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肝内胆管癌的争议与异质性

    刘洋王向张永杰
    1199-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原发性肝脏肿瘤,预后较差.近年来,有关ICC的研究呈井喷之势,PubMed数据库中有关ICC论文的发表数量逐年递增,但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分子机制和系统治疗领域,有关ICC的外科治疗进展相对缓慢.在传统的临床认知中,ICC被普遍当作单一疾病类别来看待,围绕ICC有相当多的争议,包括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而正确合理的分类是ICC研究的基石.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围绕ICC的有关争议,从多个方面对其异质性进行阐述.

    胆管肿瘤胆管,肝内异质性

    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吴建林王伦镔余峰李钊...
    1206-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中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其解剖位置特殊,侵袭性强,手术难度极大.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微创外科理念的发展,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已在一些大型肝胆胰脾疾病医学中心开展,其较传统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腹腔镜与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1 036例患者,其中457例行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组),579例行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方面,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MD=0.61,95%CI=0.11~1.12,P<0.05)、R0切除率增高(OR=2.47,95%CI=1.47~4.14,P<0.05),但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延长(MD=51.39,95%CI=44.78~57.99,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MD=-75.29,95%CI=-92.46~-58.12,P<0.05)、切口长度缩小(MD=-10.25,95%CI=-19.12~-1.38,P<0.05),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缩短(均P<0.05).结论:基于目前的证据表明,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和R0切除率,且创伤更小.鉴于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Klatskin肿瘤肝切除术腹腔镜预后Meta分析

    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戴守方张丽晓王瑞锋李蕾...
    1220-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金属支架和125I粒子腔内照射是恶性胆道梗阻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但金属支架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导致其发生的因素尚不明确,且缺乏可靠的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探讨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建立其预测模型并验证性能.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初次接受金属支架和125I粒子腔内照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根据术后12个月内金属支架是否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采用单因素、LASSO回归初步筛选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特征变量,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以R语言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临床影响曲线分别评价所构建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预测模型的价值;另选同一中心不同时期的50例初次接受金属支架和1251粒子腔内照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采用κ检验比较列线图预测再狭窄与临床实际的符合率.结果:11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内共发生再狭窄58例.单因素分析,糖尿病、总胆红素(TBIL)、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胆系感染、胆结石、白蛋白、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可能与再狭窄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TBIL、CA19-9、术后胆系感染、胆结石、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是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基于Logistic回归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其C指数为0.838,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96,P=0.803);所构建的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838(95%CI=0.762~0.913),绘制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在各个阈概率下,被所构建的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划分为高风险的人数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较高;采用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外部验证数据集进行预测显示,列线图预测再狭窄的发生率与实际情况符合率为94.00%,κ值为0.880.结论:TBIL、CA19-9、术后胆系感染、胆结石、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是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能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提供一定的参考.

    胆汁淤积支架再狭窄危险因素列线图

    腹腔镜手术修复LC相关胆道损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

    杨志琦吴浪丁洋刘晶...
    1230-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道损伤一旦发生,可能造成患者身心双重痛苦,丧失其微创治疗的真正意义.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却是胆道外科医师无法完全避免的不良事件.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修复LC术中胆道损伤的案例逐渐被报道,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部分学者质疑,因而成为具有争议的话题.笔者就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手术修复LC相关胆道损伤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于2019年3月-2023年3月11例行腹腔镜手术修复的LC相关胆道损伤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LC术中胆道损伤以可疑胆汁漏及术中胆道造影为判断依据,LC术后胆道损伤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腹部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及腹腔镜探查评估与确定.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患者胆道损伤分型采用Strasberg-Bismuth分型,其中C型3例、D型1例、E1型1例、E2型3例、E3型2例、E4型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胆道损伤修复手术,其中7例行LC术中即时胆道损伤修复手术(6例应用完全腹腔镜下胆管对端吻合术或修补术、1例应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肝肠吻合术),4例行LC术后早期胆道损伤修复手术(1例应用完全腹腔镜胆肠吻合术、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肝肠吻合术).11例患者平均修复手术时间(173.63±44.33)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90-140)mL.所有患者围术期无死亡,未见胆管吻合口或肝肠吻合口胆汁漏、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4.27±2.93)d.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8.09±17.23)个月,除外1例Strasberg-Bismuth C型胆道损伤于腹腔镜右肝管修补术后3个月合并右肝管狭窄再次行腹腔镜下右肝管空肠吻合术取得痊愈,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胆道狭窄、反流性胆管炎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在具有相当腹腔镜技术的胆道外科中心应用腹腔镜技术修复LC相关胆道损伤是相对安全可行的,但应当针对胆管损伤Strasberg-Bismuth分型,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以合理的修复手术策略宜早实施.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道损伤腹腔镜修复术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1239页

