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全科医学

梁万年

旬刊

1007-9572

zgqkyx@126.com

010-63052088;83525550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A座907

中国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内首家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全科医学学术性刊物(刊号:CN13-1222/R,ISSN 1007-9572)。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交流全科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的工作经验;普及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倩倩芮法娟倪文婧李婕...
    637-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肝肿瘤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分值综述

    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彭磊朱克祥
    64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相关定义及诊断方法,将其对癌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展开具体论述,包括对手术及化疗患者的影响,并总结其主要防治策略.本文总结文献得出,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定义及诊断标准仍具有争议.肌肉减少性肥胖是癌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肌肉减少症肥胖肌肉减少性肥胖预后综述

    垂体催乳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更新——基于《2022版ICCE/AME垂体催乳素瘤临床实践共识》解读

    谭惠文李丹婷余叶蓉
    650-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垂体催乳素瘤是一种由垂体催乳素细胞瘤过量合成和分泌催乳素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疾病,垂体催乳素瘤的规范化诊疗对于恢复并维持患者的正常垂体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月,《欧洲内分泌杂志》发布了国际临床内分泌学分会(ICCE)与意大利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AME)关于垂体催乳素瘤的临床实践最新共识申明——《2022 版ICCE/AME垂体催乳素瘤临床实践共识》(简称 2022 版ICCE/AME新共识).2022 版ICCE/AME新共识立足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垂体催乳素瘤的临床诊治问题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和建议.本文围绕 2022 版ICCE/AME新共识关于垂体催乳素瘤的诊断、治疗、特殊人群、多巴胺激动剂抵抗及侵袭性疾病等诊治要点更新进行解读,希望有助于全科医生及内分泌专科医生对于垂体催乳素瘤的认识,为其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催乳素瘤垂体肿瘤高催乳素血症指南催乳素多巴胺激动剂药物治疗

    中国农村孕妇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宇馨湛浩然阿依夏姆·克依木徐婷婷...
    656-662,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妇幼健康发展需要缩小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聚焦农村等低收入地区孕妇生命质量对改善妇幼健康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中国农村孕妇妊娠期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2019 年 9 月就诊于陕西省、四川省和云南省 6 家县级医疗机构(昭阳区人民医院、彝良县人民医院、平昌县妇幼保健院、营山县妇幼保健院、紫阳县妇幼保健院、汉阴县妇幼保健院)3 329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的基本信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WHOQOL-BREF)调查孕妇生命质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孕妇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 3 294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8.94%.孕妇WHOQOL-BREF平均维度总得分为(81.99±11.01)分,4 个维度中社会关系维度的得分最高[(69.13±12.46)分],其次为心理维度得分[(66.99±12.59)分]、生理维度得分[(65.40±12.62)分]、环境维度得分[(65.02±12.11)分].分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年总收入、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孕妇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前BMI孕妇心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期增重孕妇心理维度、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疗保险类型孕妇心理维度、社会关系维度、环境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环境维度得分低于初产妇(P<0.05);有运动习惯孕妇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环境维度得分高于无运动习惯孕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运动习惯、受教育程度、职业是生理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孕前BMI、家族史、运动习惯、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心理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运动习惯是社会关系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家族史、妊娠期增重、运动习惯、居住地类型、职业、年总收入、医疗保险类型是环境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孕妇妊娠期生命质量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除年龄、产次等个体因素影响外,居住地、医疗保险覆盖等社会因素也是显著影响因素,从社会角度的改善仍然是今后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

    孕妇生命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农村卫生影响因素分析中国

    丧偶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精神虚弱指数视角的研究

    李阳王振曾智
    663-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丧偶率也在持续上升.丧偶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遭遇的最具压力的事件之一,其影响还涉及鳏寡者的精神健康和经济水平等层面.国内外关于丧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多项研究中,使用到的代理变量均是较为传统的指标,如主观幸福感、孤独感、抑郁水平等,且部分研究未考虑丧偶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目的 评估丧偶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我国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 2018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筛选 4 694 名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丧偶"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丧偶组(n=644)和未丧偶组(n=4 050).以精神虚弱指数为视角进行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采用Logit回归计算倾向值,并通过标准偏差变化、共同支撑条形图以及核密度分布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k近邻匹配、半径匹配与核匹配分析丧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情况,并分别基于性别、户口类型和年龄段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 相比于未丧偶组,丧偶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P<0.05).Logi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女性(OR=2.274,95%CI=1.917~2.698)、年龄(OR=0.975,95%CI=0.972~0.978)、中等教育水平(OR=0.618,95%CI=0.505~0.756)以及家庭月消费(OR=1.000,95%CI=1.000~1.000)与丧偶相关(P<0.05).匹配后的稳健性检验效果良好,PSM结果显示,丧偶使精神虚弱指数明显升高(ATT值为 0.054~0.055,P<0.05).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丧偶对老年人精神虚弱指数的影响存在城乡和年龄段差异,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丧偶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更为显著(ATT值为 0.072~0.075,P<0.05),但对城镇老年人的影响不明显;对低龄段与高龄段老年人影响较为显著(ATT值分别为 0.061~0.081,P<0.05;0.067~0.078,P<0.05),而对中龄段老年人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丧偶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会造成负面影响,该影响对不同老年群体来说存在差异,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刚刚步入老年和处于晚年的丧偶老年人,并为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丧偶虚弱指数心理健康老年人倾向得分匹配

