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袁勇贵姜荣环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将精神性头晕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随着对心身疾病的不断重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心身、精神、眩晕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阐述了精神性头晕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评估及多种治疗方法,经过多学科专家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制定了本专家共识,旨在为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精神性头晕头晕心身医学精神障碍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脆弱人群的识别及防治展望

    郑劲平薛武军巨春蓉马军...
    132-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免疫功能减退,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不足,并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重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而目前尚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药物.在我国"乙类乙管"的防疫背景下,脆弱人群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因此,针对脆弱人群应该进一步优化个体免疫和防控策略,在疫苗之外,还需要补充其他预防手段,如长效中和抗体.基于此,本文将对脆弱人群的识别、免疫功能特点与预防方法进行综述,为国内健康相关脆弱人群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期待未来可以研发出更适宜脆弱人群的预防药物,降低脆弱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脆弱人群长效中和抗体预防综述

    我国全科医师在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现状及展望

    马云笛任菁菁邱艳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染病防控关系民生大计.全科医师作为基层医疗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在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在结合我国全科医师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在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展开探讨,认为应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强大的防控体系信息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发展机制、加大基层医疗的财力和物力投入以及加强医学继续教育和定期演练,以增强我国全科医师的岗位吸引力和社区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

    传染病传染病控制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传染病防治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32万人群数据

    窦紫岩钱文红孔邻润陈晔...
    144-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高,且逐年上升,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通过体检尽早发现并加以干预,对减少其危害具有较大公共卫生意义.目的 探究 2018-2021 年北京市体检人群中NAFLD检出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选取 2018-2021 年在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 325 726 人,其中NAFLD检出 108 512 例,检出率为 33.31%;按照肝脏超声诊断结果,轻、中、重度NAFLD检出人数分别为 74 062、33 281、1 169 例,分别占检出人群的 68.25%、30.67%、1.08%.男性NAFLD检出率高于女性(χ2=17 518.893,P<0.05).趋势性χ2 检验结果显示,在70岁之前,NAFLD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70岁之后NAFLD检出率下降(χ2趋势= 14 397.61,P<0.001).在 18~59 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70 岁人群中,男性NAFLD检出率均低于女性(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1.173)、年龄(30~39岁:OR=1.604,40~49 岁:OR=1.948,50~59 岁:OR=2.486,60~69 岁:OR=2.663,70~79 岁:OR=2.079,≥80 岁:OR=1.149)、BMI(18.5~23.9 kg/m2:OR=2.997,24.0~27.9 kg/m2:OR=3.911,≥28.0 kg/m2:OR=11.780)、收缩压(SBP)(≥140 mmHg:OR=1.200)、舒张压(DBP)(≥90 mmHg:OR=1.177)、空腹血糖(FBG)(≥6.10 mmol/L:OR=1.934)、三酰甘油(TG)(≥1.70 mmol/L:OR=2.946)、总胆固醇(TC)(≥5.20 mmol/L:OR=1.05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OR=1.64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OR=1.499)、血尿酸(SUA)(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OR=2.067)是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 18 岁以上体检人群NAFLD检出率约占 33.31%,其中 50~69 岁是NAFLD高发人群,男性、超重、肥胖者是高危人群,血脂、血压、血糖异常也为NAFLD的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检人群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北京

    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周静贾建国林艺鑫吴爽...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早期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有研究发现单纯分析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的关联可能并不科学,因为超重/肥胖可分为不同代谢表型.目前关于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乳腺癌关联的结论并不一致.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 2006 年度和 2008 年度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共 11 家医院首次参与健康体检的女性开滦职工为研究对象(n=23 406),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代谢综合征和BMI的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代谢正常体质量正常(MHNW)组(n=12 739)、代谢异常体质量正常(MUNW)组(n=1 060)、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HO)组(n=6 394)和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UO)组(n=3 213).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首次参加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乳腺癌、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代谢表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3.26±1.85)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353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11.38例/万人年.MHNW组、MUNW组、MHO组、MUO组发病例数分别为154、21、113、65例,发病密度依次为 9.08、15.37、13.27、15.49 例/万人年,乳腺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 1.22%、2.01%、1.67%、1.9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MHNW组相比,MHO组、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42%(HR=1.42,95%CI=1.11~1.82)、59%(HR=1.59,95%CI=1.17~2.17).按照绝经状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与MHNW组相比,MUO组发病风险增加 69%(HR=1.69,95%CI=1.01~2.83);绝经后,与MHNW组相比,MUNW组、MHO组和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5%(HR=1.85,95%CI=1.09~3.14)、50%(HR=1.50,95%CI=1.06~2.13)、55%(HR=1.55,95%CI=1.05~2.28).结论 超重/肥胖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绝经后,体质量正常但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

