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周晓燕

双月刊

2095-9796

zqxb@vip.163.com

010-88567282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以青年问题、青年工作及青年最关心的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化教育等为主题,汇萃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服务于国内各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青年工作者、修正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员工。近年来,学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转载率连年达到40%,获得学术界评定的多个奖项,相关媒体作了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Z世代适婚青年生育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方法

    邹禧乾赖凯声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并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考察了 Z世代适婚青年群体生育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群体生育观念可划分为"家庭责任型""自我愉悦型""犹豫延缓型"和"个人责任型"四种类型,且"家庭责任型"生育观占据主流.研究进一步发现,Z世代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对生育观念影响显著,家庭代际支持影响式微,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影响"犹豫延缓型"生育观的关键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重点关注高学历青年群体生育抑制现状并增加生育经济扶持政策、重视"家本位"生育观念宣导以及完善生育保障配套措施降低青年生育犹豫等建议.

    Z世代适婚青年生育观念潜在类别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

    线索反应范式下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脑电研究

    卜俊杰杨丽陈向明刘梦圆...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成瘾线索诱发反应理论,本研究分析了存在手机依赖的青少年在成瘾线索反应任务中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发现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存在手机依赖的青少年在线索反应任务中呈现出较低的认知反应,即降低的"P3差异波",并且这种变化与手机成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研究发现说明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在神经层面上引起神经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建议定期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识别具有手机依赖行为的青少年,积极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

    青少年手机依赖线索反应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李红勃
    106页

    未成年人保护视野下网络信息内容规范管理的制度设置与优化建议

    李红勃张玉芳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时代,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而网络信息内容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规范和管理,就属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范畴.针对当前网络信息内容管理领域存在的信息内容混杂、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平台治理效能低等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信息内容分类、主体责任分配、算法技术规制等方面,回应了现实需求,作出了制度应对.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中,要平衡好未成年人保护和网络表达自由之间的关系,构建配套的信息保护分级制度,进一步加强行业自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信息信息分级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企业合规实践与制度完善

    邵聪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法律法规要求互联网企业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体系,但实践中这项工作仍在改革试点中,还不够规范和成熟.互联网企业作为合规义务的履行主体,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止其沉迷和内容审查等义务.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互联网企业应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区分对待原则和比例原则.目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规体系建设存在合规依据和监督主体零散、行政合规和刑事合规体系割裂、青少年模式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发布多部门合规指引和各部门典型案例,建立行刑衔接的合规体系,以未成年人模式替代青少年模式.

    互联网企业未成年人保护合规行刑衔接未成年人模式

    性侵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审查判断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杨雯清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常常呈现以被害人陈述为核心的证据构造,为此,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往往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未臻健全使其陈述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欠佳,而且受外界因素影响易致陈述"失真".我国实务部门对此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如适当放宽证据的审查标准,综合运用情态证据、过程证据、品格证据以及经验法则审查未成年被害人陈述.但是,上述探索存在着不当放宽证据的审查标准、情态证据审查动力不足、过程证据审查形式化、品格证据运用不规范以及经验法则运用失范等问题.对此,应当构建"多元求真"的综合性证据审查模式,在对未成年被害人陈述内容进行完整性、合理性审查的前提下,辅之以多种辅助证据以及经验法则展开审查.

    性侵未成年犯罪未成年被害人陈述证据审查判断

    共青团中央印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4-2028年)》

    共青团中央
    封2页

    欢迎订阅 敬请赐稿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简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