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睡眠研究会张斌
    38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但引起个体的健康损害,而且可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失眠治疗模式存在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等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失眠数字疗法(DTI)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尚缺乏DTI的相关规范.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和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制订《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针对DTI的定义、适应证、核心原理、研发设计、推广应用、教育培训、数据保护、伦理监管等进行阐述,以期为DTI提供全面而规范的参考和建议.

    数字疗法失眠症睡眠障碍专家共识

    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在卫生服务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一项概况性评价

    张峥岩王振中张伋宫恩莹...
    39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ecology of medical care model)应用价值的突显,该模型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医疗保健生态学理论模型构建的差异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医疗模式的转变,为了解我国人群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提供证据基础.目的 对运用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的研究进行整合和对比,以描述使用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建立的研究现状、对比研究方法和主要发现.方法 于 2022 年 6 月,在PubMed、Ovid 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根据关键词、不限制语种开展检索,检索时限为 1961-2022 年.在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概况性评价方法学手册的指导下,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并开展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 28 篇,其中 22 篇(78.6%)发表于2010 年以后.多数研究运用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重点关注人群的健康需求、医疗资源利用模式,聚焦就医行为模式、疾病转诊等问题.在研究人群方面,多数研究覆盖全年龄段人群(11 篇,39.3%),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的研究有 7 篇(25.0%).有 4 项研究在中国开展,均针对城市地区.相较于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研究中较少关注患者自我寻求帮助(非处方药、按摩等)情况,已有的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地区)具有较低的患者自报有健康问题(症状)比例,但具有更高的医院门诊就诊和急诊就诊比例.结论 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及其研究方法在过去20年间不断演进,仍然是帮助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医疗保健需求和医疗资源供需关系的重要工具.目前,中国对医疗保健生态学框架的应用程度不高,未来可更多地运用该模型反映卫生服务不平等和健康需求未被满足情况,并可开展群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为提高我国人群健康资源合理分配提供证据基础.

    医疗保健生态学模型卫生服务需求资源配置健康不平等群医学概况性评价

    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专科医务人员在提供整合服务中的协作模式及效果:概况性评价

    张晓乙许智涵袁蓓蓓王胜...
    400-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应对当前健康挑战需要为患者提供整合和连续性服务,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全科医生外其他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是最常见的实现途径,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协作的模式及效果直接影响整合服务的提供质量,并对患者的健康结局改善至关重要.目的 采用概况性评价的方法,对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相关研究特征、协作模式内容、作者报告的协作模式效果进行系统梳理.方法 于 2022-09-03,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与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检索当日.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协作模式特征及效果.基于Mulave齿轮模型对团队协作模式进行元素分解,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文献中的协作模式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结果 最终纳入与主题相关的文献 420 篇,其中 214 篇(51.0%)的研究目的为评价协作模式效果,但仅 82 篇(19.5%)能够提取出具体的协作方式内容.提取有限的协作模式细节信息发现,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共同工作方式明确且正规、协作服务内容有循证指南/规范支持、在两类人员协作中有信息系统和专职协调人员的支持.82篇文献中,54篇(65.9%)文献报告了明确的效果指标,其中 90.7%(49/54)的结论为协作对服务提供过程、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相关指标的改善有影响,但较高比例(90.7%,49/54)的研究报告正面效果不能排除发表偏倚的存在.结论 整合型服务使用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时,需要确保两类人员合作方式、工作内容的明确化,同时注重信息和协调人员的支持作用;卫生体系与政策相关干预研究应重视对干预设计细节和执行过程的描述,未来有必要对该主题研究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

    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整合医疗概况性评价

    2005-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公平性分析

    闫温馨张石默刘珏
    408-41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健康中国 2030"战略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需求,国内开展了较多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的评价研究,但尚无从全国视角对我国多种医疗机构、多类别卫生人力资源进行的概述.目的 对 2005-2021 年全国 31 省(自治区、直辖市)12 类医疗卫生机构、5 类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趋势描述和公平性分析,为未来各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全国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22)》,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2)》.计算 2005-2021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卫生人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计算年均增长率和集中指数(CI)以描述发展趋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 2005-2021 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 5.58%,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 10.87%.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人员数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8.05%),卫生监督所(中心)的人员数增速较低(年均增长率为0.1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9%).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外,各类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的CI<0.20.结论 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地区间人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尚佳,但总量不足,重要机构和人员类别需要注意.要继续加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提高公平性与可及性.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卫生保健公平提供集中指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李丽清杨苏乐万里晗卢祖洵...
    413-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区域失衡、公平性缺失问题仍然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目的 探究提升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路径,为实现我国医疗资源合理且高效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2月开展研究,数据源于《2021中国统计年鉴》《2021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以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为产出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 2020 年 31 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每千人口床位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分权和医疗卫生财政预算支出占比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内外部要素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影响机制,剖析高或非高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组态,明确医疗资源高效率和低效率配置的多重路径.结果 2020 年我国 31 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均值为 0.852,但省际存在较大差异.组态分析结果可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存在 3 种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路径 1:政府主导型驱动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案例.路径 2:内外协调型驱动路径,以云南省和甘肃省为代表案例.路径3:均衡型驱动路径,代表案例主要有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非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路径也存在 3 条.路径 1:政府制约型路径.路径 2:经济-政府双重制约型路径,代表案例有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路径 3:内外制约型路径,典型案例有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结论 内外部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协同在良性互动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需优化内外部环境,并对关键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合力,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卫生保健公平提供数据包络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组态路径

