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推荐声明解读

    张鹏刘力滴杨梓钰杨荣...
    3581-3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导致全球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趋势.2023 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通过评估最新研究证据并分析HDP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更新发布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推荐声明(以下简称"推荐").该推荐与 2017 版推荐相比,进一步肯定了血压测量筛查HDP的重要性,肯定其具有实质性的净获益,建议在整个妊娠期测量血压以筛查HDP.本文基于《指南解读类文献报告规范的制订指南(RIGHT for INT)》,探讨分析该推荐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我国全科医生的指导意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筛查指南解读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杨昕晖彭笑笑马丽丽赵国玉...
    3587-3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GDM孕妇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较高,但相关队列研究少见.目的 了解GDM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特点,对比GDM孕妇与非GDM孕妇阴道菌群差异,观察阴道菌群异常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3 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建立档案并规范保健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诊断是否为GDM.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GDM组与非GDM组1∶1匹配,于妊娠24~28周(A阶段)、妊娠 32~35 周(B阶段)和妊娠 37~40 周(C阶段)分别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 3 次阴道微生态检测,并进一步分为GDM阴道菌群正常组、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非GDM阴道菌群正常组及非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随访至分娩后7 d以评估妊娠结局.结果 本研究最初纳入 426 名参与者,141 例发生GDM.经过PSM匹配,GDM组和非GDM组成功匹配 122 对,作为研究队列.本研究中有 9 例GDM孕妇和 5 例非GDM孕妇发生早产(妊娠<37 周),故最终有 113例GDM孕妇和 117 例非GDM孕妇进入C阶段.A阶段阴道菌群优势菌为乳杆菌所占比例高于C阶段,阴道pH值、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均低于C阶段(P<0.05).A阶段GDM组优势菌为乳杆菌所占比例高于非GDM组,阴道菌群异常和VVC发生率均低于非GDM组(P<0.05).C阶段GDM组优势菌乳杆菌比例低于非GDM组,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非GDM组(P<0.05).GDM阴道菌群异常组(n=6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GDM阴道菌群正常组(n=57)(P<0.05);GDM阴道菌群异常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是GDM阴道菌群正常组的1.830倍(RR=1.830,95%CI=1.293~2.590,P<0.001).结论 GDM孕妇在妊娠37~40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妊娠 24~28 周.相比于非GDM孕妇,GDM孕妇在妊娠 24~28 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低,而在妊娠 37 周后,阴道菌群异常发生风险升高.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检测与管理.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中期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妊娠结局队列研究

    妊娠早期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增加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风险:回顾性队列研究

    魏占超王佳刘程郑薇...
    3595-3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妊娠期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妊娠合并Graves病甲亢是众所周知的小于胎龄儿(SGA)的危险因素.但妊娠早期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IMH)是否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目前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IMH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 2016 年 1 月—2020 年 10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建档、产检并分娩或终止妊娠的单胎孕妇,根据本研究制定的妊娠早期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 2.5th和 97.5th分成IMH组(344 例)和对照组(19 426)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IMH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再依据孕前BMI(PPBMI)将研究对象分为超重/肥胖(PPBMI≥24.0 kg/m2,IMH组69例/对照组3 376例)和非超重/肥胖(PPBMI<24.0 kg/m2,IMH组 275 例/对照组 16 050 例).比较不同分组及亚组孕妇的妊娠结局以及IMH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MH组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627倍(OR=1.627,95%CI=1.103~2.399,P=0.014)和1.681倍(OR=1.681,95%CI=1.288~2.196,P<0.001);两组低出生体质量儿(LBW)及SGA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PBMI<24.0 kg/m2 中,IMH组巨大儿及LGA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的 2.021 倍(OR=2.021,95%CI=1.320~3.093,P=0.001)和 1.788 倍(OR=1.788,95%CI=1.322~2.418,P<0.001).而在PPBMI≥24.0 kg/m2 中,两组巨大儿、LBW、LGA及SGA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在妊娠早期患IMH会增加分娩巨大儿或LGA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孕前非超重/肥胖孕妇中.在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中,妊娠早期患IMH并不会增加巨大儿或LGA的发生风险.而LBW及SGA发生率在整体及孕前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孕妇中均无明显差异.

