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的思考与策略

    贾杰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后患者常会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从医疗机构返回至社区家庭过程中,需要各级医疗机构配合互动、上下转介,形成良好的全周期康复闭环.目前,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的落地应用正逐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阻力.本文以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理念为基础,结合脑卒中社区康复发展现状,思考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社区康复环节的发展,强调"社区拐点康复"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层社区康复标准建立的必要性,重视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全周期阶段,探讨社区基层康复的发展策略,切实提高脑卒中患者社区及家庭生存质量.

    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社区康复康复标准

    临床指南/共识制订及应用研究征稿

    《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134页

    智能全科医生中国专家共识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梁万年...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医学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变革.国内外已开始了智能全科医生系统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但尚未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及来自国内多家单位的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循证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专家研讨,最终形成《智能全科医生中国专家共识》,从智能全科医生的定义、特点、应用、挑战与建议等方面形成17条专家共识,为促进智能科技赋能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提升基层卫生智慧化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全科医生专家共识

    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信博吴艺新张迪何雨欣...
    143-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病共病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但现有研究多探究单一或特定慢性病患者的认知状况,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领域仍亟待探究.本研究介绍了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了影响因素,整理了慢性病共病模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模式,并阐述了其发生机制,最后提出了防控策略,以期为今后慢性病共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提供借鉴.

    慢性病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共病模式综述

    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模式与失能状况的关联研究:基于四川省抽样调查

    李小凤裴星童杨春晖赵洋...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慢性病共病和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共病和失能联系紧密,但目前关于共病模式和失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四川省为例识别我国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并从个体层面探讨不同共病模式与失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2022年8—11月采用定额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抽取501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样本,收集其慢性病患病状况、失能状况及一般人口学等信息.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K-Means相结合的二次聚类方法,识别老年人群的常见共病模式.基于2021年国家医疗保障局首个《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判定样本的失能等级,应用逻辑回归模型探究慢性病共病模式与失能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501例样本中,共病患病率为62.3%(312/501),失能率为74.3%(372/501);最终确定6种共病模式:关节炎或风湿病-高血压模式;血脂异常-高血压模式;肾脏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哮喘-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模式;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病人群的失能风险是无共病人群的6.3倍(OR=6.3,95%CI=3.9~10.3,P<0.05).多因素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种共病模式的失能风险均增加(P<0.05);其中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的共病人群失能风险最大,是无共病人群的10.7倍(OR=10.7,95%CI=1.7~63.6),其次是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OR=7.8,95%CI=2.4~24.8).结论 四川省老年人共病患病率较高,多种共病模式均与失能的发生显著相关,尤其是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和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应重点关注患有共病的老年群体,基于不同共病模式制定精准有效的长期护理政策和策略,预防延缓失能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健康福祉,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

    慢性病共病共病模式失能状况老年人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二次聚类四川省

    中国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状况的Meta分析

    何雨欣吴艺新杨珊信博...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失能成为老年人较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老年慢性病群体庞大,且有多病共存特点,存在巨大的失能风险,而既往失能率研究结果不一.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状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共计10个数据库中关于中国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状况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23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2篇文献(34项研究),样本量为221~16566例,失能率为6.9%~82.8%.Meta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率为43.2%(95%CI=32.9%~53.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失能率(36.6%,95%CI=27.0%~46.2%)高于男性(33.9%,95%CI=23.9%~43.9%);年龄越大,失能率越高(60~69岁:24.2%,95%CI=14.3%~34.0%;70~79岁:34.9%,95%CI=24.1%~45.7%;≥80岁:47.7%,95%CI=36.3%~59.1%);患慢性病种类失能率位列前3的为痴呆/帕金森病(56.3%,95%CI=40.9%~71.7%)、精神疾病(53.9%,95%CI=46.0%~61.7%)、脑血管疾病(49.2%,95%CI=33.5%~64.8%);老年人群失能率随合并慢性病种数增多而增高(1种:33.1%,95%CI=20.8%~45.3%;2种:36.3%,95%CI=22.6%~50.0%;≥3种:49.7%,95%CI=31.3%~68.0%).结论 我国老年慢性病人群失能率较高,慢性病种类和患病数量均对失能率有影响.建议加强对老年慢性病人群的监测和管理,以预防和减少失能的发生,促进健康老龄化.

