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临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张铭王文娟郝问陈吉彬...
    257-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风险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众多临床研究均表明,OS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起始、演变过程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OSA与ACS的临床研究现状、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趋势与方向的展望等维度展开综述,以期深入挖掘并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复杂联系。

    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彭红叶荆雅楠留典淳王莹...
    262-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糖尿病前期脾瘅早期诊断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预防

    美国肥胖医学协会《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解读

    吕垚周伊恒刘力滴杨荣...
    272-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和高血压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二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023年,美国肥胖医学协会深入探讨了肥胖相关高血压的机制,并于Obesity Pillars杂志发布了《肥胖和高血压临床实践声明》,该声明总结出10条关于肥胖和高血压的要点,为我国肥胖相关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该声明,向基层医生介绍肥胖相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帮助基层医生更有效地管理肥胖和高血压患者。

    肥胖症高血压美国肥胖医学协会实践声明解读

    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高焱杨淑显范雷常亮...
    280-284,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骨关节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其与更高的死亡率、更多的致残率、功能状态的下降和较低的生命质量显著相关,产生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河南省该病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实施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取2018年河南省≥18岁常住居民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身体活动及身体指标等,本研究纳入1055名≥6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河南省不同特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加权后)为28。13%(95%CI=28。10%~28。15%)。其中女性、城市、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无吸烟史、有打鼾史、中等强度活动的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717,95%CI=0。550~0。933,P=0。013)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保护因素;超重或肥胖(OR=1。329,95%CI=1。050~1。684,P=0。018)、中心性肥胖(OR=1。305,95%CI=1。047~1。626,P=0。018)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与性别、BMI和中心性肥胖相关,应对老年人群中女性、超重或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综合干预。

    关节疾病骨关节炎骨关节病老年人人口特征影响因素分析河南

    有氧运动改善化疗期间乳腺癌患者体质及生活质量研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李红梅张一民王勇张育荣...
    285-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基础化疗药物之一,但化疗常伴随着体质改变如体脂增加和心肺功能下降,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运动改善以上毒副作用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应用运动处方改善乳腺癌患者以上化疗毒副作用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探究。目的 探究有氧运动改善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乳腺癌患者体质和生活质量的效果及有氧运动的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3月—2023年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的44例成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23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提供个性化运动指导。运动组患者在化疗住院期间在康复师监督下进行锻炼,在家时通过患者自我监督和试验人员远程监督进行个性化运动干预。在化疗前后收集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体质和生活质量,记录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的发生次数、严重程度及运动相关不良事件。以化疗前数据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体质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本研究干预、随访过程中共流失4例,最终纳入40例患者(运动组21例,对照组19例)。运动干预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运动干预期间,患者平均依从性为81。8%;每次运动时长的平均依从性为91。9%;运动强度平均依从性为92。5%。化疗后,运动组体脂重、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腰臀比低于对照组,惯用手握力、相对峰值摄氧量(VO2peak)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运动组患者功能性障碍发生率(7/20)低于对照组(12/16)(x2=5。707,P=0。017)。化疗后运动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附加得分低于对照组,功能状况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对照组生理状况分数(P<0。001)、运动组功能状况分数(P=0。017)高于化疗前。对照组和运动组患者分别共接受了84例次和94例次蒽环类药物化疗,对照组分别发生了84例次胃肠道反应和71次骨髓抑制,运动组分别发生了54例次胃肠道反应和45例次骨髓抑制,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蒽环类药物化疗期间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且有监督的有氧运动是安全的。

    乳腺肿瘤运动疗法化疗反应生活质量有氧运动体质随机对照试验

    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微小RNA在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儿中的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王林娜张靖辉
    293-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急性肾损伤(AKI)是脓毒症常见并发症,机体免疫-炎症指标是预测脓毒症并发AKI患儿预后的常用指标,目前从微小RNA(miR)方面评估的研究较少,有待临床探究。目的 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miR在脓毒症并发AKI患儿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并发AKI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例单纯脓毒症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AA、IL-6、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3p、miR-182-5p、miR-128-3p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SAA、IL-6、TNF-α 及miR水平与SOFA、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血清SAA、IL-6、TNF-α及miR水平对脓毒症并发AKI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观察组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28 d后观察组74例患儿生存,26例患儿死亡。生存患儿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均低于死亡患儿(P<0。05)。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与SOFA、APACHE 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预测的AUC为0。926(95%CI=0。856~0。969,P<0。05)。结论 脓毒症并发AKI患儿血清SAA、IL-6、TNF-α、miR-21-3p、miR-182-5p、miR-128-3p异常高表达,临床检测各项指标水平对患儿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及预警作用。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残余胆固醇与进展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非罪犯病变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杨红刘成刘森邵琪琪...
    299-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残余胆固醇(R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NCCLs)进展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残余胆固醇与进展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RC对发生MACE的NCCLs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48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入组患者在出院1、3、6和12个月接受预定随访。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探究RC与NCCLs中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斑块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探究RC对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48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NCCLs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发生MACE组(n=38)和未发生MACE组(n=450)。通过OCT识别NCCLs的斑块特征,共分析了749个NCCLs斑块,304个NCCLs斑块最小管腔面积(MLA)<3。5 mm2。随访期间38例(7。8%)患者共发生了41例次NCCLs斑块引起的MACE事件,18例(3。7%)患者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15例(3。1%)发生了不确定因素的死亡。发生MACE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C、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FA、MLA<3。5 mm2比例高于未发生MACE组(P<0。05)。105例患者检查出TCFA,其中22例发生MACE(发生MACE的TCFA组),83例未发生MACE(未发生MACE的TCFA组)。发生MACE的TCFA组糖尿病比例与RC高于未发生MACE的TCFA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示,RC与最薄纤维帽厚度、MLA呈负相关(rs=-0。665、-0。771,P<0。05),与最大脂质弧度、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s=0。806、0。48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3。410,95%CI=1。165~9。988,P=0。025)、高RC水平(OR=5。879,95%CI=1。436~24。073,P=0。014)是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绘制RC预测NCCLs中TCFA发生MACE的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695(95%CI=0。571~0。819,P=0。005),最佳截断值为0。606 mmol/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18、0。518。结论 RC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中NCCLs易损斑块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对NCCLs中TCFA发生MAC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残余胆固醇相关性研究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