    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孕前BMI妊娠结局

    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徐丽丽郑薇袁仙仙马恺文...
    3602-3607,3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儿的近远期健康造成影响.孕前BMI与GDM密切相关,但BMI无法评估脂肪与脂肪分布情况,因此仅用其评估肥胖存在一定缺陷.隐性肥胖人群[BMI正常但体脂百分比(PBF)>30%]及正常体质量伴中心性肥胖人群[BMI正常但内脏脂肪面积(VFA)≥80 cm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然而在临床中此部分人群常被忽视,关于其与GDM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分析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GDM的相关性并探讨脂肪分布情况与GDM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 2018 年 10 月—2022 年 10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建档,孕早期自愿接受营养评价并定期产前检查至妊娠24~28周的单胎孕妇1 938例.研究对象于孕早期(6~16周)进行人体成分检测、妊娠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GDM组(n=382)和正常组(n=1 556).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早期体成分及体脂分布与GDM的关系.结果 GDM组孕妇体脂量(BFM)、VFA、PBF、脂肪质量指数(FMI)均高于正常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BFM、VFA、PBF、FMI升高(OR=1.044,95%CI=1.012~1.078;OR=1.007,95%CI=1.002~1.012;OR=1.041,95%CI=1.012~1.070;OR=1.138,95%CI=1.043~1.241)(P<0.05)和 中 心 性 肥 胖即VFA≥80 cm2(OR=1.396,95%CI=1.101~1.770,P<0.05)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BFM、VFA、PBF、FMI与OGTT各时点血糖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孕前正常BMI孕妇中,孕早期BFM、VFA、PBF、FMI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心性肥胖即VFA≥80 cm2 可以独立预测GDM的发生.产检时需要关注孕妇的脂肪分布,对于中心性肥胖人群加强孕期管理.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初期体成分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贾建瑞严欣张黎锐郑薇...
    3608-3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鉴于 2 型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除了控制血糖,了解妊娠期体质量增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非常重要.目的 探讨 2 型糖尿病孕妇妊娠期增重情况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2020年建档并分娩的691例2型糖尿病妇女,根据中国《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进行分类,分为增重不足组(n=143)、增重适宜组(n=289)、增重过多组(n=259).比较三组人群的妊娠期增重特点、母体结局、新生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增加剖宫产(aOR=1.626,95%CI=1.110~2.382)、子痫前期(aOR=1.997,95%CI=1.071~3.677)、巨大儿(aOR=1.948,95%CI=1.175~3.230)及大于胎龄儿(LGA)(aOR=2.090,95%CI=1.321~3.306)的发生风险,降低阴道顺产率(aOR=0.617,95%CI=0.415~0.918);增重不足组降低LGA的发生风险(aOR=0.497,95%CI=0.255~0.970),但对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无影响(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过多组剖宫产、子痫前期、LGA的发生风险增加[aOR及95%CI分别为:1.673(1.082~2.587)、1.961(1.022~3.761)、2.031(1.221~3.379)],阴 道 顺 产 率 降 低(aOR=0.589,95%CI=0.372~0.933);孕 前BMI≥24.0 kg/m2 的增重不足组LGA的发生风险降低(aOR=0.487,95%CI=0.237~0.999).孕早期、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aOR(95%CI)分别为1.07(1.00~1.15)、1.16(1.03~1.31)、1.16(1.06~1.27)]和LGA[aOR(95%CI)分别为 1.08(1.01~1.16)、1.13(1.02~1.26)、1.16(1.07~1.26)]的危险因素;孕晚期增重过多是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13,95%CI=1.02~1.24;aOR=1.14,95%CI=1.03~1.26),孕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aOR=1.11,95%CI=1.02~1.21;aOR=1.09,95%CI=1.02~1.17).结论 妊娠期增重过多增加了 2 型糖尿病孕妇发生LGA、巨大儿、子痫前期、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妊娠期增重不足降低了LGA风险,但不增加SGA的风险;孕早、中、晚期不同阶段妊娠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明确的相关性,2 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优化血糖的同时应从孕前及孕早期加强体质量管理宣教及干预.

