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文化的数字化生产:平台的日常化与表达的政治

    孙萍何锦娜刘姿君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化于润物无声中影响着年轻人的意义生成,这一进程体现在青年日常的数字文化消费与生产中,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意义.为了探究平台对青年文化、社会与社会整体的影响,本文将理论视角从平台诸多辉煌、非凡的时刻转移到青年每日或琐碎或诗性的平台文化实践,使用"平台日常化"与既有的研究对话.研究发现,青年的平台文化生活以自我平台化为前提,微观上表现为青年既专业又重本真的"做真我"姿态,宏观上体现为正常转码与并行游走等平台节奏.平台在以资本主义逻辑生产日常的同时,也在将青年的"我"与"他"广泛相连,也支持着青年对表达和连接的持续追求.平台隐入日常后,青年以自我表达为特征的平台文化实践,是一种基于个人日常的微观政治,它虽是小写的,但也是平台日常化后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姿态.

    平台化日常生活本真性文化生产平台化

    算法想象的平台参与及情感网络——基于"小红书"的用户分析

    别君华曾钰婷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流行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在疫情期间迅速崛起,这个平台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分享为契机吸引用户.研究通过平台行走法和对小红书用户的深度访谈,探讨了算法想象如何吸引普通人持续的平台参与.研究发现,小红书算法的高可见性为用户与算法互动的自主性,以及形成该平台特定的算法想象提供了基础.小红书"普通人友好的算法想象"引导用户向创作者转型,并且用户在"算法公平想象"下得以持续探索并生产平台认可的优质内容.而借助算法这一情感中转器,平台运营策略与政府治理政策被编码到算法情感维度,"利他性算法想象"塑造了平台真诚、温暖、利他的情感网络,在形成用户深度吸引力的同时形塑了平台利他性文化风格.

    小红书数字平台算法算法想象文化生产

    从虚拟礼物到概率游戏:秀场直播平台"惊喜盒子"的交换网络与不确定性文化

    王喆贺果沙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秀场直播平台中产生了基于概率游戏的"惊喜盒子",这一数字媒介物背后代表着平台经济机制的转向和一种新的直播文化."惊喜盒子"介入直播打赏机制,直播间的虚拟礼物变为了玩物,不确定性的概率游戏掩盖了虚拟玩物背后的流动性和操纵性.本研究以"惊喜盒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探析秀场直播平台中多元行动者网络的变化.本研究发现"惊喜盒子"这一数字媒介物成了超越主播的能动者,进行更为生动、刺激的概率表演;平台以概率机制将各类青年用户引入平台"迷境"之中,以运气话语遮蔽权力,影响了平台内青年劳动者的参与形式.作为概率游戏的"惊喜盒子"促成了行动者网络中新机会、新关系、新主体的出现,促成了一场流动结构、机会资本和不确定性文化的共谋.

    秀场直播礼物经济媒介物游戏化

    治理界面重构:共青团改革的组织学阐释及深化进路

    谭毅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界面治理理论中里、界与面三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观点,为理解共青团改革提供了全新理论视角.如何在保持自身组织体系完整的前提下树立好组织的"界",增强内部凝聚力和组织政治性、先进性,并同时修复和完善组织的"面",增强对青年群众的有效覆盖和吸引力、凝聚力,这是共青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系统改革使得共青团界面实现从格式化界面演进到网络化界面.单位制形塑了改革开放前共青团组织的格式化界面,其领导界面、协同界面、内部界面和基层界面都是在单位制结构下人为主动分割的结果,并使得共青团组织产生了与格式化界面相适应的行政化思维.新时代共青团改革超越以行政化思维简单修复基层组织界面的做法,多措并举优化领导界面的保障作用、拓宽协同界面的合力作用、强化内部界面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系统重塑了共青团基层组织界面,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界面.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青团应从界面的区隔性、整体性、韧性、黏性等方面入手,增强界面的治理效能.

