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孙子林
    3969-3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 2021 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基层危险因素筛查疾病综合管理分级诊疗转诊专家共识

    误诊为肺炎的中高危肺栓塞继发肺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吕广瑜孙宛君周倩倩陈先梦...
    3987-3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尽管近年来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病例不断见诸报道,但该病的误诊仍较普遍,其中最常被误诊为肺炎,尤其是存在中高危风险患者,延迟诊断、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目的 总结中高危肺栓塞继发肺梗死被误诊为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早期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7-2023 年确诊为中高危风险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误诊情况,根据诊断情况分为误诊组(曾误诊为肺炎离院回家)和对照组(门诊或急诊科首次就诊即正确诊断).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高危风险肺栓塞继发肺梗死被误诊为肺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中高危风险肺栓塞继发肺梗死被误诊为肺炎的预测价值,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患者 101 例,其中 70 例中高危肺栓塞继发肺梗死患者被误诊为肺炎.2017-2023 年中高危肺栓塞继发肺梗死患者被误诊为肺炎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依次为 100.0%、83.3%、74.1%、71.4%、63.2%、66.7%、50.0%,χ2 趋势=6.672,P=0.010).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OR=18.271,95%CI=4.373~76.339,P<0.001)、发 热(OR=16.073,95%CI=3.510~73.786,P<0.001)、胸痛(OR=6.660,95%CI=1.571~28.233,P=0.010)和不伴有呼吸困难(OR=7.783,95%CI=2.049~30.249,P=0.003)是中高危风险肺栓塞继发肺梗死被误诊为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经筛选得出,多变量联合模型=-6.624+0.095×年龄+2.510×发热+2.683×不伴有呼吸困难,联合模型预测中高危风险肺栓塞继发肺梗死被误诊为肺炎的AUC为 0.880(95%CI=0.802~0.959),灵敏度为 0.871,特异度为 0.80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模型预测价值优于单因素指标如年龄(Z=2.771,P=0.006)、发热(Z=4.653,P<0.001)及不伴有呼吸困难(Z=4.014,P<0.001).结论 尽管2017-2023 年中高危肺栓塞继发肺梗死患者被误诊为肺炎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当老年肺栓塞患者出现发热、胸痛并且不伴有呼吸困难时,临床医生应注意肺梗死与肺炎的鉴别诊断.

    肺梗死肺栓塞中高危风险误诊肺炎预测

    摇头倾斜抑制试验和视频头脉冲试验鉴别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的应用研究

    刘娟赵晶陈泽雯李昌...
    3993-4000,4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摇头倾斜抑制试验(HSTST)与前庭小脑介导的中枢储存机制有关,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对外周前庭疾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目的 探索HSTST及vHIT在诊断前庭性偏头痛(VM)和梅尼埃病(M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就诊于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诉、诊断为VM及MD的患者.完成病史采集、床旁查体;有听力损害者完善纯音测听检查;所有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包括摇头试验(HST)、HSTST、温度试验及vHIT,计算倾斜抑制指数(TSI).比较HST阳性的VM及MD患者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绘制TSI鉴别HST阳性的VM和M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研究共纳入VM患者 50 例,其中HST阳性 22 例(44.0%),包括水平眼震 19 例(86.4%),垂直眼震 3 例(13.6%);MD患者 45 例,其中HST阳性 23 例(51.1%),均为水平眼震.对HST阳性的VM及MD的患者分析显示:VM患者女∶男=4.5∶1,MD患者女∶男=1∶1.3,VM患者头痛家族史比例高于MD患者(P<0.05);VM患者伴随呕吐、耳鸣、耳闷感、听力下降症状的比例(31.8%、18.2%、13.6%、13.6%)低于MD患者(73.9%、100.0%、82.6%、100.0%),伴随头痛症状的比例(77.3%)高于MD患者(8.7%)(P<0.05);纯音测听结果显示MD患者听力下降比例高于VM患者(P<0.001);VM与MD患者vHI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与MD患者的TSI比较[(25.41±12.15)%与(78.71±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I鉴别HST阳性VM和MD的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95,ROC曲线下面积为 0.962(95%CI=0.91~1.00),最佳截断值为 0.66.结论 VM主要是中枢机制,HSTST联合vHIT可以作为鉴别VM和MD的辅助检查工具.

