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焦点问题及协和经验

    陆君阳肖毅
    51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一些关键步骤上仍有争议,包括淋巴结清扫范围、肠管切除范围、手术入路及吻合方式的选择等.新的保功能手术和经自然腔道手术进一步提升了手术微创性.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结合笔者所在中心经验,阐述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目前的焦点问题.

    结肠肿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微创手术

    卫氏线引导的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TME)的实施标准及应用现状

    方佳峰卫洪波
    518-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82年,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理念被提出并开展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显著下降,远期生存率提升,因此TME已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然而,TME术中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导致的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亟需探明解决.笔者团队多年来经过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系统研究,证实TME术中在邓氏筋膜前方游离直肠前壁,并切除部分邓氏筋膜是神经损伤的根源;相反,TME术中在邓氏筋膜后方游离并完整保留邓氏筋膜是可行且必要的,并通过解剖学研究,首次发现邓氏筋膜术中标记线—卫氏线,率先提出了卫氏线引导的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innovative TME,iTME).通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与传统TME手术相比,iTME患者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率显著下降,且肿瘤学指标无差异,提示对特定分期的中低位男性直肠癌患者,iTME手术是更优的选择.本文系统性回顾了 iTME的研究历程及实施标准,并对iTME的应用现状及未来作一总结展望.

    卫氏线邓氏筋膜保留邓氏筋膜直肠癌根治术直肠恶性肿瘤泌尿生殖功能

    结直肠癌治疗研究进展

    段嘉宇唐瑗玲古诗渊王辛...
    523-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也位居前列.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结直肠癌的诊疗策略在不断进步和更新.治疗目标不仅为延长患者生存,还致力于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模式逐渐多样化,需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错配修复缺陷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患者的一线和后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靶点和新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疗效和长期生存;另外,微小残留病灶潜在的预测价值和指导治疗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备受关注.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结直肠癌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指南更新内容和重要学术会议报道.

    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

    全球及中国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2022《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

    黄理宾黄秋实杨烈
    530-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第3大最常诊断的癌症,也是第2大癌症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地域经济及卫生资源相关的特点,使其发病呈现出了地区差异化的趋势.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防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从全球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中归纳总结与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能进一步指导我国的结直肠癌防控和临床诊疗,对改善我国结直肠癌的沉重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全球癌症研究署报告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就结直肠癌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地区的筛查政策进行总结,旨在为未来新局面下结直肠癌的防控对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筛查政策地域特征

    新辅助治疗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长期效果

    涂升金张雯迪刘健博殷晋...
    538-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当前最新版本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分析直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的长期效果.方法 根据制定的筛选条件,从2024年3月21日更新的DACCA中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4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索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特异性疾病生存期(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DSS)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新辅助治疗联合ISR治疗直肠癌的3年OS和DSS率分别为89.2%和90.4%,5年OS和DSS率分别为83.9%和85.4%.②不同ISR术式组、单纯化疗与放化疗组患者的总体、3年及5年OS和D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ypTNM分期组患者的总体、3年、5年OS和DSS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0~Ⅱ期者较优.③BMI、ypTNM分期和R0切除均是OS和DSS的影响因素(P<0.05).④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术后30 d以内发生率为6.4%(60/944),术后30 d至半年内发生率为7.5%(71/944),半年以上发生率为3.3%(31/944).结论 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采用新辅助治疗联合ISR手术可获得较为稳定、良好的远期肿瘤学疗效,且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是可以选择的手段之一.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长期效果并发症保肛

    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行腹腔镜同步切除手术的疗效:回顾性队列研究

    杨洋郑兆阳陈鹏冯曦...
    547-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同步切除的手术策略在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同步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灶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28.9±85.8)min,术中失血量100(50,150)mL,其中有4例(11.1%)术中输血;首次排气时间(2.9±0.8)d,首次进食时间(3.2±1.0)d,术后1~3 d平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1.9±0.3)分,术后住院时间(6.8±4.3)d.术后30d内5例(13.9%)出现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中位随访24.7个月,15例(41.7%)复发转移,1例(2.8%)死亡.术后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8%、55.0%、29.2%,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7.5%.新辅助治疗组与未行新辅助治疗组患者的无病生存(x2=1.675,P=0.196)和总体生存(x2=0.600,P=0.4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实施腔镜同步切除的手术策略安全可行,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生存获益满意,未来亟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此种手术策略的临床安全性与可行性.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腹腔镜手术一期同步切除