    妊娠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妊娠早期血脂水平预测价值研究

    袁仙仙李静王佳张可欣...
    670-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妊娠期血脂异常升高可对母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增加了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高甘油三酯胰腺炎、晚期流产、早产以及巨大儿的发生风险,亦显著增加了母儿产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目的 分析妊娠早、中、晚期血脂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早期血脂水平对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 2018 年 1 月—2019 年 6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建档产检至分娩的单胎孕妇,收集临床资料及妊娠早、中、晚期血脂数据[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妊娠期血脂参考范围作为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包括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血脂水平与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妊娠早期血脂水平对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根据灵敏度和特异度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 研究共纳入单胎孕妇 8 511 名,平均年龄为(31.7±3.9)岁,平均孕前BMI为(21.7±3.2)kg/m2,其中孕前低体质量 988 名(11.6%)、正常体质量 5 568 名(65.4%)、超重 1 271 名(14.9%)、肥胖 366 名(4.3%),GDM孕妇 1 415 名(16.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孕妇 650 名(7.6%).妊娠中、晚期TC、TG、LDL-C水平均高于妊娠早期(P<0.05),妊娠晚期HDL-C水平高于妊娠早期,但低于妊娠中期(P<0.05).妊娠早期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3.4%(1 990/8 511),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患病率低于妊娠早期(P<0.05).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早期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孕前正常体质量孕妇,但妊娠晚期血脂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妊娠早、中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均高于非GDM孕妇,HDP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非HDP孕妇(P<0.05).排除可能影响血脂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后,妊娠早期预测妊娠中期血脂异常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TC 4.485 mmol/L(AUC=0.854)、TG 1.325 mmol/L(AUC=0.864)、HDL-C 1.275 mmol/L(AUC=0.908)、LDL-C 2.265 mmol/L(AUC=0.823);妊娠早期预测妊娠晚期血脂异常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TC 4.485 mmol/L(AUC=0.809)、TG 1.145 mmol/L(AUC=0.833)、HDL-C 1.285 mmol/L(AUC=0.851)、LDL-C 2.195 mmol/L(AUC=0.766).结论 妊娠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并未增加,不同孕前BMI、GDM与非GDM、HDP与非HDP孕妇之间妊娠期血脂异常患病率具有显著差异,妊娠早期血脂水平有预测妊娠中晚期血脂异常的价值.

    妊娠孕妇血脂异常患病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截断值

    儿童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因素及死亡危险因素研究

    郑奎刘露王永丽李会...
    679-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儿童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同病因与DCM患儿的预后显著相关.其中原发性DCM的占比最高且预后相对较差,特别是与遗传因素相关的患儿预后更差.因此基于遗传背景下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有利于DCM患儿的精准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DCM的遗传病因占比、遗传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8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完成基因检测的 42 例原发性DCM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出院后定期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门诊随访.以患儿死亡时间或 2022-12-31 为随访终点,根据随访结局将患儿分为死亡组(9 例)与存活组(33 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儿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中位首诊年龄 12(7,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24(9,36)个月.死亡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 8(0,11)个月,存活组中位随访时间 30(12,3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5).死亡组患儿男性、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基因突变阳性占比高于生存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于生存组(P<0.05).患儿基因突变阳性率为 38.1%(16/42),其中自发突变占 25.0%(4/16),基因突变阴性为 61.9%(26/42).死亡组 9 例患儿均在诊断后 1 年内死亡.基因突变阳性患儿死亡 8 例(50.0%,8/16),基因突变阴性患儿死亡 1 例(3.8%,1/26),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突变阴性死亡患儿CSRP3(c.190C>T)杂合变异,致病分类为临床意义未明.绘制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基因突变阴性患儿生存率高于基因突变阳性患儿(χ2=18.1,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突变[HR=23.91,95%CI=(1.80~317.21),P=0.016]、心功能分级Ⅲ/Ⅳ级[HR=11.29,95%CI(1.13~112.68),P=0.039]为DCM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 38.1%的原发性DCM患儿与遗传病因相关,诊断后第 1 年内是DCM患儿死亡的高发期,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预后更差.存在致病基因突变、首诊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是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儿童基因检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利用点尿钠估测24h尿钠水平准确性的验证

