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老年人血清肝脏转氨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王雯娟王瑞曾泓辑刘雅慧...
    1337-1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多数研究关注MS及其组分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相关性,但ALT、AST与MS之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目的 探讨老年人ALT、AST与MS患病风险的关系,为MS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 2022 年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 18 个市共 162 个乡镇(街道)≥60 岁的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ALT、AST与MS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 112 605 名老年研究对象,其中MS患病率为18.6%(20 935/112 605),ALT异常率为5.4%(6 132/112 605),AST异常率为6.8%(7 661/112 605).MS者ALT水平高于非MS者,AST水平低于非MS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总人群及性别分层下MS患病风险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随着AST水平的变化呈"U"形变化趋势(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总人群及性别分层下ALT与MS患病风险均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01,P非线性>0.05);AST与MS患病风险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01,P非线性<0.001),曲线近似呈"U"形.结论 在老年人中,ALT、AST可作为M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尤其是ALT水平的升高.

    代谢综合征转氨酶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限制性立方样条老年人河南省

    不同病因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母婴预后研究

    徐俊齐文杰王超胡岚...
    1343-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由于经济发展及国内生育政策改变,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发病率逐渐增加,不同病因的APIP临床特点不同,且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既往对此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APIP的临床特征及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2016-2022 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 48 例住院API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胆源性组(n=27)及高脂血症组(n=2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母婴结局.结果 胆源性组起病至就诊时间长于高脂血症组,入院时孕周短于高脂血症组,既往孕次多于高脂血症组,腹泻及停止排便所占比例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两组患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胆源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高脂血症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血肌酐、血钙、血钠、血淀粉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胆源性组分娩时孕周短于高脂血症组(P<0.05).胆源性组和高脂血症组早产率、剖宫产率、剖宫产人为干预终止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组新生儿重量小于高脂血症组,身长短于高脂血症组,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率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结论 胆源性疾病目前仍为APIP患者的第一位病因,可显著缩短母体的分娩孕周,并造成胎儿低体质量,增加胎儿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发生率,引起胎儿更为严重的预后.

    急性胰腺炎妊娠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妇幼保健服务预后

    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

    曾藜王惠惠王晓宇龚渭轶...
    1349-1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而目前缺乏能有效、客观、全面评估LDD患者营养状态并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营养评价方法.目的 比较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和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以便制定精准营养干预方案,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 2021年 12 月—2022 年 7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LDD且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 201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PNI、CONUT、NPS及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状况评估,观察患者术后至出院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不同营养评价方法的最佳截断值,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预测效能,运用MedCalc软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营养评价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有 60 例,发生率为 29.8%.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发现,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PNI、CONUT及N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PNI、CONUT、NPS、HS-mGPS预测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47.5、2 分、1 分、1 分,依据截断值将不同营养评价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低PNI、高CONUT评分和高N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相关(P<0.01),而高HS-mG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无关(P=0.815).AUC结果显示CONUT与HS-mGPS(Z=4.961,P<0.000 1)、CONUT与NPS(Z=2.534,P=0.011 3)、CONUT与PNI(Z=3.455,P=0.000 6)、HS-mGPS与NPS(Z=3.349,P=0.000 8)、NPS与PNI(Z=2.025,P=0.042 9)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mGPS与PNI(Z=1.594,P=0.110 9)AU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OR=2.431,95%CI=1.376~4.295,P=0.002)、手术节段(OR=11.924,95%CI=5.491~25.893,P<0.001)是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用于预测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四种营养评价方法中,CONUT效能最高,可作为LD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腰椎退行性疾病营养评价方法预后营养指数营养控制状态评分那不勒斯预后评分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术后并发症

    优化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张帅李娜沈江立柳越冬...
    1356-1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经验方优化溃结方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肠黏膜愈合和临床缓解,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 探讨优化溃结方对UC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023年9-10月,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每组 10 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二次致炎法结合束缚法建立UC气滞血瘀模型.正常组大鼠在造模时使用 0.9%氯化钠溶液灌肠,并与其他组大鼠进行同步抓取、固定,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水灌胃,1 次/d,共灌胃 14 次;模型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水灌胃,1 次/d,共灌胃 14 次;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大鼠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药液 0.54 g/kg灌胃、低剂量优化溃结方药液 0.837 g/kg、标准剂量优化溃结方药液 1.674 g/kg灌胃、黄芪药液 1.8 g/kg、红花药液 0.9 g/kg,均为 1 次/d,均灌胃 14 次.采用高精度透射电镜观察 7 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比较 7 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趋化因子受体 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转化生长因子激酶 1(TAK1)表达水平.结果 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超微结构趋于正常.模型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 蛋白灰度比值、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 蛋白灰度比值、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标准剂量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 蛋白灰度比值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活血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VEGFA、TAK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结论 优化溃结方及其益气、活血组分可有效降低UC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 表达水平,其治疗作用可能是益气组分、活血组分通过协同调节结肠组织中CXCR4、VEGFA、TAK1 表达水平而实现.