    肝圆韧带浆膜面在胆道修补中的应用

    徐国辉黄国荣蔡联明王德进...
    1240-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胆外科手术中可因各种原因发生胆管损伤、胆管缺损,如缺损较小可以直接行缝合修补,如缺损较大则往往需要行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Y吻合,后两种手术方式比较复杂,而且胆管对端吻合有可能由于吻合口的张力及血供问题出现胆汁漏、胆管狭窄,而胆肠吻合则改变了正常生理通道,并发症也较多,因此有必要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简便的胆管修补方法.本研究探讨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补胆管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23年3月6家医院13例采用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补胆管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40~68岁,平均55.6岁;胆囊结石2例、胃癌1例、胆管炎性狭窄4例、肝左内叶肝细胞癌2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术后有6例(46.2%)患者发生胆汁漏,经胆管引流及腹腔引流5例患者于术后7~27d停止,1例患者于术后56 d停止,无围手术期死亡.7例患者行胆管造影检查,未见胆汁漏、胆管狭窄及胆管结石征象.2例患者行胆管镜检查,未见胆管黏膜与肝圆韧带浆膜之间存在分界.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至14年,1例患者出现左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考虑肝圆韧带修补的左肝管可能存在狭窄,其余12例患者修补处胆管无狭窄及囊状扩张.结论:肝圆韧带浆膜面修补胆管缺损疗效好,且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胆道外科手术再手术肝圆韧带

    敬请关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1250页

    胆石症合并胆囊内瘘21例临床诊治分析

    金家伟侍阳何骏沈丹阳...
    1251-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胆囊内瘘(CEF)属于胆囊疾病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其诊断困难且治疗复杂.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收治的胆石症合并CEF病例的总结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经手术治疗的21例胆石症合并CE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胆囊十二指肠瘘14例、胆囊结肠瘘3例、胆囊胃瘘4例,其中2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在术前确诊.所有患者均按计划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完成腹腔镜手术11例,中转开腹10例.21例患者的瘘口大小0.15~3.0 cm,平均(0.75±0.70)cm;手术时间89~270 min,平均(169±50)min;术中出血量10~200 mL,平均(58±63)mL;术后住院时间1~90 d,中位时间7d;术后拔出腹腔引流管时间2~90d,中位时间7 d;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1~15 d,中位时间3d.腹腔镜手术与中转开放手术患者比较,前者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优势.1例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行清创缝合处理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于ICU救治后痊愈,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11个月,无胆汁漏、肠瘘、胆道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在临床上怀疑为CEF的患者,结合患者病史,合理应用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等检查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此类疾病的术前确诊率;对于CEF的治疗,确切切除病变胆囊及瘘管并修补瘘口是其治疗原则,有选择性地行腹腔镜手术治疗CEF是安全可行的.

    胆石症肠瘘/诊断肠瘘/治疗腹腔镜

    肝内胆管癌细胞系ICC-X1细胞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赵振杰张波张泽亮柴长鹏...
    1258-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肝内胆管癌(ICC)发病率不断增加,因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ICC患者就诊时多属中晚期,预后较差.ICC细胞系是一种有价值的体外模型系统,广泛应用于ICC的基础与临床研发.通过对相关细胞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及药物筛选,可望改善ICC患者预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方面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建立的中国人源ICC细胞系数量不多,对这些细胞系的特性鉴定不充分,特别在细胞的超微结构方面.因此,本研究探讨ICC细胞系ICC-X1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建立的新型中国人源ICC细胞系ICC-X1进行培养及处理.分别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ICC-X1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的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以及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等胞内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光学显微镜下,ICC-X1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多角形及短梭形为主,其中单核细胞多见,细胞核大,细胞质少,核质比增加;营养充足的情况下细胞可出现叠层生长,失去接触抑制的特性.扫描电镜下,ICC-X1细胞周围可见丰富的微绒毛,微绒毛的粗细、长短比较均匀,且细胞有较长的伪足.透射电镜下,ICC-X1细胞内核大,核偏移,染色质电子密度不均,可见丰富线粒体及核糖体.结论:本研究获得了 ICC-X1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详细资料,为探讨ICC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ICC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线索与思路.

    胆管肿瘤细胞系显微镜检查超微结构

    microRNA-9的表达及其负性调控BAG4对胃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

    王军陈燕闵光涛朱俊亚...
    1264-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microRNA-9(miR-9)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但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功能尚有待明确.笔者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Bcl-2相关永生基因4(BAG4)可能是miR-9的靶基因,并且发现BAG4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因此,本研究探讨miR-9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功能,及其与BAG4的关系.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与正常胃黏膜细胞中miR-9的表达水平.分别用miR-9模拟物和miR-9抑制物过表达和敲低胃癌细胞的miR-9后,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9和BAG4的靶向关系,并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9模拟物和si-BAG4的胃癌细胞中BAG4的表达,以及相关功能实验加以验证.结果:miR-9在胃癌组织(vs.癌旁组织)和胃癌细胞系(vs.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miR-9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miR-9高表达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miR-9低表达胃癌患者(P=0.028).胃癌细胞过表达miR-9后,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而敲低miR-9后,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均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BAG4是miR-9下游的靶基因.转染miR-9模拟物或si-BAG4的胃癌细胞中BAG4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转染miR-9抑制物胃癌细胞中BAG4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转染si-BAG4的胃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同时转染miR-9抑制物可逆转si-BAG4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均P<0.05).结论:miR-9在胃癌中表达降低,且其表达与胃癌的不良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负性调控BAG4的表达,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胃肿瘤微RNAsBcl-2相关永生基因4细胞增殖肿瘤侵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