    孙星河汪洋康俊萍刘小慧...
    685-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通过 24 h尿钠测定计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检测过程繁琐.已有的通过点尿钠估测 24 h尿钠水平公式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估测价值尚不清楚.目的 评价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应用Kawasaki、INTERSALT、Tanaka公式(以下分别简称K法、I法、T法)以点尿钠估测24 h尿钠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 2018 年 3 月—2021 年 3 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测量 24 h尿钠排泄量,通过点尿钠估测 24 h尿钠排泄量.采用配对t检验评估 3 种公式 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与实测值差异的显著性,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绘制Bland-Altman图对 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与估测值进行一致性分析.计算 3 种方法 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偏差.评估在不同钠盐摄入水平、患有糖尿病、临床蛋白尿患者中 3 种估测公式的准确性.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 196 例,平均实测 24 h尿钠排泄量(165.04±78.53)mmol/d,相当于钠盐摄入量(9.65±4.59)g/d.女性患者年龄、微量蛋白尿比例、临床蛋白尿比例高于男性患者,BMI、入院舒张压、24 h平均舒张压、吸烟比例、点尿钠、实测 24 h尿钠排泄量低于男性患者(P<0.05).患者 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低于K法 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t配对=-8.008,P<0.001),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有 94.90%的点在 95%CI之内.患者 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高于I法 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t配对=4.167,P<0.001),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有 94.39%的点在 95%CI之内.患者 24 h尿钠排泄量实测值与T法 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配对=-0.547,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有 96.43%的点在 95%CI之内.K法、I法、T法 24 h尿钠排泄量估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1.82%、12.94%、-1.90%.根据钠盐摄入量进行分组后,估测值与实测值原本中等强度的相关性消失.三种方法的估测偏差在是否患有糖尿病、临床蛋白尿的患者之间差距不大.结论 通过K法、I法、T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点尿钠预测 24 h尿钠水平上均具有偏差,但整体上T法偏差最小.未发现可能影响尿钠排泄的疾病(如糖尿病、蛋白尿)对估测公式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钠尿增多膳食,限钠诊断一致率

    激素治疗慢性肾脏病进展高风险IgA肾病患者的预后分析——一项回顾性研究

    高歌张鑫越冯玉华窦婧予...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目前糖皮质激素是否能改善慢性肾脏病(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肾脏预后尚无明确结论.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激素治疗对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的治疗反应及肾脏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7 年 1 月—2021 年 10 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激素治疗将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支持治疗组,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患者进行 1∶1 匹配筛选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治疗 1 年内疾病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开始支持治疗的日期作为随访起点,随访至 2022-10-31,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或接受透析治疗.复合终点事件定义为:eGFR较基线持续下降超过 30%或进入ESRD或接受透析或患者死亡;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影响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 共有 236 例原发性IgAN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经过 1∶1 匹配,激素治疗组 97 例与支持治疗组97患者匹配成功,两组基线数据匹配均衡.激素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均高于支持治疗组(χ2=6.171,P=0.013;χ2=3.973,P=0.046).中位随访时间为 18.00(9.75,28.0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激素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组(χ2=4.495,P=0.034);激素治疗组的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组(χ2=4.419,P=0.036).符合纳入标准的 236 例患者中有 177 例中等量蛋白尿患者,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eGFR对激素治疗和支持治疗的 177 例患者进行 1∶1 匹配后,激素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和支持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各有76例患者匹配成功.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激素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χ2=4.127,P=0.042);激素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的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χ2=4.934,P=0.02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R=0.982)、血肌酐(HR=1.019)、eGFR(HR=1.020)、24 h尿蛋白定量(HR=1.205)是影响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激素治疗组感染发生率高于支持治疗组(P<0.05).结论 在CKD进展高风险IgAN肾病患者中,与单纯支持治疗相比,激素治疗可以显著提升肾脏缓解率,降低肾功能下降、肾衰竭风险;但仍需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肾小球肾炎,IgA糖皮质激素类蛋白尿预后危险因素比例风险度模型

    产时发热程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

    刘丽恒邹丽颖米雪侯磊...
    699-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 产时发热是产科常见临床表现,可使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增加.影响产时发热的因素包括孕产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引产时间、分娩镇痛、试产时间、产房温度、内诊次数,这些因素可独立存在,也可互为因果.在产时发热的孕产妇,是否最高体温越高,母婴预后越差?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产时发热孕产妇的临床预后及管理策略.目的 探讨足月单胎初产妇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及其程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 年于首都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且在产程中诊断为产时发热的足月单胎初产妇 994 例作为发热组,同期按照1∶1比例入组符合标准的未发热单胎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发热组与对照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催引产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进一步根据产时发热体温程度将发热组分成4个亚组:第1亚组体温37.3~<37.5℃,共 142 例;第 2 亚组体温 37.5~<38.0℃,共 600 例;第 3 亚组 38.0~<38.5℃,共 213 例;第 4 亚组体温≥38.5℃,共39 例.对各亚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催引产情况、产科并发症、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热组入组 994 例,对照组入组 987 例.发热组孕产妇催引产率、催引产时间≥3 d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组孕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组剖宫产、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发生率及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催引产率、催引产≥3 d的比例及孕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剖宫产、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转NICU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时发热孕产妇并发症及催引产率、剖宫产率、产褥感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升高,体温升高程度与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之间未体现相关性.

    产时发热发热程度剖宫产术新生儿窒息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