    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摇头试验摇头倾斜抑制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诊断

    外周血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易芬王勇徐爱晖
    4001-4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呈升高趋势,目前针对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已有许多研究,但仍缺乏早期评估肺癌预后的简便、有效手段.目的 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6 月—2022 年 12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 152 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评估患者是否出现疾病进展,随访至 2023 年 5 月.将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欠佳组,余纳入预后良好组,并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通过组间差异性比较筛选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绘制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估肺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比较其预测价值;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汇总数据和国际肺癌研究联盟分别收集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肺癌的相关数据集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癌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按照肺癌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2)和预后欠佳组(n=80),两组患者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肺癌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8,95%CI=1.03~2.44,P=0.03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n=76)的平均PFS[(618.44±72.57)d]短于正常组(n=76)的平均PFS[(842.32±76.04)d](P=0.048).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肺癌预后的AUC为 0.634.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得出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是东亚人群中肺癌的总体风险因素,且为不利因素(OR=1.07,95%CI=1.01~1.13,P=0.030).结论 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肺癌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后Cox回归分析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新发HIV/AIDS患者抑郁心理干预效果及其与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研究

    刘云卢和丽邹卿袁也丰...
    4009-4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HIV/AIDS与抑郁症相关,抑郁症加大HIV相关认知紊乱(HAND)风险,并降低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依从性,加剧HIV传播风险.国内研究较少报道新发HIV/AIDS患者(PLWHA)抑郁心理干预效果及与CD4+T细胞计数相关性.目的 探究新发PLWHA抑郁心理干预效果及与CD4+T细胞计数相关性,为AIDS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20 年 4 月—2022 年 6 月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江西省ART定点医院抽取新发PLWHA抑郁患者,患者确诊后立即启动ART及心理干预,干预总周期为 12 周.在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并检测CD4+T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新发PLWHA抑郁患者 200 例,有效随访 178 例,有效率为 89.0%.178 例PLWHA抑郁患者轻中度 88 例(49.4%)、重度 90 例(50.6%),伴焦虑者 173 例(97.2%).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在干预前为(346.39±156.87)个/μL,干预后为(421.93±149.61)个/μL.干预后,新发PLWHA抑郁患者CD4+T细胞计数高于干预前(t配对=10.971,P<0.05),HAMD、HAMA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HAMD总分与CD4+T细胞计数分级(以 500 个/μL为分界值)呈负相关(rs=-0.157,P=0.036)、与HAMA总分呈正相关(rs=0.764,P<0.001).干预后,HAMD总分与干预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s=-0.150,P=0.046)、与HAMA总分呈强正相关(rs=0.939,P<0.001).干预前,新发PLWHA抑郁患者CD4+T细胞计数<500 个/μL者HAMD、HAMA总分高于CD4+T细胞计数≥500 个/μL者(P<0.05).结论 新发PLWHA抑郁严重程度与CD4+T细胞计数相关,经专业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感染CD4+T细胞计数抑郁焦虑

    青鹏软膏超声波导入对膝关节军事训练伤的疗效研究

    肖华王云芸王益董林...
    4014-4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膝关节损伤是常见的军事训练伤,严重影响战士的战斗力,近年军事训练伤的防治变得越发重要.超声波治疗和青鹏软膏是常用的运动损伤疗法,但是两者联合应用的研究较少.目的 分析青鹏软膏超声波导入治疗军事训练致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2 年 5-7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第五派驻门诊部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 56 例,利用IBM-SPSS 25.0 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后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研究过程中脱落4例,n=24)与治疗组(n=28).对照组给予普通耦合剂超声波治疗,治疗组给予青鹏软膏超声波导入治疗,1次/d,1 个疗程 10 次,共 2 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VAS评分、HAMD-17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 个疗程,治疗组患者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 2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 2 个疗程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被动关节活动度增加(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 2 个疗程HAMD-17 评分降低(P<0.05).结论 青鹏软膏超声导入治疗与普通耦合剂超声波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显著增加Lysholm膝关节评分,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膝关节损伤患者VAS评分,缓解疼痛.青鹏软膏作为超声波治疗的特殊耦合剂,相比普通耦合剂,具有一定的优势.

