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严律南

月刊

1007-9424

zgpwzz@vip.163.com

028-85422072

610041

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主要刊登普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主要设有基础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交流、新术式及新技术介绍、论著摘要、腹部影像、讲座、继续教育问答、综述等栏目,并且根据普外专业特点每期就某一热点问题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等栏目进行重点讨论。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俄罗斯文摘(AJ)、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CMB、CMC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SG与SASI术后恶心呕吐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

    孙霞谢修涛袁培文王键...
    945-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和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回肠单吻合双通路术(single-anastomosis sleeve ileal bypass,SASI)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情况,探索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2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LSG组和SASI组.在POD0、POD1、POD2、POD30、POD60、POD90时使用Rhodes指数评分对PONV进行评估.结果 LSG组患者的Rhodes指数评分总分为(25.56±13.54)分,SASI组患者为(16.06±11.28)分,SASI组较低(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P=0.014)、LSG(P<0.001)、年龄小(P=0.050)、BMI低(P=0.019)是PONV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LSG相比,SASI术后Rhodes指数评分低.针对BMI较小的年轻女性在LSG术后要格外关注对恶心呕吐的预防以及治疗.

    术后恶心呕吐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回肠单吻合双通路术Rhodes指数评分

    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张芸瑞张鑫张迎强林岩松...
    952-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对2014-2023年期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放射性碘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法 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2014-2023年期间发表的DTC放射性碘治疗相关文献.利用RStudio、Flourish等软件对文献发布时间、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分析,构建多维科研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2014-2023年期间发表的2018篇DTC放射性碘治疗研究相关文献,发表文献数量(简称"发文量")呈波动性增长趋势,发文量中国居首位(422篇),其次是美国和意大利(分别为374篇和182篇).在国家间合作方面,美国主导合作居世界首位(289次),与美国合作次数排名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33次)、中国(21次)和法国(21次);我国主导的合作相对较少(共计52次),排名第5位,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日本(7次)、韩国(6次)和澳大利亚(5次).发文量前6位的机构有一半来自美国,其中前3位的机构分别是来自法国的Unicancer(135 篇)、美国的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134 篇)和美国的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89篇);我国的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19和23位,发文量分别为46篇和44篇.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中,来自美国的Tuttle RM作者发文量和贡献量均排名第1位,他在2014-2023年间共发表了48篇论文;我国林岩松和谭建2位医生进入发文量排名前10位,发文量分别为32篇和25篇.主题趋势呈现出热点的演变历程,从尿碘与DTC的关系、淋巴结转移,到创新研究、预后评估,以及碘难治性DTC新疗法等方面.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包含了4个方面,分别是DTC的规范化管理、围治疗期的相关内容、乳头状甲状腺癌及DTC碘难治性靶向治疗的探索.结论 近年来,DTC碘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技术应用转向管理理念,这也促进了治疗模式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方案愈发个体化和精准化.未来研究将集中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的结合、治疗抵抗机制、治疗后的长期管理等方面,旨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实现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文献计量分析

    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发左侧椎动脉对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结局的影响

    沈寅知黄斌袁丁赵纪春...
    961-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单发左侧椎动脉(isolated left vertebral artery,ILVA)的解剖变异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接受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的临床结局和影像学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合并ILVA患者和未合并ILVA患者的临床结局和影像学结局事件的差别.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并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本研究共纳入82例TBAD患者,其中合并ILVA者17例(ILVA组),未合并ILVA者65例(对照组),2组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在随访期间,2组患者的主动脉相关死亡、主动脉事件、卒中事件、主动脉不良重塑以及ⅠA型内漏和逆撕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ILVA组的再干预率[HR=2.56,95%CI为(1.55,8.11),P=0.03]和Ⅱ型内漏发生率[OR=1.36,95%CI为(1.08,2.11),P=0.04]更高.结论 合并ILVA的TBAD患者在主动脉相关死亡、逆撕等严重不良事件上与正常主动脉弓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更容易发生Ⅱ型内漏并发症,再干预率较高,需加强术后随访和复查.

    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单发左侧椎动脉主动脉相关死亡主动脉不良重塑

    不同病因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其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分析

    黄苠杰赵强李秋
    968-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因不同病因行脾切除术后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功能及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患者,依据其病因分为脾脏及胰腺占位行脾切除组(简称"占位组")、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组(简称"脾亢组")和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组(简称"脾破组").观察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细胞(包括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166例患者,其中占位组42例、脾亢组22例、脾破组102例,3组患者的年龄和术前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VT患者12例(7.2%),其中占位组2例、脾亢组6例及脾破组4例,3组患者PVT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3),脾亢组高于占位组(P=0.016)和脾破组(P=0.002),而占位组与脾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总体趋势是,3组不同病因脾切除患者术后的血小板、血细胞(除红细胞)以及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在术后开始呈上升趋势,但各组术后达峰时间和术后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发生和未发生PVT组患者在观察期内PLT计数随时间而改变(未发生PVT组:F=60.238,P<0.001;发生PVT组:F=9.700,P=0.043),即2组患者术后均呈持续上升趋势,至第14天时均达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但2组间的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56、P=0.816).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脾亢组与其余2组相比,血小板升高峰值更低,更易形成PVT,而并未发现未发生和发生PVT患者的血小板水平的差异.

