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王义

双月刊

1008-3642

0532-85908507 85908508

266071

青岛市宁德路18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CHSSCD
查看更多>>《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是由中共青岛市委主管、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二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作者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先后荣获“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第五届山东省优秀期刊” 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初心学社":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创新模式

    张艳莹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和骨干,是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在大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职责.新时代下在高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初心学社"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创新模式,采取以指导教师为引领、师生共同选题、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思辨、总结交流提升的活动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机制和全过程学习评价体系,经过五年多实践探索出一些经验启示.

    初心学社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创新模式

    全球发展倡议视域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路径探析

    石建勋李自强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全球发展倡议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明确中国将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一方面,全球发展倡议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行动和核心 目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都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需要从凝聚国际共识、聚焦重点问题、加强团结合作、完善治理体系、汇聚互助合力等方面加以努力.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现实路径

    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趋势预测——以安徽省为例

    程家福张鑫雅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安徽省2011-2020年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实证方法,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2011-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乡村振兴发展明显,两者耦合协调度依次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4种等级,未来5年耦合协调度将持续增长,逐步达到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等级.故此,根据两系统间的协调关系及预测水平,结合两者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熵值法耦合协调

    社区治理视域下中共党员与非党员志愿服务动机差异研究——基于Y社区500位居民的实证调查

    沈一兵王敏杰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愿服务动机是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的重要因素,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影响着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志愿服务动机是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动力,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对Y社区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基础上,以个体政治身份为切入点,分析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公共利益的认同度、同情心和自我奉献精神上是否存在志愿服务动机的差异,结果显示,中共党员的志愿服务动机高于非党员.基于此,可从中共党员和非党员的角度确定志愿服务动机提升的可行路径,以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

    中共党员非党员志愿服务动机社区治理

    问题导向视域下行动学习模式的多维思考

    黄志华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题"是行动学习的第一要素,是行动学习的支点.行动学习围绕"问题"而开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团队就是把埋藏的问题挖掘出来的"手",在行动学习过程中,起到"引擎"的作用.通过"问题"与"团队"两个要素的动态变化发展,可以清晰展现出行动学习运动的一般过程,最终实现行动学习的价值,促进事的解决和人的成长.通过建立"行动学习动态模型",阐述"问题"与"团队"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展现行动学习内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问题团队行动学习

    人民陪审员制度演进的理论逻辑探析

    刘广登李星雨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线条地详细考察、深入总结和思考探析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立法演变,绘制人民陪审员制度演进的理论逻辑图谱,可为理论上透彻理解其制度价值和实践中主动发挥其制度功能提供重要支持.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属性逻辑表现为"三个制度":宪法制度、宪法性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演变逻辑表现为"四个转变":由宪法制度转变为基本法律制度,由应当适用转变为选择性适用制度,由笼统模糊制度转变为具体细化制度,由单一陪审制度转变为一套陪审员制度体系;内在价值表现为"五个价值":结果公平价值取向明显,实践操作价值合理适当,经济成本价值理性突出,现代法律价值要义丰富,专业性与民主性、法与情的价值融合得到彰显.

    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属性逻辑历史走向逻辑内在价值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问题反思与实践路径

    陈洪连张德友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责任意识、引导廉洁修身、优化人才培养、丰富校园廉洁文化等具有独特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好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从课程融入、组织融入、管理融入、文化融入、实践融入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廉洁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的文化符号之维

    杨绘荣王林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之"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旨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若无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无根基.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载体,它们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联甚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整合中赋予文化符号以鲜明的政治属性,使其完成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凝聚共同体情感中作用显著,这对于各族人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根本性意义.对此,基于文化符号之维,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建构,可从文化符号的隐喻叙事及表征强化的双重功能属性出发,致力于在完善话语符号体系建设、重塑公共空间、构建互动仪式链等诸多方面下功夫.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封2页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重点选题方向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