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近年出现较多特色手法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但缺乏新的关于手法治疗肩周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手法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亚组分析了解包含"摇法"的手法是否较未包含"摇法"的手法效果更优.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包括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手法治疗肩周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试验组干预措施为手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为非药物疗法,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3-03-01.由 2 名研究人员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 12 篇文献,893 例肩周炎患者,其中试验组 451 例,对照组 442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手法治疗改善VAS程度优于物理治疗、针灸治疗、常 规 治 疗(SMD=1.09,95%CI=0.81~1.37,P<0.000 01;SMD=1.05,95%CI=0.31~1.79,P=0.006;SMD=0.96,95%CI=0.67~1.26,P<0.000 01);手法对照物理治疗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含"摇法"手法与未含"摇法"手法的效果差异显著(Z=4.39,P=0.04).Constant-Murley(C-M)评分:手法治疗改善C-M评分程度优于物理治疗组(MD=2.79,95%CI=2.27~3.32,P<0.000 01).关节活动度:手法治疗改善被动前屈、被动外展、被动外旋程度优于物理治疗(SMD=1.40,95%CI=0.10~2.70,P=0.03;SMD=1.45,95%CI=0.18~2.71,P=0.02;SMD=1.77,95%CI=0.18~3.36,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被动前屈和被动外展方面,含"摇法"手法与未含"摇法"手法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Z=7.34,P=0.007;Z=2.25,P=0.03).总体有效率:手法治疗总体有效率高于物理治疗(RR=1.16,95%CI=1.02~1.32,P=0.03);手法治疗和针灸治疗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4,95%CI=1.00~1.54,P=0.05).治愈率:手法治疗治愈率优于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RR=3.71,95%CI=1.29~10.67,P=0.01;RR=1.79,95%CI=1.09~2.94,P=0.02).Egger's检验和Begger's检验提示无显著的发表偏倚(P=0.66、0.66).手法操作导致的骨折、其他创伤等案例在纳入研究中均未见报道.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手法治疗能有效降低肩周炎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总体有效率、治愈率,含有"摇法"的手法在VAS改善、被动前屈、被动外展方面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总体手法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