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瑞戈非尼联合PD-L1单抗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作用及机制

    倪明立潘威徐倩
    1091-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瑞戈非尼治疗肝癌不可避免的存在毒副作用,而且治疗有效率有限.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抗可有效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发挥显著抗肿瘤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瑞戈非尼联合PD-L1单抗对肝癌移植瘤小鼠的抗癌作用.方法:将Balh/C裸小鼠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后,分别给予瑞戈非尼(瑞戈非尼组)、阿替利珠单抗(PD-L1单抗组)、瑞戈非尼+阿替利珠单抗(联合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处理,连续4周,期间动态测量各组肿瘤体积.4周后,剥离各组小鼠移植瘤,分别用流式细胞术、TUNEL法、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CD4+和CD8+细胞浸润情况、细胞凋亡率及形态特征,并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表达.结果:给药前4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3、4周时,各给药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模型组,且联合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两个单药组(均P<0.05),但两个单药组间肿瘤体积无明显差异(均P>0.05).各给药组肿瘤组织中CD4+与CD8+细胞比例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依次为瑞戈非尼组<PD-L1单抗组<联合组(均P<0.05).各给药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依次为瑞戈非尼组<PD-L1单抗组<联合组(均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核大、深染、排列密集,各给药组肿瘤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核皱缩、细胞数量减少,片状坏死等改变,联合组改变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肿瘤组织CD31、VEGF、Ki-67和Bcl-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ax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联合组的以上指标变化程度明显大于两个单药组,但两个单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瑞戈非尼联合PD-L1单抗可有效抑制肝癌生长,且强度大于两者单独作用,这可能由两者不同的作用机制的协同效应实现的.

    肝肿瘤肿瘤移植小鼠瑞戈非尼阿替利珠单抗

    袖状胃切除术调节GLP-1/DPP-4通路抑制肥胖症小鼠氧化应激诱导脂肪炎症的作用

    买买提·依斯热依力玉苏普江·伊明江王永康阿巴伯克力·乌斯曼...
    110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袖状胃切除术(SG)是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方法,但其产生疗效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二肽基肽酶4(DPP-4)信号通路与肥胖症的慢性氧化应激状态以及脂肪炎症密切相关,但SG术的治疗作用是否影响该通路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SG术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症小鼠脂肪组织GLP-1/DPP-4通路、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用高脂饲养法建立肥胖症模型,另将10只用标准饲料饲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将30只肥胖症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行SG术(模型+SG组)和假手术(模型+假手术组)或不做任何处理(单纯模型组),术后各组小鼠给予标准饲料继续饲养4周,采集内脏脂肪组织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及qRT-PCR方法分析脂肪组织中GLP-1及其受体GLP-1R、DPP-4、NADPH氧化酶4(Nox-4)、抗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11b)、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F4/80)以及促炎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β、IL-6、TNF-α]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各肥胖症模型组小鼠脂肪组织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反应和炎症反应,但模型+SG组的以上反应弱于单纯模型组与模型+假手术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肥胖症模型组小鼠脂肪组织中GLP-1与GLP-1R的表达降低,而DPP-4的表达增高,CD11b阳性细胞比例及Nox-4表达增加,但模型+SG组以上变化明显弱于单纯模型组与模型+假手术组,而后两组间以上变化无明显差异.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肥胖症模型组小鼠脂肪组织中GLP-1与GLP-1R的mRNA表达降低,而DPP-4的mRNA表达增高(均P<0.05);CD68、F4/80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Nox-4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而MnSOD、GSH-Px及CAT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MCP-1、IL-1β、IL-6及TNF-a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但模型+SG组以上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单纯模型组与模型+假手术组(均P<0.05),而后两组间以上指标的变化幅度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SG术能够有效调节脂肪组织中GLP-1/DPP-4通路,抑制免疫反应、氧化应激及促炎因子的异常表达,从而改善脂肪组织炎症反应.

    肥胖症减肥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1二肽基肽酶4氧化性应激炎症小鼠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1110页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肺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预测模型构建

