指标,并结合术中使用移植物情况计算支架放大率,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近远期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腔内手术方式,手术均取得技术成功.夹层近端主要裂口与LSA距离(42.7±17.3)mm;夹层近端边缘与LSA距离(7.7±13.2)mm;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直径(31.5±3.0)mm;左颈总动脉开口远端与LSA开口近端距离(8.5±2.6)mm.Castor主体支架近端直径(32.5±3.3)mm,远端直径(26.6±3.3)mm,分支支架直径(10.7±3.5)mm.主体支架近端放大率为(3.2±3.5)%,远端放大率为(0.1±9.5)%.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共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前严重低血压,术后1d死于低灌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d死于夹层逆撕破裂;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14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死于不明原因疾病.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出现1例夹层逆撕,3例脑梗,随访期间出现1例Ⅰb型内漏,1例分支支架闭塞.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往往累及LSA,腔内手术需要将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锚定区同时保留LSA,以防止脑梗及截瘫等并发症.Castor单分支支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动脉瘤,夹层主动脉,胸血管内操作支架

    欢迎订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908页

    Castor支架在主动脉弓病变中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

    孙文超刘涛裴长安孙波...
    909-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的首选方法.如何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是TEVAR的难点和研究方向之一.目前,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广泛应用于TEVAR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但其应用于重建左颈总动脉(LCCA)报道少见.因此,本研究探讨TEVAR术中运用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21年10月—2022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例累及Z2区的主动脉弓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77岁,平均(59.2±14.08)岁,其中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分析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68~233 min,平均(191±19.06)min,无中转开胸手术.5例患者的LCCA均成功采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行血运重建.术后住院期间发生1例脑卒中,术后2个月意识清晰,右上肢肌力完全恢复(V级);其余4例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全因死亡、脑卒中、支架移位、夹层复发、内漏、截瘫、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Castor单分支支架位置良好,主动脉峡部平面主动脉平均直径与肺动脉分叉平面主动脉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35.8 mm vs.41.9 mm,P=0.035;31.1 mm vs.36.7 mm,A=0.048);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无内漏,瘤腔/假腔均出现血栓化.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Castor单分支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安全可行,然而,其疗效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的病例验证.

    主动脉疾病主动脉,胸血管成形术Castor支架左颈总动脉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戚悠飞王惠暄刘飒华陈浩...
    918-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的首选治疗.髂支闭塞(ILO)是EVAR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其处理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本文探讨EVAR术后ILO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8月—2022年8月间14例EVAR术后发生ILO的病例资料.以同期435例无ILO的EVAR病例作为对照,分析EVAR术后发生ILO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者行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183.9±32.6)min,术中出血量(187.1±70.2)mL.10例经杂交手术取栓恢复腔内血流,2例杂交手术失败后行双侧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2例采用吸栓导管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恢复腔内血流.清除髂支内血栓后,对髂支及远端髂外动脉(EIA)残余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缓解.随访期,所有患者未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EIA起始端直径(P=-0.045)、髂动脉扭曲≥60°(P--0.003)、髂动脉狭窄≥50%(P=0.007)、髂支远端锚定于EIA(P=0.015)、髂支远端放大率≥15%(P=0.028)等因素与EVAR术后ILO的发生有关.结论: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是EVAR术后ILO的首选治疗.关注ILO的危险因素,并在EVAR方案设计和操作时积极预防.

    主动脉瘤,腹血管内操作手术后并发症移植物闭塞,血管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9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