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神经性厌食症诊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陈涵陈妍...
    509-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性厌食症是以自我饥饿、体质量显著减轻和营养不良为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在所有精神疾病中,神经性厌食症死亡率最高,其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和危及生命的医疗并发症.然而,目前在中国,对于神经性厌食症不能早期识别和诊治,导致病程迁延.因此,在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由 16 名医学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等制定本专家共识,以期提高国内专业人员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识别和诊治水平.

    神经性厌食营养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知信行类型及认知功能差异性研究

    彭滟刘晓张巾英李洁...
    521-526,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生活行为方式是痴呆重要的可调控风险因素,知识和信念又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信念、行为的类型研究,不同知信行类型居民的痴呆风险及认知功能是否有差异也未可知.目的 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探索分析其知信行类型及认知功能差异,为社区制订有针对性的痴呆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 年 3 月—2022 年 2 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 5 个社区中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的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痴呆预防相关知识量表(DKAS)、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以降低痴呆风险的动机量表(MCLHB-DRR)、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量表(DRRL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及心血管风险因素、衰老和痴呆风险(CAIDE)评分进行调查.采用K-means聚类分析,对居民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间一般资料、认知功能及痴呆风险的差异.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 232 份,回收有效问卷 211 份,有效回收率为 90.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社区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知识、知信念和行为表现可分为 3 个类型:知信行优良型、低知识-行为不良型、低信念-行为不良型,分别占比为39.8%(84/211)、37.4%(79/211)、22.8%(48/211).知信行优良型社区中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低知识-行为不良型(t=2.703,P<0.001)、低信念-行为不良型(t=1.524,P=0.022).低知识-行为不良型(t=1.431,P<0.001)、低信念-行为不良型(t=1.080,P=0.002)社区中老年人CAIDE得分高于知信行优良型.低知识-行为不良型社区中老年人MoCA得分低于知信行优良型(t=-2.529,P<0.001)、低信念-行为不良型(t=-1.869,P=0.018).结论 重庆市中老年人降低痴呆风险的知信行类型可分为知信行优良型、低知识-行为不良型、低信念-行为不良型,且不同类型中老年人受教育年限、痴呆风险及认知功能评分有显著差异.根据不同知信行类型的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痴呆预防措施,可能有效降低痴呆风险,减缓认知功能下降情况.

    痴呆认知中年人老年人社区生活方式聚类分析

    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潜在模式及其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张欣怡王茜王丹段立霞...
    527-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已成全球重大公共卫生议题,减少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是我国治理抗生素滥用的重要策略,识别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病症特点及其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设计更为精准的干预政策.目的 定量分析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潜在模式,探究其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于2022-07-20-08-02选取重庆市三个县(区)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公众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行为、公众抗生素使用知识及人口学特征.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鉴别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状的潜在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不同潜在症状模式对抗生素使用行为的影响.结果 815位公众参与本研究.其中,30.06%(245/815)受访者存在无处方从药店购买抗生素,14.72%(120/815)受访者使用过抗生素自我药疗以应对上呼吸道感染.公众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水平较低[(2.3±1.7)分].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模式方面,潜在类别分析共识别 4 种症状模式,包括多重症状组 93 例(11.41%)、全身症状组 124 例(15.21%)、鼻咽症状组 282 例(34.60%)和轻微症状组 316 例(38.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轻微症状组,鼻咽症状组出现无处方购买抗生素行为的概率更高(OR=1.538,P<0.05),该结果在调整知识与人口学变量后仍显著.除个体疾病症状潜在模式外,年龄和医保类型也对公众无处方抗生素购药行为有影响(P<0.05).抗生素使用知识水平对抗生素自我药疗行为有影响(OR=0.869,P<0.05),对公众无处方抗生素购药行为也有影响(OR=1.155,P<0.05).结论 公众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存在 4 种潜在模式,疾病病症模式影响公众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应着重关注出现鼻咽症状患者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行为.