    基于SEER数据库的Ⅳ期结直肠癌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毛益虎黄理宾杨烈
    55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并验证Ⅳ期结直肠癌早期死亡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2018-2020年期间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数据,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训练队列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年龄(50~70岁组:OR=1.984,P=0.007;>70 岁组,OR=1.997,P=0.008)、未婚(OR=1.342,P=0.025)、原发肿瘤分化等级 G3+G4(OR=1.817,P<0.001)、T4 期(OR=1.434,P=0.009)、N2 期(OR=1.621,P<0.001)、M1c 期(OR=1.439,P=0.036)、未化疗(OR=21.820,P<0.001)、骨转移(OR=2.000,P=0.042)、脑转移(OR=6.715,P=0.001)、肝转移(OR=1.886,P<0.001)是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全因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50~70岁组,OR=2.025,P=0.008;>70岁组,OR=1.925,P=0.017)、原发肿瘤分化等级 G3+G4(OR=1.818,P<0.001)、T4 期(OR=1.424,P=0.013)、N2 分期(OR=1.637,P<0.001)、M1c 期(OR=1.541,P=0.016)、未化疗(OR=21.832,P<0.001)、脑转移(OR=6.089,P=0.001)、肝转移(OR=2.100,P<0.001)是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发生癌症特异性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变量构建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全因早期死亡及癌症特异性早期死亡的2个Nomogram预测模型.训练队列中全因早期死亡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74[95%CI(0.855,0.893)],癌症特异性早期死亡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874[95%CI(0.855,0.894)];验证队列中全因早期死亡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868[95%CI(0.829,0.907)],癌症特异性早期死亡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867[95%CI(0.827,0.907)],显示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模型对Ⅳ期结直肠癌早期死亡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间有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模型能使患者有良好的临床获益.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对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Ⅳ期早期死亡预测模型SEER数据库

    经肛内镜入路对比腹腔镜下完全经腹入路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乃吉普·阿不都艾尼徐玺谟宋海勤程兮...
    56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经肛内镜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transanal end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aE-ISR)与完全经腹入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completely transabdominal approach for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TA-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肿瘤学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TaE-ISR或CTA-I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行TaE-ISR,16例行CTA-ISR.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毗邻脏器损伤、保护性造口、留置肛管)、术后恢复及并发症、肿瘤学结果(包括环周切缘阳性率、远端切缘长度、淋巴结获取数目等).结果 TaE-ISR组患者的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比CTA-ISR组更低[4.0(3.4,4.5)cm vs 4.9(4.1,5.9)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E-ISR组的手术时间更长[(177.18±37.24)minvs(146.25±38.86)min]、留置肛管率更高[97.4%(37/38)vs 56.3%(7/16)]、保护性造口率更高[94.7%(36/38)vs 12.5%(2/16)],经肛取标本率更高[92.1%(35/38)vs0%(0/16)],术后首次半流质饮食时间更快[4(3,5)dvs6(5,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E-ISR组未发生毗邻脏器损伤,而CTA-ISR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中毗邻脏器损伤(0%vs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2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远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标本远端切缘均充足、环周切缘均为阴性.结论 TaE-ISR与CTA-ISR均可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两者相比TaE-ISR在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较近时可能是一种较CTA-ISR更为合理的入路方式.

    超低位直肠癌括约肌间切除术完全经腹入路经肛内镜手术

    病例分析: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影像学征象

    赵紫园赵又瑾陈卫霞卢春燕...
    57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工作中易被漏诊或被误诊为布加综合征.笔者展示了 1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图像,并简要概述了该疾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及影像学的鉴别诊断,以加深读者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降低该疾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肝窦阻塞综合征布加综合征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

    病例分析:肝内异位脾种植的影像特征

    常恩慧杨蕊梦张婉丽江新青...
    575-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异位脾种植较罕见且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笔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肝内异位脾种植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及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参考.

    异位脾种植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