    门静脉高压脾破裂脾切除脾功能亢进血小板门静脉血栓形成

    通气模式对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叶茜琳胡浩翔许锦雄涂泽华...
    97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通气模式对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ulmonary complications,PC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减重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根据麻醉期间采用的不同通气模式将患者分为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volume guaranteed,PCV-VG)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组 2 组,比较PCV-VG组和VCV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术后PCs的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P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294例接受腹腔镜减重术治疗的肥胖患者,男 138 例,女 156 例;身体质量指数 30~55 kg/m2、(42.40±4.87)kg/m2,术后发生 PCs 63 例(21.4%).PCV-VG组160、VCV组134例,PCV-VG组的麻醉时间、(气管插管后5 min时的)潮气量、(气管插管后5 min、气腹后6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峰值吸气压力和驱动压,以及术后PCs发生率均少或低于VCV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如吸烟史、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FEV1/用力肺活量、术中通气模式等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因素经共线性检验分析显示不存在共线性(容差均>0.1,且方差膨胀因子<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高及术中采用VCV模式增加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患者PCs发生的概率(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行腹腔镜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通气模式的选择与PCs的发生风险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肥胖程度高的患者尤其需要关注其术后PCs发生的风险.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容量控制通气腹腔镜减重手术肥胖术后肺部并发症

    肝脏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陈康权张森刘晓光袁国佳...
    981-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肝脏原发性Rosai-Dorfman(RD)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性RD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为一 41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个月"就诊,缺乏特异性体征和症状,术前误诊为肝癌.行手术完整切除肝右叶肿物,约4.0cm×4.0cm×3.7 cm大小,质地稍硬,边界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肿物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其中可见胞质嗜酸、胞核稍大的梭形细胞,边界较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RD病组织中S-100、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2、cyclinD1、CD68、CD163等标志物呈不同程度的阳性.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肝脏原发性RD病,术后随访7个月肿瘤无复发.复习国内外文献共收集到2例肝脏原发性RD病,术前皆误诊为肝恶性肿瘤,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才确诊,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RD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原发于肝脏的RD病更加罕见,容易误诊,需与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转移瘤鉴别,确诊依赖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良好,术后需严密随访.

    Rosai-Dorfman病肝脏原发性病理特征诊断治疗预后

    光动力疗法联合胆道支架与125I粒子支架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疗效对比研究

    高彬宁江红丛赟邵英梅...
    986-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胆道支架和125I粒子支架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肝门部胆管癌(Bisnmuth Ⅰ~Ⅱ型)或胆总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DT联合胆道支架组(简称PDT+支架组,9例)和125I粒子支架组(23例),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 PDT+支架组的手术时间为(83.00±38.40)min,125I粒子支架组的手术时间为(73.70±30.12)min,PDT+支架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125I粒子支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PDT+支架组的总住院时间长于125I粒子支架组[15.0(11.5,17.5)d比9.0(7.0,12.0)d],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DT+支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22.2%),125I粒子支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13.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PDT+支架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125I粒子支架组[8.0(4.5,10.0)个月比7.0(4.0,11.0)个月;10.0(7.3,13.5)个月比8.0(5.0,12.0)个月],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PDT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晚期胆管癌在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125I粒子支架治疗差异并不显著.

    光动力疗法放射性粒子支架肝外胆管癌

    小肠憩室合并异位胰腺并消化道出血:1例报道

    骆伟李斌盛亮徐浩...
    990-991页

    小肠憩室异位胰腺消化道出血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锚定区形态评估与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

    栗嘉成翁诚馨赵纪春袁丁...
    992-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远端锚定区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髂支不良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中近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近远端锚定区相关并发症的评估方法、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相关不良结局的预防措施、远端锚定区相关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结果 近端锚定区的不规则几何形态与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后的不良事件密切相关,远端锚定区形态实际上比近端更为复杂且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也较为复杂,目前文献中对于锚定区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中心线距离法、最小距离法、锚定面积法.远端锚定区几何形态相关不良结局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增大径向支撑力及贴附面积、使用主动锚定系统、延长锚定区等手段.除了解剖学因素,远端锚定区还受到多种病理生理学因素的影响.结论 远端锚定区的形态及其相关病理变化对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的临床结局具有显著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远端锚定区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改善远端锚定区的评估和处理,进而减少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腹主动脉瘤锚定区几何形态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髂肢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在碱基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张伟刘帆宋爱琳周彦明...
    998-1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在碱基错配修复缺陷(defective mismatch repair,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型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D-1抑制剂在dMMR/MSI-H型晚期CRC中的相关研究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目前有较多研究探索了抗PD-1抑制剂治疗dMMR/MSI-H型晚期CRC(包括局部进展期CRC和转移性CRC),仍有部分研究正在试验中.这些研究均发现,采用PD-1抑制剂作为dMMR/MSI-H型晚期CRC的一线或后线以及新辅助治疗均呈现了较好的生存获益,尤其在合并BRAF/RAS突变的dMMR/MSI-H型转移性CRC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期望器官保留的局部进展期dMMR/MSI-H型CRC中已初见成效;而且有较多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双免治疗",多数研究发现其疗效优于单免治疗,但同时也发现"双免治疗"较单免治疗会有更多的不良事件报道.结论 从综述的文献研究结果总体看,PD-1抑制剂在dMMR/MSI-H型晚期CRC中临床获益明显,然而仍有更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比如提供更多的PD-1抑制剂一线药物,克服耐药性及其不良事件.未来需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更精确的个体化识别以及更高效的联合用药方案,让dMMR/MSI-H型晚期CRC患者进一步从中获益.

    晚期结直肠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错配修复缺陷程序性死亡受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