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移性结直肠癌抗EGFR治疗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徐昆明许云华陈锡光付广...
    996-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是结直肠癌进展的晚期阶段,治疗选择多样,但患者预后通常不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在mCRC的发展中扮演核心角色,涉及多个关键分子.EGFR异常活化与肿瘤生长、转移及治疗耐药紧密相关.因此,EGFR靶向治疗对mCRC至关重要,但治疗耐药常常导致治疗失败,且分子机制复杂.在此,笔者综述mCRC抗EGFR治疗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为深入理解抗EGFR耐药机制,优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ErbB受体分子靶向治疗抗药性,肿瘤综述

    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疗效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淼许丹晴周力丁金旺...
    1012-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全部甲状腺癌类型中最为常见,占94%以上.目前主要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选择性放射(131I)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综合治疗,总体预后较好.TSH能够与DTC细胞表达的TSH受体结合,刺激DTC细胞生长,因此TSH抑制治疗是减少DT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重要环节,已得到国内外多项指南的明确推荐.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部分患者难以实现TSH抑制治疗目标,需要反复调整治疗剂量以达到预期目标,治疗过程中可能伴随乏力、嗜睡或心悸等不适.本文主要总结DTC术后TSH抑制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期帮助临床医生为DTC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TSH抑制治疗和随访管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远期生存时间,降低DTC术后复发率.

    甲状腺肿瘤/治疗促甲状腺激素预后综述

    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行腹腔镜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马义祥胡娜陈依然王可...
    1018-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是一类罕见且凶险的疾病,笔者报告1例特殊的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020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了1例首发症状为暗红色血便的40岁女性患者,通过腹盆部增强CT、肠镜和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患者真性脾动脉瘤破裂至结肠脾曲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经介入下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康复出院,出院后无再发便血等不适.2023年8月7日患者排便时从肛门排出金属丝,自行剪断后出现左上腹痛,再次就诊于我院急诊科,通过腹盆部平扫CT发现患者脾动脉瘤栓塞所用的一部分弹簧圈钢丝经脾动脉瘤结肠瘘进入结肠并从肛门脱出,于2023年8月14日行全麻腹腔镜探查+脾切除+脾动脉瘤切除+结肠部分切除+结肠异物取出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符合真性脾动脉瘤诊断.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无腹痛便血等不适.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经介入栓塞,腹腔镜手术切除后痊愈,检索国内外近30年文献未见报道.结论: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尽早行增强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首选腹腔镜手术切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可先介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评估腹腔镜手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动脉瘤脾动脉动脉瘤破裂肠瘘胃肠出血腹腔镜

    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发生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的影响因素分析

    蒋磊崔云伟褚亮周少波...
    1023-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腹股沟疝手术是儿童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单侧腹股沟疝手术后发生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MCIH)的概率为2.4%~29.0%,因此一些外科医生建议将对侧未闭的鞘状突进行预防性修复,不仅避免嵌顿疝的发生,同时减少全身麻醉的风险以及二次住院的费用;但是有学者认为,需要4~21次不必要的手术才能预防1次对侧腹股沟疝的发生,这将存在过度医疗,同时增加术中睾丸和输精管相关副损伤的危险.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发生MCIH的影响因素,为单侧腹股沟疝儿童术后MCIH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102例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出现MCIH患者共14例(13.7%).MCIH组和非MCIH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是否为低体质量儿、是否为早产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IH首发年龄的截断值为3.5岁.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发病年龄≤3岁(OR=10.382,95%CI=1.591~67.736,P=0.014)及出生时低体质量(OR=16.480,95%CI=2.714~100.056,P=0.002)是发生MCI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出生时低体质量是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术后MCI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出生时低体质量,手术方式应选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以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鞘状突未闭,对于未闭的鞘状突进行预防性的结扎,预防MCIH的发生.

    疝,腹股沟结扎术异时性对侧腹股沟疝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