    呼吸道感染抗菌药抗生素合理使用体征和症状潜在类别分析Logistic模型

    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刘美玲赵天易顾吉郭义...
    535-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2012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又是血脂异常和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前期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马陆辖区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 63%,故有效控制血脂异常的意义重大.目的 探索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干预马陆辖区老年人高脂血症的协同作用,为防治老年人高脂血症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于2020-05-10-08-04 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招募老年高脂血症患者 119 例.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n=59)和对照组(n=60).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埋线每2周1次,4 次 1 个疗程,同时口服 1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仅口服 1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干预周期为 8 周.主要观察指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和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并探索该治疗方案在不同人群中的效应.结果 主要结局指标:两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分别为 79.5%(35/44)、71.4%(30/42);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差值以及随访1个月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两组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空腹血糖和糖化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治疗前后差值、治疗后、随访 1 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对照组(P<0.001).不良反应:埋线组谷氨酰转移异常升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以调节老年人的血脂水平,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减轻阿托伐他汀钙的不良反应方面有优势.

    高脂血症老年人穴位埋线疗法阿托伐他汀钙随机对照试验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李亚白文佩张瑾张蕊...
    547-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妊娠和经阴道分娩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重要因素,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性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功能康复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收缩以刺激盆底肌群,提高逼尿肌稳定性、改善肛提肌功能,以预防和治疗PFD.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疗法在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妇产科分娩后存在PFD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对照组仅采用PFMT方法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以及SUI比例、POP分度情况;产后PFMT训练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 3 个月、6个月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 7(PFIQ-7)、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共纳入 327 例、对照组共纳入 343 例.治疗后:观察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SUI比例低于对照组(P=0.005);两组POP分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3 个月和治疗后 6 个月PFMT频次≥5 次/周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 3 个月和治疗后 6 个月PFDI-20、PFIQ-7、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PFMT比较,产妇经阴道分娩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PFMT进行盆底功能康复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更好、SUI比例更低,实施PFMT的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更佳.

    盆底疾病盆底功能障碍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分娩盆底肌训练生活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董雯迪杨佳妮朱婕全玉杰...
    552-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门静脉血栓(PVT)和消化道出血均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且PVT可加重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两者的治疗相互矛盾,是临床工作的又一难题.目的 探讨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10-01-2021-09-30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诊断为肝硬化PVT患者279例,根据本次入院有无呕血、黑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127)和非出血组(n=15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发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手术史等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回顾性调查5 80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PVT患者350例,PVT发生率为6.0%.279例肝硬化PVT患者中肝功能Child B级并发PVT最常见[146例(52.3%)].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病因、血管受累情况、黄疸、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胃静脉曲张、白细胞计数(WBC)、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细胞容积(HCT)、总胆红素(TBiL)、纤维蛋白原(FIB)、腹腔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升高(OR=2.555,95%CI=1.318~6.542)、HCT下降(OR=0.511,95%CI=0.247~0.925)、FIB下降(OR=0.085,95%CI=0.005~0.661)、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OR=27.873,95%CI=1.452~1 335.715)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WBC升高、HCT下降、FIB下降、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实行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有氧运动抑制炎症反应改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肌纤维化机制研究

    秦芳马甜甜于子夫刘西花...
    557-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AS)会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等心血管病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重,发病人群逐渐增多.炎症反应是心肌纤维化的关键因素,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炎症保护心肌功能.但有氧运动对AS心肌纤维化的保护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氧运动对AS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机制.方法 2022年 2-8 月选取 27 只 8 周龄的雄性ApoE-/-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有氧运动组,每组 9只.制备AS小鼠模型,对小鼠进行运动训练,Masson染色、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NOD受体 3(NLRP3)、白介素 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量.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心肌组织纤维化较对照组明显加重;有氧运动组心肌组织纤维化较模型组明显改善.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较错乱,细胞形态、大小异常,细胞间隙增大,存在炎性细胞浸润;有氧运动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尚整齐,细胞形态、大小异常,细胞间隙基本正常.模型组NLRP3、IL-1β、TGF-β1 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有氧运动组NLRP3、IL-1β、TGF-β1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SOD、GSH-Px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有氧运动组SOD、GSH-Px表达量高于模型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氧运动明显改善ApoE-/-AS小鼠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炎性反应、激活抗氧化水平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化有氧运动炎症ApoE-/-小鼠

    价值共创视角下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实践与思考

    牛路瑶营心语张树琴安志新...
    563-569,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防控重大疾病,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近 20 年来,价值共创理论在健康服务领域应用发展较好,不同国家(地区)探索低成本、高效果的方案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但目前在国内慢性病管理领域较为缺乏.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视角,以基层社区为研究分析点,进一步总结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从主动健康、组织引导、数字技术、激励考核 4 个方面提出展望,为优化完善基层糖尿病管理的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价值共创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实现慢性病管理的共创、共治、共享提供参考.