    糖尿病,2妊娠期妊娠期体质量增长妊娠结局

    农村老年人臂间血压差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吴清悦陈晓玲周训琼杨敬源...
    3616-3622,3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臂间血压差(I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IAD与MCI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农村老年人IAD与MCI的关系,为明晰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 2019 年 7-8 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 2 个县(区)5 个乡镇的 60 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认知功能检查及双臂血压测量.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功能状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IAD与MCI的关联性.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 795 份,排除问卷信息不完整、未进行血压测量、未进行血液检查对象,最终纳入 1 088 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研究.1 088 名农村老年人中,共检出MCI患者 138 例(12.68%),臂间收缩压差(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者 99 例(9.10%),臂间舒张压差(dIAD)≥10 mmHg者 80 例(7.35%).与IAD<10 mmHg人群相比,IAD≥10 mmHg人群的MCI患病率更高,MMSE总分、定向力、语言能力和延时回忆力得分较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AD与MMSE总分(rs=-0.094)、定向力评分(rs=-0.082)、语言能力评分(rs=-0.065)和延迟回忆力评分(rs=-0.104)呈负相关(P<0.05);dIAD与MMSE总分(rs=-0.080)、定向力评分(rs=-0.094)和注意计算力评分(rs=-0.063)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AD每增加 1 mmHg,MCI发生风险增加 8.80%(OR=1.088,95%CI=1.046~1.131,P<0.001);sIAD≥10 mmHg(OR=2.169,95%CI=1.262~3.728,P<0.05)和 dIAD≥10 mmHg(OR=1.926,95%CI=1.047~3.542,P<0.05)是老年人发生MCI的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老年人MCI患病率为12.68%,其IAD升高与MCI发生风险增加相关,IAD≥10 mmHg人群MCI患病风险高于IAD<10 mmHg人群.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臂间血压差农村地区老年人横断面研究

    中国汉族成年人群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关系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付伟程国彬吕麟亚丁瑶...
    3623-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尽管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摄入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联已受到关注,但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MUFA每日摄入量与NAFLD发病率之间的关联,并确定MUFA摄入量对NAFLD风险的潜在阈值.方法 本研究数据从Dryad数据库获取并严格遵守Dryad的服务条款(https://doi.org/10.5061/dryad.8nn2j46).选取 2015 年 4 月—2017 年 8 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治疗的 534 例NAFLD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 534 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SQFFQ)收集参与者的典型食物消费信息,并计算MUFA每日摄入量.采用综合分析策略,包括基线特征、多变量统计、非线性关系及亚组探究,探讨MUFA每日摄入量与NAFLD发病率的关联,同时考虑多种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其他饮食成分,以确定MUFA对NAFLD风险的潜在阈值.结果 在调整模型中,MUFA每日摄入量是NAFLD风险的影响因素(OR=1.04,95%CI=1.02~1.07,P<0.001).将MUFA每日摄入量转换为分类变量后,在调整模型中,随着MUFA每日摄入量的增加,NAFLD风险呈增加趋势(P趋势<0.001).非线性分析表明,当MUFA每日摄入量达到 39.04 g/d时,其与NAFLD风险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P=0.045).MUFA每日摄入量<39.04 g/d时,NFALD风险为 1.08(95%CI=1.04~1.11,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能量每日摄入量与NAFLD风险间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5).结论 增加MUFA每日摄入量与较高的NAFLD风险相关,并在特定阈值(39.04 g/d)后呈现非线性关系.这一发现强调了在NAFLD管理中考虑饮食脂肪的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单不饱和脂肪酸饮食脂肪风险因素非线性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身体成分与心肺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于春艳董芬雷洁萍杨汀...
    3629-3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最大运动能力以及制订康复处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身体成分与CPET结果相关.CPET操作复杂、耗时长、禁忌证较多且风险大,一些COPD患者无法完成,而身体成分分析操作简单快捷.目的 探讨COPD患者的身体成分与CPET的相关性,为不能完成CPET的COPD患者预测最大运动能力、制订康复处方、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1 年7 月—2022 年 3 月于中日友好医院进行身体成分检测和CPET检测的稳定期COPD患者 77 例,依次进行身体成分测定和负荷连续递增的CPET,评估身体成分和CPET结果的关系.结果 77 例符合要求的稳定期COPD患者均完成了身体成分测定和CPET.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脂率(BFP)与最高运动状态时代谢当量(peakMETs)呈负相关(P<0.01);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与最高运动状态时摄氧量(peakVO2)、最高运动状态时运动负荷(peakLoad)、最大分钟通气量(peakVE)、最高运动状态时心率(peakHR)、最高运动状态时氧脉搏(peakO2pulse)、摄氧效率斜率(OUES)呈正相关(P<0.01);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与peakVO2、peakLoad、peakVE、peakO2pulse、OUES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MI、FFMI与COPD患者peakLoad、peakVE、peakO2pulse、OUES呈独立正相关(P<0.05);BFP与COPD患者peakMETs呈独立负相关(P<0.05).其中在因变量为peakLoad、peakVE、peakO2pulse、OUES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SMI的β值高于FFMI.结论 肌肉含量与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呈正相关,身体成分测定结果可以作为COPD患者运动能力预测、指导康复运动、合理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运动试验身体成分康复多元线性回归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