    结肠炎,溃疡性血瘀气滞大鼠优化溃结方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中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的Meta分析

    李龙安雪梅张杰黄琳瑜...
    1363-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人生育观念的转变,高龄产妇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相较于适龄产妇,高龄产妇更可能因自身、家庭、工作等原因产生抑郁症状.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高龄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产后抑郁检出率,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与中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 2023 年 7 月.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过程由 2 名研究员独立进行.使用Stata 1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 21 篇文献,样本量合计 5 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总检出率为 20.0%(95%CI=17.4%~22.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 岁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为 19.5%(95%CI=13.8%~25.3%),≥40 岁为 40.3%(95%CI=11.4%~69.3%);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为 19.7%(95%CI=11.7%~27.7%),高中及以下为 30.7%(95%CI=19.1%~42.3%);初产妇为 21.1%(95%CI=14.4%~27.9%),经产妇为 16.2%(95%CI=12.9%~19.6%);自然分娩为 16.4%(95%CI=12.2%~20.6%),剖宫产为 27.8%(95%CI=20.9%~34.8%);新生儿性别男性为 20.7%(95%CI=15.6%~25.8%),女性为 27.3%(95%CI=20.5%~34.0%);有妊娠并发症为 38.7%(95%CI=22.6%~54.8%),无妊娠并发症为 11.7%(95%CI=7.6%~15.8%);有不良孕产史为 29.5%(95%CI=17.9%~41.1%),无不良孕产史为 27.7%(95%CI=16.6%~38.8%);发表年份为 2020 年以前为 18.0%(95%CI=16.5%~19.4%),发表年份为 2020 年及以后为 19.5%(95%CI=18.0%~21.0%);调查地区北方为20.4%(95%CI=18.2%~22.6%),南方为18.2%(95%CI=17.0%~19.4%);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13 分为 20.0%(95%CI=18.5%~21.5%),≥10 分为 16.9%(95%CI=15.2%~18.5%).Egger's检验(t=1.76,P=0.095)和Begg's检验(Z=1.48,P=0.147)提示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我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20.0%),其中年龄≥40 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初产妇、剖宫产、新生儿性别为女性、有妊娠并发症、有不良孕产史、发表年份为 2020 年及以后、调查地区为北方、EPDS评分≥13 分的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应重视以上高龄产妇的心理状况,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抑郁症,产后产妇高龄检出率Meta分析中国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何海洋杨嘉玲雷迅
    1370-1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的威胁也越发突出,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将进一步增加,为男性的 3 倍.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已有较多报道并进行过系统总结,但汇总全球范围的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较少.目的 系统评价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另外根据已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追踪.检索时间为 2002-11-01-2022-11-01.两名评价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以及信息提取工作,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 软件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68 篇文献,总样本量 112 097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分别为 34.73%(95%CI=31.02%~38.44%)和 41.83%(95%CI=38.19%~45.4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 岁组患病率最高(68.72%,95%CI=59.81%~77.62%),随 后 依 次 为 70~79 岁 组(57.20%,95%CI=50.53%~63.87%)、60~69 岁 组(37.46%,95%CI=28.95%~45.98%)、50~59 岁组(24.94%,95%CI=15.50%~34.39%)、40~49 岁组(14.01%,95%CI=6.64%~21.38%);生育次数<2 次的患病率(34.24%,95%CI=24.08%~44.41%)低于生育次数≥2 次(39.27%,95%CI=30.10%~48.44%);绝经年限≥10 年的患病率(47.15%,95%CI=42.27%~52.04%)高于绝经年限<10 年(34.18%,95%CI=33.30%~35.06%);发展中国家患病率(35.87%,95%CI=31.39%~40.34%)高于发达国家(30.10%,95%CI=23.97%~36.23%).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OR=2.79,95%CI=1.75~4.46,P<0.05)、高BMI(OR=0.53,95%CI=0.43~0.64,P<0.05)、运动(OR=0.43,95%CI=0.28~0.65,P<0.05)、生育次数(OR=2.52,95%CI=1.72~3.67,P<0.05)、绝经年限(OR=1.88,95%CI=1.43~2.46,P<0.05)、家族病史(OR=1.92,95%CI=1.38~2.67,P<0.05)、饮酒(OR=1.95,95%CI=1.54~2.47,P<0.05)、使用激素治疗(OR=0.34,95%CI=0.25~0.44,P<0.05)、非暴力骨折史(OR=3.83,95%CI=1.88~7.98,P<0.05)、年龄(OR=1.43,95%CI:1.29~1.59,P<0.05).结论 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约1/3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约1/2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量减少.高BMI、常运动、使用激素治疗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糖尿病、生育次数多、绝经年限长、家族病史、饮酒、非暴力骨折史、高龄为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评估和干预,同时有必要向绝经后女性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绝经后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Meta分析

