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章蔚林华月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所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大多数是由过度免疫针对正常器官引起的,其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受累器官往往难以预测.不良反应可导致治疗延误或中断,并且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发生irAE的机制主要与免疫细胞的紊乱、炎症因子表达失衡、自身抗体及补体改变、甚至肠道微生物失调等因素有关.然而,由于不同器官的结构、常驻免疫细胞的功能等存在差异,不同器官发生irAE的机制略有不同.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根据不同器官发生irAE的机制,开发有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irAE的药物.此外,加深对irAE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ICIs的使用,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指导.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进展期胃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马甘青李路遥刘吉祥董娜...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进展期胃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进展期胃癌免疫治疗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进展期胃癌免疫治疗主要集中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和抗肿瘤疫苗3个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尤其是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和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的研究较多,细胞免疫治疗和肿瘤疫苗治疗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免疫治疗单药并没有特别良好的表现,但其治疗效果不劣于单独化学药物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采用免疫联合治疗在大多数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与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的联合应用中临床获益明显,靶向Claudin 18.2位点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胃癌中已初见成效.结论 随着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胃癌免疫治疗的策略也在不断改进,免疫治疗过程中精准医学愈发显得重要,针对精准的靶点筛选适宜的患者及采用精准治疗手段可进一步让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获益.

    进展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治疗抗肿瘤疫苗

    仑伐替尼+经肝动脉化疗栓塞+PD-1单抗(LEN-TAP)转化治疗对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剩余肝脏体积的影响

    吕浩鹏康宇航刘青松刘畅...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仑伐替尼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及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单抗(简称"LEN-TAP")转化治疗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剩余肝体积及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接受LEN-TAP方案转化治疗并进行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转化治疗前后患者的总肝体积、肿瘤体积及剩余肝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 总共纳入了 48例患者,转化治疗后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1.1评估为部分缓解者26例、疾病稳定者22例,客观缓解率为54.2%(26/48);转化治疗后与转化治疗前比较,包括肿瘤组织的总肝体积变化不明显[(1 558.03±573.89)mL比(1 607.15±712.22)mL,均数差(95%可信区间)=-57.42(-134.30,19.46),t=-1.503,P=0.14]、不包括肿瘤组织的总肝体积增大[(1260.31±270.711)mL 比(1 095.28±227.60)mL,均数差(95%可信区间)=165.03(128.13,201.93),t=8.997,P<0.001]、肿瘤体积缩小[121.73(33.00,332.88)mL 比 260.25(107.75,699.50)mL,均数差(95%可信区间)=-222.45(-296.46,-148.44),Z=-5.641,P<0.001]、剩余肝体积增大[(567.83±172.23)mL 比(493.62±154.51)mL,均数差(95%可信区间)=74.21(54.64,93.79),t=7.627,P<0.001].转化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率为(-53.34±33.05)%、剩余肝体积变化率为(16.34±15.16)%.48例患者中共13例(27.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术后肝衰竭发生.结论 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看,LEN-TAP方案转化治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能增加中晚期HCC患者的剩余肝体积,有助于提高中晚期HCC患者转化切除的安全性.

    剩余肝体积中晚期肝细胞癌转化切除仑伐替尼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程序性死亡蛋白-1单抗

    病例分析:1例胆总管神经鞘瘤影像表现及其解剖与病理基础

    李丽萍卢春燕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于胆总管的神经鞘瘤罕见.笔者报道1例术前诊断为胆管囊腺瘤,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于胆总管的神经鞘瘤,分析其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并简要阐述胆总管神经鞘瘤的影像相关的解剖与病理基础,提高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该病的诊断意识.

    胆总管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病理基础

    病例分析: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的X射线与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袁野赵爽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病例报道较少.现报道1例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的X射线和增强磁共振成像表现,同时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征象相关的病理基础,旨在加强医务人员对这一罕见疾病的影像学征象的认识.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影像表现病理基础

    单中心结直肠癌患者的常住地与长期预后的关系:基于DACCA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

    张欢馨贺子妍白亚宁汪晓东...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当前版本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分析2007-2022年期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预后差异和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根据制定的筛选条件,从截至2022年6月23日更新的DACCA中收集符合研究条件的CRC患者.分析不同常住地CRC患者的分布情况以及生存情况.常住地根据四川省内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简称"21市(州)"]进行划分.结果 本研究汇集了 2007-2022年期间共5 416例符合筛选标准的数据.其中CRC患者来源集中在前3位的是成都市(44.77%)、眉山市(5.78%)和南充市(4.56%).根据CRC患者来源地的叠加趋势热力图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基本上按照"绵阳市-成都市-雅安市"为轴线划分出东、西两个区域,大多数患者(5 359例,98.95%)分布在东部区域,西部区域分布较少(57例,1.05%);东部区域患者分布较为集中(尤其是成都市),而西部区域患者则呈零星散发分布,且西部区域患者数量增加缓慢且无聚集现象.DACCA中整体CRC患者的1、3和5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6.2%、89.7%和85.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年龄为中和老年组(≥35岁)、肿瘤性质为腺癌(相对于黏液腺癌)、分化程度为低分化、pTNM分期为Ⅲ和Ⅳ期、有梗阻和穿孔是CR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缩短的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法绘制的CRC生存曲线显示,21市(州)中除内江市的CRC患者总生存情况差于整体CRC患者(P<0.05)外,其余20市(州)的CRC患者总生存情况与整体CRC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DACCA中2007-2022年期间的数据分析显示,东部区域集中了大部分CRC患者,其中成都市高度聚集,而西部区域呈零星分布且无聚集现象.现有数据经统计分析仅发现内江市的CRC患者的累积总生存情况差于整体CRC患者外,其他市(州)的CRC患者与四川省整体CRC患者的累积总生存情况比较接近.