    共青团改革群团改革界面治理格式化界面网络化界面

    社交媒体时代下"千禧一代"政治认知的中美比较

    黄敏璇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闻消费模式常被视为培养知识渊博的年轻一代的理想选择.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认知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政治影响,对媒介因素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政治认知关注较少,且缺乏跨国比较研究.本文利用2020年中美网民调查数据,将政治认知分为"错误认知""无知""正确认知"三种类型,并对社交媒体与政治认知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微博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并不能误导新闻消费者,但二者能够对年轻一代的无知状态产生影响.相较于美国的社交媒体,中国的微博能够起到积极的知识传播作用,减少人们的无知程度.此外,对于不使用传统媒体的中国年轻人而言,使用微博进行新闻消费能够减少其错误认知.这对社交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千禧一代"的政治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政治认知新闻消费类型中美比较千禧一代

    城市发展如何影响青年幸福感?——来自京津沪的经验证据与启示

    胡文静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三个超大城市为例,从"城市促进青年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青年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了包括发展基础、宜业、宜居、宜育、宜乐5个维度44个具体方面的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得分.将2010-2018年CGSS微观数据与城市发展综合指数数据匹配,探究青年幸福感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测算城市发展的主观福利效应.研究发现:城市青年幸福感呈不断提升趋势,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与青年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对不同阶层青年群体幸福感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为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其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应着力凸显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做好普惠型青年发展服务,聚焦青年迫切需求,在推动城市发展中提升青年生活品质,建立健全青年发展型城市动态监测评估机制.

    城市发展城市青年幸福感青年发展型城市

    数字时代的"田螺姑娘":家务数字化与女性劳动隐形化研究

    宋美杰幸宇芳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结合隐形劳动、技术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探讨数字化家务为何被塑造成女性的任务.数字技术与智能设备让家务劳动摆脱了空间的束缚,呈现出线上化、灵活化、去身体化的新特征,但技术的中介性与劳动的离身性也将家务转化为一种隐形劳动.以手机为对象的手指操作与界面劳动隐匿了劳动过程,以微信群为中介的沟通任务因文字化、私人化而导致情感劳动"不可见".数字化家务增加了女性家务劳动与情感劳动的复杂程度,塑造了一种随时在线的劳动状态.技术与平台的宣传共谋、家庭成员/两性之间的协商互动构建了数字家务以女性为主导的氛围.人工智能技术并非仙女棒,而是与看不见的家务合谋共同塑造出了数字时代的新"田螺姑娘".

    家务数字化隐形劳动智能家居

    超越商品逻辑:浪漫关系中的礼物实践

    邵文君张钒
    77-8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20个处于浪漫关系中的研究对象的叙事性访谈,本文力图呈现浪漫关系中的礼物实践图景.在高度商品化的消费语境中,浪漫关系中的礼物消费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商品与金钱的逻辑,走向了对心意与情感价值的关注.通过观察长久承诺关系中礼物赠送的动态,可以发现:在时间的流动中,礼物从作为印象管理与关系信号的工具,转向了 日常互动与情感表达的实践形式.而正是通过持续的日常礼物实践,处在长期浪漫关系中的伴侣实现了自我表达与独特性的建构.礼物赠送成为浪漫伴侣共享自我与生命经验的重要实践.

    浪漫关系礼物消费礼物实践共同意识

    "全职儿女"现象:当代青年的社会避险机制分析

    马川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所谓"全职儿女",是指与父母同住,通过承担家务劳动和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经济支持的青年,形成"父母发薪、工作在家"的特殊代际实践."全职儿女"现象与老龄化加剧、经济预期放缓、内卷泛化等现实问题相连,是部分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策略性选择的社会避险机制.从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风险三个视角逐层分析发现,该现象是青年更为复杂深刻的反向逆行选择,体现自我探索成本加剧与回应社会时间焦虑;是青年与所在家庭的现代性碰撞,丰富了代际实践的内容;是风险社会中青年发展困境、家庭韧性及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的综合展现.为避免该现象持续发酵,需切实改善青年就业现状,并重视青年问题中家庭的力量.

    "全职儿女"青年家庭韧性代际实践老龄化

    制造许愿地:青年群体"上岸地铁站"打卡实践与意义书写

    陈雪薇竺煜逸
    94-10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青年备考者与择业者在上岸站打卡的具身化媒介实践,通过观察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用户定位上岸站的在线打卡动态,探讨移动网络时代青年文化如何重塑了特定地点的固有地方意义,进而拓展了青年地方认同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媒介朝觐与祈愿文化共同作用了上岸站地方意义的再建构,青年群体在上岸站的朝觐印记体现了他们表达期盼与释放焦虑的集体诉求,使其地方意义由物理形态层面的交通枢纽发展为社会文化层面的"许愿地".探讨上岸站的地方意义叠写重构,有助于从青年文化的视角检视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以及挖掘特定地方对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意义.

    青年文化祈愿文化媒介朝觐地方意义地方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