    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研究

    梁栋杨成琳林晓茹赵洋...
    1380-1386,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 2 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年轻时患糖尿病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死亡率会相对增加.目的 探究 1990-2019 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为共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 2019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主要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和计算获取的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等指标评估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 3 类)归因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对年龄段(25~49 岁、50~69 岁、≥70 岁)及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对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 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9.805万例上升到2019年的70.034万例.男性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较 1990 年升高,而女性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且男性标化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DALY为 1 358.585 万人年,按年龄划分的死亡率和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标化DALY率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女性:EAPC=-0.32%,95%CI=-0.49%~-0.11%;男性:EAPC=-0.01%,95%CI=-0.26%~0.29%).2019 年归因于糖尿病的缺血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3 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DALY率较 1990年大部分上升,而 2019 年归因于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 3 个年龄段的死亡率较 1990 年下降.1990-2019 年心血管疾病中 3 类心血管疾病归因于糖尿病的标化DALY率占比呈波动性变化,但在 2019 年归因于糖尿病的 3 类心血管疾病标化DALY率占比均高于 1990 年.结论 1990-2019 年我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DALY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病风险较大,应注重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心血管疾病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重点关注男性、高龄人群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较多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早期的健康干预,减少共病疾病负担.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成年人疾病负担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

    2015-2021年百色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

    张胜男许世华黄荣超陈坚...
    1387-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疾病负担较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群健康期望寿命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 了解百色市 2015-2021 年 4 类重大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情况及实现"健康中国 2030"目标情况,为制定西部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 2015-2021 年登记在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的死亡数据,计算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运用Joinpoint 24.0 软件,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结果 2015-2021 年,百色市 4 类慢性病粗死亡率为 549.06/10 万(AAPC=0.13%),标化死亡率为 302.92/10 万(AAPC=-5.66%),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 4 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1.66%,P=0.046).其中总人群、男性、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2.74%,P=0.004;AAPC=2.43%,P=0.013;AAPC=3.17%,P=0.011),男性、女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8.66%,P=0.023;AAPC=-8.17%,P=0.027).总人群、男性、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为15.77%、26.03%、10.42%,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6.89%,P=0.012;AAPC=-7.18%,P=0.007;AAPC=-6.94%,P=0.020).男性 4 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约为女性的 2.5 倍.按照百色市 2015-2021 年 4 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 2030 年百色市 4 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 14.62%,而 2030年 4 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值为 13.69%,只有女性、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目标值高于预测值.需将 2021-2030 年 4 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的平均下降速度提高至 2.63%,才能实现 2030 年的早死概率目标,其中男性的平均下降速度应提高至 2.70%.糖尿病早死概率应被重点关注,其预测值低于目标值且差距较大,下降速度应提高至6.76%.结论 2015-2021 年百色市总人群、男性、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以目前平均增长速度预测,百色市距离实现"健康中国 2030"目标值尚有差距.应以男性为重点关注人群,以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干预疾病,使2021-2030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63%,才可实现"健康中国 2030"目标.

    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Joinpoint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百色

    铁死亡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杨怡然王纯邓桑杨江晨...
    1395-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后遗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目前对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后期康复治疗,但均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亟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新近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被证实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临床转化有限.本文通过总结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铁死亡药物研究成果,分析铁死亡抑制剂的种类及作用结果,为临床治疗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铁死亡治疗

    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静静张志红甄俊平
    140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代谢基因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较易发生突变的基因.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作用下,突变的IDH可与α-酮戊二酸(α-KG)结合并将其还原为 2-羟基戊二酸(2-HG),参与肿瘤发生的多种生物过程.IDH在脑胶质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研究较多,在软骨肉瘤中的研究甚少.软骨肉瘤中存在IDH基因高频突变,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复发或转移后治疗方案有限,患者预后较差,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IDH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发生、预后、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予以综述,通过进一步阐述IDH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并对强效的IDH抑制剂及抗癌药物研发进行展望,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软骨肉瘤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肿瘤治疗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