    常住地结直肠癌分布预后华西肠癌数据库

    6种血栓评估量表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评估

    李伟张乐汪文杰陈晓...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Autar、Wells、Padua、Caprini、Khorana及COMPASS-CAT这6种评估量表对胃肠道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对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三病区接收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在术后第3天用Autar、Wells、Padua、Caprini、Khorana及COMPASS-CAT评估量表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发生和未发生DVT患者的6种评估量表的评分,同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这6种评估量表区分胃肠道肿瘤患者下肢DVT发生的能力.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08例,其中男71例、女37例;年龄18~85岁、(58.3±11.2)岁.发生DVT42例(38.9%),其中发生DVT患者的年龄大于未发生DVT患者(P<0.05),而未发现二者在体质量指数、性别、肿瘤位置、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患者的Autar、Padua及Caprini评估量表评分高于未发生DVT患者(P<0.05),而二者的Wells、Khorana 及 COMPASS-CAT 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tar、Wells、Padua、Caprini、Khorana及COMPASS-CAT评估量表区分胃肠道肿瘤患者DVT发生的AUC分别为0.907、0.548、0.636、0.627、0.589、0.535,敏感度分别为 97.6%、14.3%、52.4%、83.3%、47.6%及 21.4%,特异度分别为 2.4%、85.7%、47.6%、16.7%、52.4%及 78.6%.结论 从本研究对 Autar、Wells、Padua、Caprini、Khorana 及 COMPASS-CAT 这 6 种评估量表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区分DVT发生的能力看,仅发现Autar评估量表的区分能力较好,其他5个评估量表的区分能力一般.

    深静脉血栓形成胃肠道肿瘤评估量表预测价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实时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导航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杨勇李姗姗张正国黄路桥...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导航(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 navigation,ICG-FIN)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徐州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收治且采用ICG-FIN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ICG-FIN组),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1:1匹配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未使用ICG-FIN行常规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结果.结果 本研究ICG-FIN组62例,同时匹配了 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FIN组术中均可见瘤体定位、淋巴结示踪、预切肠管及吻合口处均荧光显像,术中有7例(11.3%)患者预切肠吻合线改变,对照组无手术计划改变.2组患者在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回肠造口比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FIN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清扫淋巴结数目ICG-FIN组多于对照组(P=0.016),但2组检出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3).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提示,ICG-FIN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可以准确定位肿瘤、示踪淋巴结、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可实时评估吻合口段肠管血流灌注对降低吻合口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直肠癌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淋巴结清扫吻合口血供

    中美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对比及防控策略分析

    熊洁段志财左怀全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中美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分析中美预防和筛查策略差异,探索中国的女性乳腺癌防控措施.方法 基于2020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等发布的相关数据,分别估计2023年中美女性乳腺癌新增病例及死亡病例,并分析中美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时间趋势.结果 在中国,预计2023年女性乳腺癌新增病例376 789人,新增死亡病例116 791人.在美国,预计2023年新诊断出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约297 790人,约占新发癌症病例数的15.2%;死于乳腺癌的女性人数约43 170人,约占总癌症死亡病例的7.1%.1975-2020年期间美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相比之下,1990-2020年期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增幅均高于美国,且在中国内部城乡差异较大.结论 中美两国均面临着较大的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中国女性乳腺癌疾病特征正向美国趋近.减轻中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应在加强乳腺癌宣教、提高公共卫生意识、改善饮食结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加大筛查力度、提高医疗水平等各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危险因素预防

    乳腺癌骨转移风险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许诗元闵丹刘培吴斌...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一个预测它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 从SEER*Stat(版本8.4.1)数据库中获取2010-2015年期间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乳腺癌患者数据,同时搜集2021-2023年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使用R软件将SEER数据库中的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其中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68例乳腺癌远处转移患者也纳入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进一步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 63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训练集5 998例,验证集2 639例(包括从临床病例中纳入的68例乳腺癌患者),训练集和验证集除了在种族和N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二者在其余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种族为白种人、组织学分级低(Ⅰ~Ⅱ级)、雌和孕激素受体状态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阴性、乳腺原发灶部位未进行手术会增加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风险(P<0.05),以这些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 AUC(95%CI)分别为 0.676(0.533,0.744)和 0.690(0.549,0.739),通过 Bootstrap 采样对列线图进行1 000次内部校准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均接近理想的45°参考线,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一定阈值概率范围内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本研究以与乳腺癌骨转移风险有关的因素如种族、组织学分级、雌和孕激素受体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乳腺原发灶部位是否手术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比较一致,有一定的准确性,同时也体现了列线图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但也需要看到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乳腺癌骨转移的区分度一般,其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

    乳腺癌骨转移风险因素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