    朱江鹏李光耀姚远朱伟伟...
    11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RC)可发生远处器官转移,导致预后不良,其中以肝脏和肺转移最为常见.然而,相较于CRC单纯肺转移或肝转移,同时性肝肺转移(SLLMCRC)的报道甚少.因此,本研究探讨SLLMCR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为诊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在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2019年诊断为SLLMCRC患者的病理资料,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 8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根据7:3比例随机分成建模集(560例)和验证集(240例),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SLLMCRC患者总体生存(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筛选出SLLMCR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来构建预测SLLMCRC患者OS和CSS的列线图模型.分别采用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对构建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建模集与验证集患者基线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50~69岁,HR=1.39,95%CI=1.07~1.81;≥70 岁,HR=1.94,95%CI=1.46~2.58)、原发灶手术(HR=0.67,95%CI=0.48~0.95)、CEA 水平(HR=1.39,95%CI=1.04~1.87)、化疗(HR=0.22,95%CI=0.18~0.28)是 SLLMCRC 患者 OS 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SLLMCRC患者年龄越大的OS率越差,而行原发灶手术、CEA阴性、接受化疗则有更高的 OS率.年龄(50~69 岁,HR=1.05,95%CI=1.01~1.12;HR=1.17,95%CI=1.02~1.35)、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HR=0.67,95%CI=0.48~0.90)、化疗(HR=0.45,95%CI=0.34~0.61)是SLLMCRC患者CS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SLLMCRC患者的年龄越大CSS率越低,而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多、接受化疗则有更高的CSS率.对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建模集1、2、3年OS的ROC值分别为0.643、0.587和0.591;验证集分别为0.631、0.623和0.628.建模集1、2、3年CSS的ROC值分别为0.607、0.610和0.681;验证集分别为0.624、0.618和0.624.OS和CSS的校准曲线相对接近理想45°参考线.结论:年龄、原发灶手术、CEA水平、区域淋巴结清扫数目、化疗情况是SLLMCR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放疗可能无法让SLLMCRC患者获益.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关于诊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疗效提供了证据支持.

    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SEER规划预后列线图

    基于肌少症联合POSSUM评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预测模型的构建

    阿茹拉芦建慧夏医君秦莎娜...
    112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作为治疗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经典手术方法,尽管技术日益成熟,但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这些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预测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肌少症作为一种与多种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的疾病状态,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POSSUM评分系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风险评估的工具,其预测效能已得到初步验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确定PD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肌少症联合POSSUM评分的风险预测模型,以期提高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准确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6-2023年行PD术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liceOmatic软件获取患者的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并基于该指数进行肌少症的诊断;同时,统计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依据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对并发症进行分级,分为严重并发症组(≥Ⅲa)和非严重并发症组(<Ⅲa);采用POSSUM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OSSUM评分对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测效能,并通过Youden指数找出最佳截断点;利用单因素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采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及一致性指数内部验证等方法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全面评估.结果:79例患者中,肌少症患者41例,非肌少症患者38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85%,严重并发症组与非严重并发症组患者的年龄、肌少症、POSSUM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POSSUM评分及术中出血量是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 9.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预测精度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也提示预测模型拟合良好,一致性指数内部验证证实列线图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肌少症、POSSUM评分和术中出血量为PD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肌少症联合POSSUM评分所构建的PD术后严重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风险评估工具,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降低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肌减少症POSSUM评分列线图

    手术治疗对胃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基于SEER数据库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陈鑫明赵平武唐红何运胜...
    113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胃鳞状细胞癌(GSCC)是一种罕见的胃恶性肿瘤,目前缺少对该类患者的大样本临床数据研究,手术治疗的预后价值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探讨手术治疗对G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SEER数据库中2000-2019年病理确诊为G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治疗对GSCC患者的总生存(OS)与肿瘤特异生存(CSS)的影响,并分析GSCC患者OS与CSS的影响因素以及手术治疗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GSCC患者的价值.结果:共纳入334例GSCC患者,其中83例(24.85%)接受手术治疗,251例(75.15%)未接受手术治疗.经1∶1倾向评分匹配均衡基线资料后,每组各81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的5年OS率(32.07%vs.11.08%,x2=20.30,P<0.001)与 CSS率(41.93%vs.18.45%,x2=17.10,P<0.001)均明显优于非手术组.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病理分化程度、SEER分期、手术治疗、放疗是GSCC患者的OS与CS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根据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分析显示,行手术治疗的已婚(HR=0.42,95%CI=0.25~0.70,P=0.001)、高分化(HR=0.09,95%CI=0.01~0.84,P=0.035)、肿瘤局限(HR=0.33,95%CI=0.17~0.65,P=0.001)、放疗(HR=0.35,95%CI=0.21~0.58,P<0.001)患者的OS明显提高;行手术治疗的已婚(HR=0.44,95%CI=0.25~0.78,P--0.005)、高分化(HR=0.09,95%CI=0.01~0.84,P=0.035),肿瘤局限(HR=0.34,95%CI=0.15~0.75,P=0.007)、放疗(HR=0.31,95%CI=0.18~0.55,P<0.001)患者的CSS明显提高.结论: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GSCC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已婚、病理分化程度为高分化、肿瘤局限、接受放疗的GSCC的患者为手术治疗的最佳受益人群.