    吴霞张译匀姚承志赵湘铃...
    305-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缺血性心脏病(IHD)是导致中国居民疾病负担的第二大原因,饮食因素干预被认为是减少疾病负担有效及可行的措施。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以期为中国IHD的饮食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中1990—2021年中国、全球、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的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相关数据,应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1990—2021年中国、全球、不同SDI地区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中国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以及归因于不同类型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利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2—203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变化趋势。结果 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为44。26/10万、标化DALY率为820。87/10万,与全球水平接近,高于高SDI地区,低于其余4类SDI地区。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AAPC=-0。17%,P<0。001)、标化DALY率(AAPC=-0。50%,P<0。001)与全球及五类SDI地区一致,均呈现下降趋势,全球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中国,高SDI地区下降速度最快。1990年与2021年中国男性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均高于女性;1990—2021年中国男性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AAPC=0。25%,P<0。001)呈上升趋势,女性标化死亡率(AAPC=-0。71%,P<0。001)、标化DALY率(AAPC=-1。23%,P<0。001)均呈下降趋势。1990与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疾病负担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70岁人群的死亡率、DALY率最高;1990—2021年50~69岁人群死亡率、DALY率呈下降趋势,而15~49岁、≥70岁人群呈上升趋势(P<0。001)。1990年与2021年归因于13种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排名前两位的饮食因素均是钠摄入过量、全谷物摄入不足;1990—2021年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上升趋势较明显的是含糖饮料摄入过量、加工肉摄入过量、红肉摄入过量。BAPC模型显示,未来10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饮食因素的IHD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与高SDI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男性和老年人群负担较重,因此仍需重视IHD的饮食防控策略,加强宣传健康的膳食模式,倡导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钠盐、含糖饮料、加工肉、红肉的摄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减轻其疾病负担。

    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脏病全球疾病负担饮食因素趋势预测

    1990-2019年中国三种肠道传染病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赖凤霞王仕鸿赵乐黄瑞贤...
    313-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收集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数据,根据变化率(%)和年估计百分比(EAPC)分析以上3种肠道感染疾病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2020—2030年中国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 1990—2019年腹泻病的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APC=0。09,P>0。05),而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4。0%、-0。64%,P<0。05)。1990—2019年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8。39%、-3。38%、-1。87%,P<0。05)。在各年龄组中,2019年≥70岁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且呈上升趋势(EAPC=0。27,P<0。05)。1990—2019年所有年龄组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预计以上3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8793。04/10万、5。26/10万、0。447/10万。此外,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以上3种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0。214/10万、0。039/10万、0。026/10万。结论 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除腹泻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提示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应当重视关注腹泻病,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腹泻伤寒副伤寒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发病率死亡率趋势预测ARIMA模型

    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危险因素研究

    郭馨月巩少青侯晓辉孙桐...
    320-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医疗卫生人员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大流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感染风险和密集的工作不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大量国外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出现膳食不合理、运动减少、睡眠障碍等情况,增加了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截至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体重及生活方式变化影响的研究较少,影响体重变化的主要生活方式因素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8月,随机抽取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写的调查问卷[Cronbach'sα=0。820,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AVCR)=63。55%],调查对象通过扫描"问卷星"平台生成的电子问卷二维码,填写并提交问卷。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R 4。3。0软件的"bnlearn"包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使用Netica 6。09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模型概率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医疗卫生人员20261名,其中女性占67。57%(13690/20261);平均年龄(40。2±9。2)岁;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占73。28%(14848/20261)。2019、2022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43。06%(8726/20261)和45。71%(9262/20261)。2019—2022年,12。64%(1458/11535)的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贝叶斯网络模型共纳入15个节点,其中,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饭量为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父节点,当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无变化"、饮酒"无变化"且饭量"增加很多"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高,为75。00%。当吃蔬菜水果为"增加很多"、吃早餐频次为"有所增加"、饮酒为"从不或很少"且饭量为"有所减少"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低,为2。04%。贝叶斯网络概率预测模型发现,当调查对象熬夜及持续性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睡眠时间及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减少很多"、饮酒"无变化"且饭量"有所增加"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为26。70%,如果该研究对象吃早餐频次"增加很多"时,则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降低为14。30%。结论 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以及饭量是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直接预测因素,新冠疫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在确保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的轮休制度,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行为干预服务,有利于医疗卫生人员肥胖防控。

    超重肥胖医疗卫生人员生活方式贝叶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