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与我国青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分析

    马峰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态,生产力的每一次变革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质的影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作用更加明显,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与之相对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青年群体、新型就业形态成为这一变化的代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的打通,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将给我国青年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质变,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新的成长机遇和成功机会,开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新路径,创造高质量的发展机遇.这些我国青年发展的新变化,将成为"十五五"时期中国青年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新趋向.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青年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我国新兴行业从业青年的就业质量研究

    张宾赵常杰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新兴行业的崛起,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实现青年高质量就业、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随着青年在服务行业从业比重增加,有关青年"低质量就业",特别是"低技能就业"的关注日益增多.通过从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发展、就业主观评价和薪酬水平等维度对比传统职业和新兴行业就业质量发现,后者仅在劳动报酬方面具有显性优势,在社会保障和职业技能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受技能制约而发展空间较为有限.为防范青年结构性失业风险、有效提升青年就业质量,建议在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劳动技能升级协同、完善新兴行业就业政策和法治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行业青年就业质量

    法治化推进青年高质量发展:青年发展领域专项立法的基本前提、法律基础与逻辑进路

    姚建龙柳箫
    21-3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青年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面对的挑战,决定了推进青年发展领域专项立法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青年发展领域专项立法之所以可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门类,是基于青年发展权具有"特殊性",以及青年群体具有"战略性"的基本法理.而对于该法的适用对象即"青年"年龄划分、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等基础性问题也应做细致考量.青年发展领域专项立法总体属于社会法的范畴,同时其立法类型宜为促进型立法,并应清晰地与未成年人法进行区分.此外,对于青年发展领域专项立法的名称宜以《青年发展促进法》命名,并遵循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基础、着力解决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将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以及注重相关法律的衔接配合等立法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青年政策青年发展青年专项立法青年发展促进法

    "中庸"个体主义:搭子社交的互动过程与实践逻辑

    王荆川胡鹏辉
    31-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个体化理论视角,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搭子社交的互动过程与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尽管搭子社交在关系建立阶段呈现出一定的工具理性特征,但"会做人"的评价标准使青年仍然试图寻求"情"与"理"的平衡.面对"压缩个体化"塑造的矛盾生活情境,青年在搭子社交中以自主个体观为基础、以中庸思维为工具,进行价值整合与自我整合,呈现出"中庸"个体主义式的实践逻辑,彰显出超越单向度自我的积极努力.然而,这种个体为应对社交困境而进行的形式化中庸追求具有局限性,社会层面的共识塑造仍是引导青年走出个体"孤岛"的重要之道.

    搭子社交情理平衡压缩个体化"中庸"个体主义共识塑造

    主题街区模式下青年发展型街区的场所营造

    孟利艳慕韶杰张向东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场所营造的理论视角,采用内容分析和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对长沙文和友等7个沉浸式主题街区的案例对比分析,基于主题街区在场所功能、场所结构、场所环境、场所活动、场所意义方面的营造模式,从重构青年意识、社会化运营、多元协同治理等方面分析青年发展型街区场所营造路径,揭示其场所营造过程,为城市空间营造青年街区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借鉴.

    主题街区青年发展型街区场所营造青年发展型城市

    返乡青年参与农村基层微治理的短视频实践研究

    周孟杰刘子瑨燕道成
    49-5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返乡青年的短视频实践轨迹为路径,采取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媒介实践与农村基层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微治理"模式的三重逻辑.返乡青年集结组建的青年义务治理队透过聚合征召、平台示能、动员转译的方式重组"微组织""微参与""微项目",推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再造,提升青年主体的媒介软权力.农村基层微治理遵循着"内外联动-情动交往-媒介赋权"的内在运作逻辑,其中也暗含着一种"平台型微治理"模式.它强调基于短视频社交平台为物质性基础设施的"平台-治理"互动关系,旨在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的媒介实践,形成基层治理共同体,逐步提升现代化治理过程的民主性与精细化,重构基层政治协商公共领域,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返乡青年基层自治乡村治理媒介实践

    主体性与控制力:人机关系的深描与重塑——基于87例青年断网实践的现实考察

    同雪莉宋佳荣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87例青年的断网实践考察,发现青年的人机关系主要呈现为主体理性工具型、无聊空虚消遣型、欲罢不能冲突型和主体迷失机械型四类,主体性与控制力的不同交互使青年存在人与娱乐的主体置换悖论、空虚与焦虑的时间控制悖论、丰富生活目的与程式化生活模式的动机悖论及追求时效与现实低能的效率悖论.针对青年人机关系困境的引导可通过觉醒自我意识、科学使用技术,提升控制能力、强化"中辍"自觉,加强自我联结、促进精神富足三个方面满足青年主体性与控制力的发展需要,重塑数字青年人机关系.

    数字青年主体性控制力人机关系

    网络自习室中青年的陪伴行动与空间权力实践——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

    曹晔阳
    67-7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竞争加剧和现实时空压缩的背景下,青年基于数字媒介开展陪伴学习行动,旨在缓解孤独和焦虑,通过联结空间中新的陪伴和监督机制提升行动效果.文章以D平台"陪伴学习"直播为例进行了14个月的网络民族志,发现青年在自习室中利用"全景敞视"和"独景窥视"两种模式开展了创新性的空间权力实践."全景敞视"下,青年通过部署非人行动者来装潢行动空间、传达学习行动志向,实现"睹物思人"和"托物言志",建构了多元的、流动的、参与式的空间权力关系网络.在"独景窥视"下,青年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权力实践方式进行盗猎式的挪用,将权力关系建立在了行动逻辑、行动规则以及契约精神上,提升学习效率,其基于数字媒介的缓冲带也可以良好地应对空间中出现的越轨现象.

    网络自习室陪伴学习青年行动者网络理论空间权力实践

    可沟通礼仪:彩礼婚俗在传播中的话语构建——基于对河北D村的调研

    刘倩
    76-8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婚礼习俗中的一项"私人契约",当下的彩礼婚俗不再仅仅是传统习俗的继承,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内涵和形式.本文选取河北D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探究当事人、当事人父母和围观者对于彩礼的话语构建,并在理论层面提出了一个理解彩礼的概念"可沟通礼仪".研究发现,各方主体在沟通中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建构了有关彩礼的共识,这些话语策略也反映了转型时期的彩礼观念.因此,想要了解彩礼在当下社会中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不同主体对于彩礼的话语构建.

    彩礼婚俗可沟通礼仪话语构建

    游牧式相亲:青年如何建立严肃的网络相亲模式

    成倩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时代,媒介逻辑形塑了新的相亲模式.既有研究大多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揭示网络相亲"社交浅层化""关系流动化""择偶标准理性化"的异化特征.由此,基于行动者的媒介实践视角,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发现,熟稔不同媒介特性的青年通过对数字空间的异质性使用,形成"游牧式相亲"的网络相亲形态,即个体并非分割化地使用数字空间,而是"灵巧地游牧"于不同数字空间中,通过"游牧式连接""游牧式核查""游牧式观察",保障相亲连接的秩序和相亲对象的可信性,并促成择偶标准和婚恋观念的自反性再生产.本研究揭示了网络相亲的"严肃性",提醒我们注意技术逻辑同择偶实践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个体能动性间的交互效应.

    网络相亲严肃媒介化亲密关系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