    胃肿瘤癌,鳞状细胞外科手术预后SEER规划倾向性评分

    内脏脂肪面积对胃癌根治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马于祺毕心然张文涛龚世怡...
    1142-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内脏肥胖不仅是多种癌症危险因素,而且与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尽管已有较多关于内脏脂肪面积(VFA)对胃癌根治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影响的相关研究,但仍缺乏大样本的数据比较分析.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CT在第三腰椎层面(L3-CT)定义的VFA与胃癌根治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不同VFA(均L3-CT计算)胃癌患者术后情况差异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7月9日.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6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3篇为前瞻性研究,文献累计样本量4 521例.纳入研究NOS评分在7~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VFA组手术时间较长(MD=19.59,95%CI=0.93~38.25,P=0.04),出血量较大(MD=60.79,95%CI=10.20~111.38,P=0.02),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较少(MD=-4.85,95%CI=-6.11~-3.60,P<0.000 01);高 VFA 组术后住院时间延长(MD=1.75,95%CI=0.99~2.51,P<0.000 01);VFA 与总并发症发生率有关(OR=1.57,95%CI=1.32~1.87,P<0.000 01),高 VFA组患者更易发生胰瘘(OR=2.58,95%CI=1.41~4.69,P=0.002)和吻合口瘘(OR=1.77,95%CI=1.12~2.79,P=0.01);不同VFA组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7,95%CI=0.92~1.49,P=0.21).结论:高VFA会延长手术时间、造成术中出血增多、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并且高VFA患者更易发生胰瘘和吻合口瘘.由于受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胃肿瘤内脏脂肪预后Meta分析

    基于Laennec膜理论的规范化腹腔镜肝段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林德新常贵建卓信斌雷文俤...
    1153-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腹腔镜肝脏外科的迅速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逐渐成为肝脏外科的主流术式,肝脏膜解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肝Laennec膜包裹整个肝脏,并随着Glisson蒂和肝静脉进入肝实质,将肝实质与Glisson鞘膜、"六扇门"及肝门板系统、肝静脉和肝后下腔静脉隔开,是肝切除术中安全游离并寻找肝蒂的标准膜间隙.通过Laennec膜分离入肝的Glisson蒂和出肝的肝静脉,可以准确切除肝组织.目前严格按照标准腹腔镜肝段切除术的文献不多,结合Laennec膜解剖进行腹腔镜肝段切除的研究报告更少.组织学已证实Laennec膜的存在,其与肝门部的Glisson鞘是互相独立,不延续,二者之间存在间隙,并随着Glisson蒂深入肝实质.利用肝门部Glisson鞘与Laennec包膜之间的间隙,分离各肝段的Glisson蒂,并结扎阻断,是规范化肝段切除的解剖学基础.本文总结肝Laennec膜理论的相关研究,结合临床上腹腔镜肝段切除术的探索报告,为基于Laennec膜的规范化腹腔镜肝段切除术提供参考.

    肝切除术腹腔镜Laennec膜Glisson蒂综述

    本刊2025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1161页

    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全身性药物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应用与思考

    姜树森谭李军李顺刚姚红兵...
    1162-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沿探索,旨在超越传统范畴,引领医学向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方向迈进.分子靶向治疗的引入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治疗策略得到了革新,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位点,成功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这股变革浪潮中,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作为重要的局部治疗方式备受关注,其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更是有望实现协同效应,为晚期HCC患者带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HAIC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在改善晚期HCC患者生存期方面表现出 了显著的潜力,特别对于门静脉侵犯型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然而,随之而来的不良事件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类似地,HAIC联合仑伐替尼在晚期HCC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生存效益和不良反应的耐受性,但相关的临床研究尚显不足.总体而言,HAIC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需要更多的高质量证据支持.与此同时,免疫疗法的兴起成为了当前治疗领域的焦点之一,通过激活机体免疫反应,克服肿瘤免疫耐受状态,为晚期HC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HAIC联合免疫抑制剂在治疗晚期HCC中展现出了优越的疗效,同时在HCC转化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此外,HAIC联合靶免治疗不仅在肿瘤缩小率和手术转化率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而且被国内专家一致推崇为伴有门静脉癌栓HCC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尽管如此,HAIC联合治疗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选取优势人群、掌握治疗时机、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以及管理不良反应等,尚待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旨在详细阐述HAIC联合全身性药物治疗中晚期HCC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癌,肝细胞局部灌注药物疗法,联合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