    膝关节膝损伤军事训练伤青鹏软膏超声波疗效比较研究

    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的证据图谱研究

    冯天笑王旭卜寒梅秦晓宽...
    4021-4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确立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的优势病种,将对推动手法技术和骨伤科优势专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其评价和筛选尚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量化评价过程.目的 应用证据图方法,系统梳理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疾病的系统评价,探索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的优势病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疾病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3-03-05,运用图表结合文字的方式呈现证据分布特点.结果 纳入的 126 篇系统评价发表年限为 2003-2023 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方法 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 13 篇为中等质量、64 篇为低质量、49 篇为极低质量.证据图显示,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研究证据主要分布于 18 个临床病种包括颈椎病、腰痛、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踝关节扭伤、肩周炎、颈源性头痛、寰枢关节半脱位、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腰扭伤、脊柱侧弯、髋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肩袖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呈现出有益或可能有益的效应.结论 手法治疗在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方法学质量存在不足,并且缺乏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研究证据,未来仍需多层级机构间联动合作,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体系,提高研究质量,更新研究证据,进一步探索手法在中医骨伤科领域中的优势所在.

    手法,骨科中医骨伤科学优势病种证据图系统评价Meta分析

    基于数据驱动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的核心问题及解决策略

    甄倩朱蓉王中瑞崔伟锋...
    4029-4032,4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核心诊疗思维,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如今,基于临床数据研究是探索中医证治规律的主要方法,但未真正而全面地剖析出"病-证-方-药-效"关键因素的内在关系,导致研究结果的临床价值较低.因此,笔者系统梳理了电子病历与临床研究匹配性差、数据治理影响数据准确性、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发掘中医证治规律等核心问题,并在数据驱动的背景下,建立中医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开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据治理与分析技术,从而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为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疗法证治规律数据驱动数据挖掘电子病历核心问题解决策略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肝动脉化疗栓塞单独/联合靶免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中的评估价值

    胡灵溪李妹付艺伟路丽霞...
    4033-4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中晚期肝癌治疗面临挑战,寻求有效评估及改善疗法成为研究重点,其中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免疫疗法显示出潜力,但需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TACE单独/联合靶免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 2021 年 1 月—2022年 7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 113 例初治中晚期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TACE组(n=66)、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n=22)、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n=25),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EGF、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肿瘤标志物检测.根据改良的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mRECIST)于治疗 3、6、12 个月后进行随访以评价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疾病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EGF及相关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TACE组、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及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随访 12 个月的ORR分别为17.14%(6/35)、33.33%(4/12)、54.55%(6/11),DCR分别为28.57%(10/35)、41.67%(5/12)、72.73%(8/11),治疗 12 个月的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的ORR和DCR高于TACE组(P<0.05).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中位PFS(15.039 个月)高于TACE组(8.757 个月)和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9.680 个月)(P<0.05).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随访 12 个月行TACE次数低于TACE组和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P<0.05).TACE联合靶向治疗组和TACE联合靶免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差值高于TACE组(P<0.05).治疗前后血清VEGF差值预测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748(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0.909、0.629.血清VEGF联合PIVKA-Ⅱ、VEGF联合AFP、VEGF联合AFP及PIVKA-Ⅱ预测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的AUC分别为0.781、0.869、0.872(P<0.001).结论 TACE联合靶免治疗能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PFS.患者血清VEGF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估的生物学指标.

    癌,肝细胞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动脉化疗栓塞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析汉黄芩素治疗肝细胞癌作用机制和体外实验研究

    杨安银刘红丽陈妙洋郑玉凤...
    4040-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肝细胞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对新的肝细胞癌治疗药物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科学意义.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汉黄芩素干预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 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汉黄芩素的药物靶点,从TTD、GenCard、OMIM、DisGent数据库中收集肝细胞癌的疾病靶点.将收集的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药物干预疾病的潜在靶点.对交集靶点运用R软件进行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交集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和筛选核心靶点.在GIEPA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行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对前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采用CCK-8 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采用Western-blotting(WB)实验测定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分析结果发现汉黄芩素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符合小分子药物成药规则并且毒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毒性.收集到汉黄芩素靶点 135 个,肝细胞癌靶点 8 238 个,两者交集靶点 113 个.通过对构建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的前 10 位的核心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1(CDK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mRNA水平较正常肝组织上调(P<0.05),并且在肝细胞癌患者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P<0.05).KEGG富集分析发现交集基因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上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与CDK1、SRC结合构型活力较强.CCK-8 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加入汉黄芩素 75.0、150.0、300.0 μmol/L组HepG2 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汉黄芩素37.5、75.0、150.0 μmol/L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汉黄芩素 37.5、75.0、150.0 μmol/L组HepG2 细胞迁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WB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汉黄芩素75.0、150.0 μmol/L组PI3K、P-AKT/AKT、CDK1、SRC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汉黄芩素通过下调CDK1、SRC蛋白表达,减弱PI3K/AKT通路信号,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干预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的目的.

    癌,肝细胞汉黄芩素网络药理学体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