    糖尿病慢性病管理价值共创社区卫生服务综述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框架的社区2型糖尿病临床惰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李殿江潘恩春王苗苗孙中明...
    570-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自 2009 年起,社区 2 型糖尿病(T2DM)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国得到推广实施,但由于临床惰性(即发现问题未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的影响,造成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克服临床惰性以提高血糖控制率是优化糖尿病健康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的 识别社区T2DM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发生的关键失效模式,系统分析关键失效模式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措施.方法 立足社区实情,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框架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及文献归纳分析法初步明确社区T2DM健康管理流程、临床惰性发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文献检索时间为 2020-01-01-2023-06-30.在此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选择 16 名专家于 2022-01-10-02-25 期间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社区T2DM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发生的关键失效模式、发生原因和干预措施.结果 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1和0.729.最终通过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量化确定了社区T2DM健康管理过程中临床惰性发生的 10 个关键失效模式,按RPN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及时)胰岛素治疗、未(及时)戒酒、未(及时)常规转诊、未(及时)戒烟、未(及时)紧急转诊、未(及时)三联治疗、未(及时)控制体质量、未(及时)调整膳食结构、未(及时)二联治疗和未(及时)发现低血糖,并从患者、医生及卫生系统层面阐明了关键失效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制定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论 制定的临床惰性干预措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优化社区T2DM健康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糖尿病,2型健康管理临床惰性形成原因社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影响的Meta分析

    董晨阳李然刘若亚黄志扬...
    57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2 型糖尿病患者通常缺乏足够的安全运动意识,运动依从性不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运动干预管理以更好地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值得参考的策略就是利用社区卫生工作者为患者提供运动干预的管理.目前关于运动干预管理方面的研究缺乏,且通常 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仅提及运动而没有具体的运动管理措施,尚缺少相关的定量系统评价.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影响及具体的运动干预方案.方法 计算机检索 8 个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筛选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干预组采取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10-17.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使用RevMan 5.4 和Stata 15.1 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预先确定的亚组为干预周期(3个月、6个月、>6个月)、运动频率(3次/周、>3次/周)和单次运动时间(≤30 min/次、>30 min/次).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 11 篇文献,共有受试者 1 079 例,其中干预组 550 例,对照组 529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模式下的运动干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MD=-1.07,95%CI=-1.31~-0.83,P<0.000 01)、空腹血糖(MD=-1.26,95%CI=-1.57~-0.96,P<0.000 01)、餐后 2 h血糖(MD=-1.47,95%CI=-1.90~-1.04,P<0.000 01)、总胆固醇(MD=-1.02,95%CI=-1.52~-0.51,P<0.000 1)、低密度脂蛋白(MD=-0.62,95%CI=-0.87~-0.37,P<0.000 01)和三酰甘油水平(MD=-0.71,95%CI=-1.13~-0.28,P=0.001),而对高密度脂蛋白的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MD=0.09,95%CI=-0.02~0.21,P=0.1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 3 次/周的运动频率相比,>3 次/周的运动频率对总胆固醇的改善更显著(P=0.02);与≤30 min/次的单次运动时间相比,>30 min/次的单次运动时间对餐后 2 h血糖的改善更显著(P=0.001);与 6 个月以及更长时间的干预周期相比,干预周期为 3 个月的运动干预对糖化血红蛋白(P<0.000 01)、三酰甘油(P=0.008)的改善更显著.Egger's检验显示糖化血红蛋白(P=0.34)、空腹血糖(P=0.281)未表现出显著的发表偏倚.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为低级证据,餐后 2 h血糖和血脂相关结局指标为极低级证据.结论 基于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下的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社区卫生工作者在今后针对2型糖尿病的运动干预管理中,推荐按照>30 min/次、>3次/周、持续≥3 个月的有氧运动干预来制订运动方案.如果 2 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异常的情况,则建议运动干预周期最好持续 6 个月及以上.

    糖尿病,2型运动干预社区卫生工作者管理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