    乳腺癌肥胖代谢综合征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影响因素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联研究

    代愉恒高畅梁新袖卢莎...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孕妇常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进而严重影响妊娠期健康及分娩结局.肠道菌群与妊娠健康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与GDM合并HDP的关联还有待研究.目的探究G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并发HDP的关联.方法 以 2019 年 8 月—2020 年 1 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产前检查的 204 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仅确诊GDM的孕妇作为GDM组(n=181),同时确诊GDM和HDP的孕妇作为GDM合并HDP组(n=23).收集入组孕妇的临床资料与炎症检测指标,并留取同期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分析;采用LEfSe分析,在门、科和属水平分别对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行比较,识别各组明显富集的菌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GDM合并HDP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的关联.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组成及主要门水平上的菌群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fSe分析结果:科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而柔膜菌纲RF39未分类菌科(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family)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P<0.05);属水平分析显示,与GDM组相比,小杆菌属(Dialister)、肠杆菌属(Intestinibacter)、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在GDM合并HDP组明显富集(P<0.05);与GDM合并HDP组相比,嗜木聚糖真杆菌属([Eubacterium]xylanophilum group)、Ruminiclostridium 6、柔膜菌纲RF39 未分类菌属(Mollicutes RF39 unclassified genus)和毛螺菌科未分类菌属(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在GDM组明显富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OR=1.06,95%CI=1.01~1.11)、Dialister(OR=1.26,95%CI=1.10~1.45)、Intestinibacter(OR=2.07,95%CI=1.12~3.84)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OR=0.24,95%CI=0.08~0.75)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eillonellaceae与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s=0.149,P<0.05);Dialister与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s=0.151、0.163、0.171,P<0.05).结论 Veillonellaceae、Dialister、Intestinibacter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独立危险因素,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 genus丰度上升是GDM孕妇合并HDP的保护因素,其中Veillonellaceae、Dialister与多项炎症指标呈正相关,肠道菌群可能是GDM合并HDP的重要风险因子.

    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妊娠性肠道菌群LEfSe分析炎症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支持模式下体外膜肺氧合期间患者血小板变化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何有宽曹勇林飞欧媛媛...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体外膜肺氧合(ECMO)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危重症的心脏及呼吸功能衰竭疾病,但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会显著下降,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研究ECMO治疗期间PLT的变化规律,有助于预防血小板下降所导致的出血相关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支持模式下成人ECMO支持期间PLT的变化规律.方法 纳入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0 月进行静脉-静脉ECMO(V-V ECMO)或静脉-动脉ECMO(V-A ECMO)支持治疗的 40 例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行心脏手术分为手术组(n=23)与非手术组(n=17),根据患者ECMO干预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22)和存活组(n=18).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同时收集患者基线、ECMO前、干预期间PLT及血小板输注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9.0±17.8)岁,平均ECMO支持时间(6.0±3.2)d.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ECMO干预原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MO干预前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 18%(7/40),其中 3 例采用V-V ECMO,均患有重症肺炎,4 例采用V-A ECMO;ECMO支持 1 d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 56.0%(18/32),其中 4 例采用V-V ECMO,14 例采用V-A ECMO;非手术组有 9 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手术组患者有 13 例输注血小板治疗,患者首次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 59.1%(13/22).手术组ECMO前血小板减少比例高于非手术组(P<0.05).非手术组ECMO支持第 4 天PLT最低,手术组ECMO支持第 5 天PLT最低.死亡组患者年龄高于存活组,ECMO支持时间、脱机率、ECMO支持第 7 天PLT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 ECMO支持下的PLT于第 3~4 天达到最低值,患者预后与PLT存在相关性.患者首次输注异体血小板可以提升PLT,提示临床上可以根据PLT变化规律做好相应的干预准备,减少PLT过低引发出血等并发症,改善接受ECMO患者的预后.