    牛娣陈瑞芳庞欣欣肖明芝...
    3635-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低反应性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治疗达标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并予以前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血液炎性指标可能与MHD患者EPO低反应性存在相关性.目的 探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MHD患者EPO低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22 年 6 月—2023 年 6 月于河南省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规律MHD的患者 180 例为研究对象,使用EPO抵抗指数(ERI)评价患者的EPO反应性,并根据ERI将患者分为EPO低反应组与非EPO低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ERI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HD患者EPO低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对MHD患者EPO低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180例MHD患者中,男104例(57.8%)、女76例(42.2%),年龄(56.1±8.6)岁.EPO低反应组52例(28.9%),非EPO低反应组128例(71.1%).EPO低反应组与非EPO低反应组透析月龄、透后体质量、每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甲状旁腺激素、三酰甘油、ER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SI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HD患者ERI与每周rHuEPO用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尿酸、血磷、血清铁蛋白、NLR、PLR、SII呈正相关[r(rs)=0.486、0.355、0.348、0.294、0.198、0.270、0.167、0.258、0.302、0.317,P<0.05];与透后体质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rs)=-0.407、-0.502、-0.627、-0.34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为MHD患者EPO低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之一(OR=1.003,95%CI=1.001~1.004,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SII预测MHD患者EPO低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60~0.831),灵敏度为 61.5%,特异度为 79.7%,最佳截断值为 650.61.结论 SII为MHD患者EPO低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对MHD患者EPO低反应性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维持性血液透析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相关性分析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核心症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邹炎铃王晓庆李洵张紫嫣...
    3641-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多且相互作用,缺乏有效的干预靶点.近年来,网络分析成为研究识别干预靶点的热点.目的 构建胃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消化道症状网络,识别核心症状及分析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为精准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3-12 月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4所三级甲等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医院、徐州市中医院)肿瘤内外科病区的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安德森症状测评量表胃癌特异性模块评估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通过R语言构建消化道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电子问卷 362 份,有效问卷 355 份,有效回收率为 98.1%.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三的为食欲下降(83.1%)、味觉改变(81.7%)、恶心(71.0%),症状严重程度排名前三为食欲下降(2.77分)、味觉改变(2.50分)、恶心(2.27分).网络分析显示,味觉改变的强度最大(rS=1.27),紧密中心性最高(rC=1.50);呕吐的中介中心性最大(rB=1.7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0.809,95%CI=0.319~1.298)、吸烟史(B=0.706,95%CI=0.185~1.228)及痰湿质(B=1.703,95%CI=0.538~2.868)为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味觉改变症状严重程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味觉改变是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核心症状,性别、吸烟史及痰湿质为患者味觉改变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可基于核心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制订干预措施,提高胃癌患者化疗期消化道症状管理效能.

    胃肿瘤化疗核心症状胃肠道网络分析味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