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卷"困境与对策研究

    王玉玲
    4-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建设力量.由于资源结构性紧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内卷"状况日益加剧.把高校青年教师养家糊口、职业发展、社会地位、理想信念等现实需求作为出发点,研究发现,"内卷"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术研究、从教理念等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从优化考核制度的合理性与激励性、注重评价指标的任务性与可行性、提升资源扶持的针对性与公平性、遵循教学科研的规律性与实践性、保障教书育人的物质性与稳定性、倡导人才成长的均衡性与培养性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有效对策,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活力,助力建设教育强国.

    高校青年教师"内卷"困境教育家精神

    年轻人不愿意努力了吗?——"反内卷"话语下青年对勤奋伦理的重新阐释

    佟亚云意如贵王天瑞
    13-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绩主义价值观将勤奋伦理与社会分配相对应,许诺了努力就有回报的美好愿景.但在现实情境中,可观可感的即时回报并非必然.由此,部分青年产生相对剥夺感,以话语实践对优绩主义勤奋伦理与勤奋规训展开反抗,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以自身话语重新阐释勤奋伦理.以"反内卷"为名,青年群体反抗绩效导向,呼吁意义与主体性的回归;反抗付出与回报失衡,呼吁带来适足收益的体面劳动.基于青年群体的上述诉求,社会多元主体应从立志教育、自我探索、理性归因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年群体进行价值引导,助其树立正确的勤奋伦理观念.

    勤奋伦理话语实践优绩主义青年群体

    向下兼容:"内卷化"就业市场中青年择业行为的类型划分与形成机制

    王寓凡潘慧妮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益"内卷化"的就业市场中,部分青年的择业行为表现出"向下兼容"的特点.通过对15名活跃于就业市场的不同类型青年进行深度访谈,按照就业目的和就业能力将青年群体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划分为四大类型,即迂回求进型、价值追求型、精准匹配型、乐天知命型.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向下兼容"择业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向下兼容"是青年面对"内卷化"就业市场的变通,政府、学校与社会要在拓展青年职业发展空间、培育积极向上择业观、推进就业信息精准供给、强化就业帮扶四个方面着力,以回应青年群体择业行为的新特征.

    向下兼容青年择业内卷化

    情绪冲突视角下青年亲密关系沟通模式探究

    赵云泽陈科宇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情绪管理尤为重要.情绪冲突理论的视角能够对此研究带来新的启发.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基于情绪冲突视角对青年亲密关系沟通情境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出青年亲密关系沟通的负面情绪管理模式.研究发现,在青年亲密关系语境下,期望落差与行为冲突导致了负面情绪唤起,负面情绪的上升因循着"情绪唤起-认知障碍-非理性沟通(情绪宣泄)-沟通终结"的激发路径,沟通倦怠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个体会通过认知资源投入、认知资源转移和正性认知引入的方式来管理情绪.由此,接纳对方的情绪宣泄并给予情感抚慰,或是能动地转移注意力资源,成了有效冷却负面情绪的手段.本文揭示了引发青年亲密关系冲突最重要的"情绪冲突"的运行机制,对于改善亲密关系沟通具有重要的启示.

    青年亲密关系情绪冲突情绪管理沟通

    关于青年节的权益维护与确认青年法律年龄研究

    李昊邓希泉
    35-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经历了制定和三次修订完善、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两部政策规章的发展历程,其中关于青年节的规定越来越规范周全,但在青年节权益维护方面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青年节适用人群的法律界定困境及其适用主体被严重压缩,二是法律效力较低的部门解释或函件成为青年节执行的主要依据,三是不同青年群体在青年节权益方面的差异明显且体制外单位较少开展集体庆祝活动,四是《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越来越不利于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为此,可以依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青年年龄的规定,将青年节适用人群确定为14~35周岁;尽快废止《关于部分公民放假有关工资问题的函》,进一步明确青年节的青年法定权益及其实施路径;通过对青年年龄的法律化界定,为制定出台青年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奠定基础.

    青年节权益维护青年法律年龄法律效力

    整合取向社会工作视角下都市单身青年婚恋态度

    姜振华琚晓燕李燕平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期待婚恋程度以及择偶状态的不同,本文将都市单身青年的婚恋态度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对北京市单身青年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当比例的单身青年持有负面婚恋态度,或焦虑,或佛系,或恐惧,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婚恋迷茫中.本文从整合取向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人在情境中"为分析框架,从个体、社会环境、个体与环境互动三个层面系统性探究了单身都市青年负面婚恋态度的生成规律和机制.为此本文建议采取系统性、整合性的干预之道,从实现青年个体增能、促进青年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营造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解决青年的婚恋问题,促进单身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理性的婚恋态度.

    都市单身青年婚恋态度整合取向社会工作

    数字转型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与青年性别观念变迁——基于CGSS 2012-202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汪斌朱涛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以性别观念为透镜,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探究互联网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研究发现,当代青年互联网使用对其性别观念平等化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倾向值得分匹配和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性别观念现代化影响在青年女性中表现更明显,且随着数字转型的深入其效应逐渐增强.因果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通过提高青年女性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其性别观念的现代化.研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正在为当代青年女性赋权,其在促进青年女性性别角色意识觉醒和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同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现代化.

    数字赋能性别观念互联网使用文化变迁

    社会文本中的父职建构:基于主流育儿杂志的社会学考察

    王昕王亚坤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择主流育儿杂志中的父职文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勾勒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文本中的父职建构.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家庭政策变革的过程,研究发现,主流育儿杂志中的父职建构符合国家强化家庭养育责任的"家庭化"政策倡导.通过"科学化"的建构策略,父职文本不断强化父亲作为育儿"主体"的地位和优势.通过"关系化"的建构策略,父职不仅是亲子关系的实践,也是夫妻关系的调适和整合.虽然因孩子性别的不同,父职文本呈现不同的性别要求和期待,但是,通过"日常化"的建构策略,强调日常照顾和情感融入的"柔性父职"建构逐渐凸显.

    父职育儿父职建构柔性父职

    返乡青年的媒介实践与县域城市融入机制分析

    朱战辉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化社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返乡青年县域城市融入嵌入在城乡社会环境和新媒体环境中.基于媒介实践视角,从人、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维度,分析返乡青年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逻辑及其县域城市融入策略.返乡青年面临着回不去乡村也离不开城市的双重融入困境,县域城市成为他们实现城市化目标的空间选择.新媒介技术构建了连接城乡的传播网络,赋能返乡青年扩展城乡经济空间、编织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城乡日常生活秩序,提高了返乡青年的县域就业能力与社会身份认同.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返乡青年县域城市融入的媒介支持系统,有助于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返乡青年新媒体县域城市融入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情境协商与边界游移:青年群体网络失联的动因、策略与过程

    杜莉华吕行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度连接引发社交倦怠、隐私泄露、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等社会问题的背景下,青年群体因为生活深度媒介化以及对数字职场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先行反思而成为网络失联的主要践行者,然而目前网络失联研究多遵循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管理研究以及数字文化范式,忽视了青年个体的情境化协商与边界游移工作,未能揭示作为一种过程的网络失联的复杂特征.因此,本研究聚焦青年群体的实践,探究青年网络失联者的动机、策略以及过程特征.研究发现,青年主要出于挽回时间、管理自我呈现以及控制公私边界的动机而失联.青年群体网络失联的过程具有情境化、协商式和仪式化三种缠绕性特征.深入剖析当前青年网民的网络失联行为,强调体现青年能动性的网络失联实践,对提升网民数字幸福感有借鉴意义.

    青年群体网络失联情境化失联仪式化失联协商式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