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都市青年新消费:时尚潮酷场景及其对城市消费的影响作用——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例

    张娇武旋
    4-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尚潮酷场景作为广受青年喜爱的文化格调与生活方式,在一线城市已逐渐成为一种都市新消费新潮流.文章采用场景视角,从舒适物组合与品质出发,探讨这种新消费现象.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30种舒适物,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时尚潮酷场景特征,并基于岭回归模型估计时尚潮酷场景对城市消费的影响作用.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资源禀赋、文化特质制定相关城市文化政策,通过时尚潮酷场景营造优化与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青年的城市生活品质与美好体验.

    都市青年新消费时尚潮酷场景城市消费

    蜂鸣的逻辑:场景视角下的青年消费空间生产——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为例

    营立成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为例,着眼"蜂鸣"的逻辑,讨论了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机制.从场景理论视角看,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乃是"青年蜂鸣"生成与作用的过程,只有揭示"青年蜂鸣"的结构,阐释"青年蜂鸣"的内生机制,剖析"青年蜂鸣"的复杂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策略行动,才能对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做出解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三里屯太古里的"青年蜂鸣"在结构上由时尚感、审美感、参与感、丰盛感、活力感五个维度构成.从场景内部看,太古里通过唤问、营造、治理三种机制实现着"青年蜂鸣"的生产与再生产,为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提供了内在动力;从场景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看,"青年蜂鸣"不断激发着场景行动者的互惠性行动与弥合性行动,从而确保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能够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实现.

    场景蜂鸣太古里青年消费空间生产

    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与场景建构

    齐骥陆梓欣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旅游、融入乡村发展、介入乡村振兴,为打破乡村旅游"围城效应"困局,重塑"乡村性"创造了更多可能.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对37个青年集聚的超大、特大城市周边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剖析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及相关模式,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剖析青年群体再构"新乡村性".青年群体正以扎根集聚与守望创新传承保育传统乡土内核、以现代理念与国际视野再构现代乡村新特性、以多元体验与在线"蜂鸣"重塑理想乡村新意象,日渐成为重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不可或缺的建设、体验与消费主体.

    乡村旅游乡村性场景建构青年城市周边乡村地区

    数字劳动与青年发展

    肖峰郭海静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对于青年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当下,青年正在以数字化勾勒着自身的劳动图景.数字劳动对于青年发展的影响是利弊并存的.数字劳动塑造了数字新青年,激发了个人的潜能,增加了就业机会,丰富了青年的社会关系.但是,青年在数字劳动中的发展并不完全是正向的,在其劳动观培育、思维发展、技能提升、未来就业等方面都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全面看待数字劳动的青年发展效应,并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助力青年在数字劳动中走向全面的发展.

    青年数字劳动发展数字原住民

    隐匿即显露:青年匿名社交的平台、动因及展演

    张戌汤沺甜
    43-5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社交平台初始用户名到匿名群体的社会涌入,匿名社交迅速变成青年群体参与社交互动的隐身保护,"公共马甲"的出现代表了群体性匿名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匿名选择.本研究通过抓取移动数字平台中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对相应文帖进行语料数据化分析,并对虚拟空间场域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探寻移动社交平台青年匿名社交模式的生成与表现.研究发现,由于平台带来的匿名化技术失效、社交需求满足减少及信息流动速率下降,青年选择群体性匿名即成为"公共马甲".这样的匿名行为不仅让行动者保持了个体化的虚拟身份,同时体验了宣泄与重建功能,是青年应对社交困境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社会表现所带来的社交新世相是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结构重建的折射,暗含青年需要更多社会观照来补足社交情感依赖.

    匿名社交身份认同平台发生机制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苏康王佃利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55个典型案例进行扎根分析,发现动力机制、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路径、保障机制和治理成效是当前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要素,通过外源与内生动力共同驱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价值规范下运行手段立体联动,多领域实践探索与行动参与,构筑四位一体支持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形成了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未来应着力把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契机,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筑牢各方资源保障体系,推动共青团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

    共青团组织社会治理行动逻辑扎根理论

    隐秘建构与无声反抗:青年离婚污名的形成机制与主体应对

    张肖蒙
    61-6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青年离婚率逐年增高,但对青年面临的离婚污名研究阙如.本文基于对16位城市青年的离婚污名体验和应对方式进行的深度访谈,归纳青年离婚污名的形成机制与主体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离异青年面临着公众污名、亲友污名和自我污名,污名感知具有情境化和波浪化双重交互的特征.离婚污名是由制度、文化和他者共同建构的,婚姻登记制度的贴标签、普遍婚文化规范的区隔和自我认同的消极刻板印象,是污名形成的主要机制.面对离婚污名,青年发挥主体能动性,采取伪装隐瞒、差序宣告和程度降级三种策略进行应对.本研究澄清了青年面临的离婚污名,丰富了污名研究的谱系.

    青年离婚污名形成机制主体应对

    PUA在中文语境中的语义演变及其社会动因(2012-2023年)

    杜一炜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PUA成了网络热词.其在中文语境中出现了数次语义演变,导致学者在研究时出现了指代不明.本研究收集了2012-2023年微博上含有"PUA"一词的帖子共54万余条,通过调查历年的帖子内容和词频变化来呈现其语义演变,并结合社会变化进行解释.研究发现,PUA最初指提高男性恋爱沟通技巧的课程,随后演变成通过话术和高价值展示策略引诱女性发展短期亲密关系的行为.2020年起,疫情中经济下行和居家隔离的实施使"煤气灯效应"成为该词的主要含义,而其使用范围也从男女问题延伸到职场和代际领域.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对男性的精神操纵作为一条暗线也一直存在,并在近年进入了PUA的语义.

    PUA语义演变"煤气灯效应"职场代际

    青年过渡的不确定性与个体策略——以电竞青年为例

    梁宇翔黎熙元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开校园、进入劳动力市场是青年生命历程中的必经阶段,然而,在从学校向工作过渡期间,青年需要面对职业选择、行业前景、就业市场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是青年过渡顺利完成的关键.本文以电竞青年从业为切入点讨论此问题.基于对30位电竞青年的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兴趣爱好的满足在电竞青年择业考量中占据突出地位,使得从业电竞成为一个过渡选项.同时,由于电竞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及在热爱领域表现优秀的自我期望,电竞青年对于职业成就的追求优先于职业稳定.在兴趣满足和成就导向的双重驱动下,电竞青年在职业规划、行动投入上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执行力,更愿意接受挑战和尝试不擅长的事务.当过渡期间遇到非预期的挫折和问题时,电竞青年亦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理性评估后适时做出策略调整,顺利完成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

    青年过渡不确定性电子竞技

    "跨越时空的爱恋":青年音乐节狂欢现象的社会学解释

    刘森林欧阳跃明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节以其娱乐、社交等多重属性及其反日常的特殊氛围,成了当下青年热烈追捧的线下集体休闲娱乐活动形式,被喻为"生活避难所"一般的存在.深入分析青年群体音乐节狂欢现象的表征及形成机制,探索青年群体"狂欢式生活"的成因及实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与此同时,以音乐节为载体的青年群体娱乐方式可能导致的群体极化现象需要重视并加以预防,该现象中所透露的青年亚文化极端化现象也应加以关注.

    狂欢理论青年音乐节全景敞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