    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体外膜肺氧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轨迹及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

    王洁孙国珍鲍志鹏王琳...
    168-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亟需关注.现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是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不佳的有效方式.依从性是衡量运动康复益处是否持续存在的关键指标,但其变化轨迹未知.目的 基于前瞻性纵向观察的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 5 期追踪数据,考察发展轨迹及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0 年 5-11 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 246 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其中入组 1 周为基线调查,入组后 3、6、9 个月和 12 个月为追踪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使用智能设备或运动日志对依从性进行监督和记录,从强度-时间依从性评估运动依从性;采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运动恐惧量表(Fact-CH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患者积极度量表(PAM13)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运动恐惧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积极度水平.利用Mplus工具构建潜类别增长模型(LCGM),取最优的拟合模型确定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的发展轨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 44 例患者失访,最终共202 例纳入分析.基线、运动 3 个月、运动 6 个月、运动 9 个月、运动 12 个月患者例数分别为 202、201、185、174例和159例,患者强度-时间依从性分别为(0.83±0.55)、(1.07±0.54)、(0.99±0.57)、(0.91±0.55)、(0.89±0.60).LCGM结果显示,患者的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变化过程具有群体异质性,分为3个潜类别轨迹组:缓慢下降-低水平组(n=69,34.2%)、快速上升-高水平组(n=14,6.9%)、持续依从组(n=119,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缓慢下降-低水平组为参照组,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男性患者的强度-时间依从性水平更高(P<0.001);快速上升-高水平组和持续依从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更高(P<0.05);快速上升-高水平组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更低(P<0.05);持续依从组患者的积极度水平更高(P<0.05).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居家运动康复强度-时间依从性呈多类别曲线增长的发展轨迹;未来可依据依从性的时变特点和因素定期进行强化干预,进而提高患者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水平且保持稳定.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居家运动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纵向研究

    茯苓酸通过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障碍的研究

    樊赟窦润鹏胡久略侯紫君...
    17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且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防治AD方面具有重要潜力.目的 探讨茯苓酸(PA)对AD大鼠认知障碍及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rf2)/溶质载体家族 7A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PX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2022 年 1-9 月将 75 只 6~8 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AD模型组(Model组)、PA治疗组(PA组),PA+Nrf2 抑制剂组(PA+ML385组),除Control组外制备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PA组腹腔注射 50 mg/kg PA,PA+ML385 组腹腔注射 50 mg/kg PA+30 mg/kg Nrf2 抑制剂ML385,Control组与Model组腹腔注射等量 0.9%氯化钠溶液.末次给药 24 h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第 2、4、6 天进行定位航行实验,记录大鼠到达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第 7 天移走平台,记录大鼠在 120 s内滞留平台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Nissl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海马组织铁沉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GPX4 表达,检测海马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Fe2+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rf2、SLC7A11、GPX4 蛋白表达.结果 末次给药第 2、4、6 天Model组逃避潜伏期高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 组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平台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 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l染色结果示Model组神经元坏死严重,细胞核皱缩,尼氏体数目减少;PA组神经元坏死减少,排列紧密且尼氏体增多;PA+ML385 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加重,尼氏体数目减少.普鲁士蓝染色结果示Model组铁沉积较Control组增加,与Model组比较,PA组铁沉积减少,PA+ML385 组较PA组铁沉积增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Model组绿色荧光减弱,GPX4 阳性细胞减少,PA组细胞绿色荧光较Model组增强,GPX4 阳性细胞增多,PA+ML385 组较PA组GPX4 阳性细胞减少.Model组GSH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 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MDA、Fe2+高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 组高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Nrf2、SLC7A11、GPX4 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 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可改善AD大鼠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Nrf2/SLC7A11/GPX4 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茯苓酸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溶质载体家族7A11/GPX4信号通路铁死亡大鼠

    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研究进展

    李婵姣何安宁黄仙红倪紫菱...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 2 种或 2 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慢病共病共病现象多重病症健康服务整合干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