    政府卫生支出能否影响患者就医选择?——基于北京市郊区的实证研究

    吕博孟开
    420-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城区,患者倾向到大医院就医,产生了不合理就医现象.为此,近几年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旨在促进患者合理就医,实现分级诊疗.目的 分析郊区政府卫生支出对郊区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 2022-02-10 选取2015-2017 年北京市 10 个郊区的患者到北京市属医院、郊区医院和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人次数及住院人次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各郊区常住人口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数作为控制变量.采用Chow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恰当的数据分析模型(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以探讨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郊区医院、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影响因素.结果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和郊区医院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GDP、常住人口数不是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人均政府卫生支出和人均GDP是郊区患者到郊区医院门、急诊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北京市郊区患者到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果显示,常住人口数、人均GDP和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是郊区患者到郊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就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目前大医院对患者的"虹吸"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卫生支出未对郊区患者到市属医院就医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增加政府卫生支出能够促进郊区患者在区域内就医,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对患者就医选择未产生明显影响,建议进一步增加郊区政府卫生支出,提升郊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促进患者在区域内就医.

    卫生经费支出分级诊疗制度政府卫生支出就医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安德森模型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诊患者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陈礼江胡传峰唐静郑瑞呢...
    427-432,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对提高县、乡、村医疗资源利用效能,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患者满意度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进行评价,对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江苏省新沂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就诊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安德森模型于 2020-10-22-12-11 对新沂市 1 068 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的就诊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各满意度指标权重并计算总体满意度,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新沂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68份,有效回收率 97.09%.就诊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 64.23%(686/1 0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OR=2.439),医保政策知晓度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OR比较了解=1.635、OR非常了解=2.840),就诊医院类型为成员医院(OR=1.938),就医类型为住院就诊(OR=1.994),有生理失能(OR=2.268)的患者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个人特征和医疗行为是影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诊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应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核心医院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大对医共体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医共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病人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安德森模型

    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状况及居家医疗服务开展现状调查

    周录玲刘素珍李航
    43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人就医需求多样化及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居家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居家医疗服务,四川省作为老年医疗居家护理服务的试点地区,当前开展主体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讨机构状况及服务开展现状十分必要.目的 调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状况及居家医疗服务开展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居家医疗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21 年 8-10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四川省 7 个城市、62 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该机构的一般资料、人力资源、居家医疗开展情况及阻碍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结果 62 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职医务人员10~316 名,中位数为 40(40)名;医务人员数量占全职员工的平均比重为(84.9±11.3)%;初级及以下职称医生占比的中位数为 45.5%(24.2%),初级及以下职称护士占比的中位数为 71.9%(34.2%);医护比为 0.43~2.63,平均为(1.44±0.50).机构不同所在地与是否参与等级医院评审、有兼职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构不同服务区域与机构名称、是否参与等级医院评审、有住院床位、医护占比、医护比、医护职称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 51 所(82.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展居家医疗服务,慢病管理对居家医疗服务的开展有一定影响(P<0.05).26 所(50.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医疗服务时长<3 年,31 所(60.8%)机构服务最多的对象为≥60 岁的老年慢病患者,35 所(68.7%)工作量≤1~2 d/周,服务途径以家庭医生签约为主(98.0%).开展居家医疗服务阻碍因素排名前三的是人力资源不足、无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到位.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状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服务区域有所差别.居家医疗服务在四川省开展较广泛,但在服务形式、服务时间、工作量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建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情况重视目前面临的问题,完善居家医疗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重视慢病管理和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居家护理的快速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居家医疗服务卫生服务横断面研究

    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研究

    夏高艳刘明齐雨欣肖培根...
    440-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于 2023 年 4 月选取 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 11 917 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 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11 917 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 7 h.结论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 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关联性研究

    基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春芳汤榕杨晓花李月...
    447-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慢性病共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阻碍健康中国行动的进展,探讨其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目的 了解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及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情况,分析中老年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为中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干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 2022-06-27-08-27 调查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固原市的 10 个区/县 1 997 名中老年人的健康相关数据,应用Apriori算法分析宁夏地区中老年人的共病模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关联性.结果 宁夏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人数418例,慢性病共病率20.9%;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有14条共病模式,其中11条与冠心病有关,9 条与高血压有关,9 条与糖尿病有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子女数量为 2~3 个、已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状况为离退休和无业、养老保险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P<0.05),夜间睡眠时长为 7~8 h和>8 h、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低(P<0.05).结论 中老年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社区、社会各个方面,建议从多维度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提高其健康水平.

    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关联规则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