    慢性病失能老年人Meta分析中国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袁丹王莹王英鹏许莉...
    169-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结果 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MMSE、MoCA、NIHSS、脑血流速度、IL-6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mRS、SAS、SDS、IADL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MMSE、MoCA评分及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SDS、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 d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99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6例,两组皮肤瘀点、头晕、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0.05).结论 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远隔缺血后适应超时间窗炎症反应随机对照试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任小乔王盼吴昊纪勇...
    175-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520)、Q2组(3.16<SUA/Scr≤3.94,n=3280)、Q3组(3.94<SUA/Scr≤4.92,n=3270)、Q4组(SUA/Scr>4.92,n=3243).截至随访结束,774例(5.8%)患者死亡,2064例(15.5%)患者复发脑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位于Q1~Q4的患者中,男性复发脑血管病的例数依次为302、375、408、337例,女性依次为99、125、169、249例;男性复发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261、314、345、283例,女性依次为90、101、142、205例;男性复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154、191、214、183例,女性依次为58、52、45、31例;男性全因死亡的例数依次为165、128、131、88例,女性依次为57、63、62、80例;男性因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93、72、70、46例,女性依次为31、33、36、44例;男性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58、52、45、31例,女性依次为17、18、27、24例.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690,95%CI=0.500~0.953,P=0.026);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740,95%CI=0.578~0.947,P=0.017).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全因死亡、因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75,95%CI=0.368~0.901,P=0.003;HR=0.610,95%CI=0.353~0.814,P=0.011).SUA/Scr位于Q3、Q4相较于Q1是男性出院后死亡的影响因素(HR=0.656,95%CI=0.476~0.904,P=0.010;HR=0.582,95%CI=0.409~0.829,P=0.001).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80,95%CI=0.386~0.873,P=0.007).结论 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脑血管障碍脑卒中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动脉粥样硬化男性复发死亡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刘庆平柯居中宋家慧高娇娇...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糖尿病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横断面研究发现内脏脂肪与糖尿病患病密切相关,但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中国内脏脂肪指数(CVAI)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较少.目的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趋势及其与CVAI的关系,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3年1—7月参与浦东新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项目的12个乡镇街道的35个村、居委的居民5236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内容包括CVAI、内脏脂肪指数(VAI)、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和身体肥胖指数(BAI),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进行追踪随访;截至随访结束(2019年10月),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医疗系统就诊信息和生命统计信息系统判断该研究队列糖尿病新发情况.依据基线CVAI、VAI、BMI、WC、WHR、WHtR、ABSI、BAI四分位数将纳入人群分别分为第Q1~Q4四分位数:CVAI各组人数依次为1306、1307、1307、1307人;VAI各组人数依次为1300、1316、1306、1306例;BMI各组人数依次为1305、1302、1312、1311人;WC各组人数依次为1302、1273、1287、1367人;WHR各组人数依次为1180、1203、1332、1514人;WHtR各组人数依次为1199、1393、1400、1237人;ABSI各组人数依次为1316、1302、1302、1308人;BAI各组人数依次为1310、1304、1308、1307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VAI和其他肥胖指标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VAI与其他肥胖指标的预测作用.结果 浦东新区居民2013—2016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33.55/1000人年,2017—2019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23.25/1000人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总发病密度呈现出升高趋势(2013—2016年:x2=28.503,P趋势<0.001;2017—2019年:x2=25.600,P趋势<0.001).截至2016年,基线CVAI四分位数越高,糖尿病累积发病率(CVAI:x2=131.865,P趋势<0.001)和发病密度(CVAI:x2=100.105,P趋势<0.001)均越高.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VAI处于Q1相比,CVAI处于Q4的男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79.4%(HR=1.794,95%CI=1.044~3.083,P<0.05),女性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71.2%(HR=4.712,95%CI=2.601~8.538,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预测男性糖尿病发病情况中,CVAI对男性糖尿病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0(95%CI=0.561~0.640),识别男性糖尿病的约登指数为0.181,截断值为104.118;Delong检验结果显示,CVAI对女性糖尿病预测的准确性最高(AUC=0.699),且在识别女性糖尿病时有最大的约登指数值0.317,最佳截断值为104.609.结论 2013—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发病密度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且相较于其他肥胖指标,CVAI可作为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指标.

    糖尿病中国内脏脂肪指数浦东新区前瞻性队列研究影响因素分析

    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秦伟涂刚英万小梅王芳...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运动不足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住院老年患者的现状,平衡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跌倒已被证实,但在精神科运用甚少.目的 探讨平衡强化训练对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老年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平衡强化训练方案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及干预4、12周后,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中文版Barthel指数(BI)以及国际版跌倒效能量表(FES-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共62例患者完成训练,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与时间对BBS、BI评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BB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对BI评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BBS、B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12周,试验组BBS、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BB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BB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P<0.05).组别与时间对FES-I总分与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FES-I室内活动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对FES-I总分及室外活动评分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对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干预12周,试验组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4周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12周FES-I总分及室内、室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4周(P<0.05).结论 平衡强化训练方案可有效提高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平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跌倒自我效能,降低跌倒风险.

    精神分裂症老年人平衡强化训练平衡能力跌倒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