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阴山山脉主要地质特征:从克拉通到复合造山区

    李锦轶刘建峰
    2089-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山山脉位于东亚大陆腹地,该区地壳以大面积出露前寒武纪早期的变质杂岩和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岩浆岩,发育上盘向南和向北的多期逆掩推覆构造为主要地质特征.在早期的文献中,该山脉被作为中朝准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同义词)的组成部分,意在其与典型的地台不同.在20世纪后期,该区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被归因于板内或陆内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的岩浆活动被归因于与古亚洲洋演化有关的陆缘增生和陆间碰撞造山作用.但是几乎所有文献都认为该区是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该区究竟是克拉通还是造山带,如果是造山带,是如何从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的?这不仅是个区域地质构造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与古老大陆地壳保存和再造这一大陆动力学问题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的资源潜力.本文基于已有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资料,将该山脉自北向南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为古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古生代陆缘增生造山带,中部单元为泥盆纪—三叠纪陆缘活化造山带,南部单元为侏罗纪—白垩纪陆内活化造山带.中部单元经过泥盆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和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由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南部单元在侏罗纪—白垩纪历经2个伸展-收缩构造变形旋回,由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据此得出,该山脉地壳主体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变为由北亚造山区南部和东亚造山区西缘构成的复合造山区,不再具有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同时,首次发表了北部单元构造变形和中部单元白云鄂博群构造变形的新资料,提出了现今阴山山脉地貌特征形成于新生代晚期,在早古生代晚期、古生代末期、侏罗纪晚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地壳缩短,中部单元可以划分为4个亚带,白云鄂博群遭受了早期紧闭褶皱、中期左行走滑和晚期上盘向北逆冲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南部单元强烈逆掩推覆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等新认识.最后,对该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初步认识.

    阴山山脉克拉通增生造山带活化造山带造山区

    北山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

    宋东方肖文交曾浩毛启贵...
    2131-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东西向构造衔接的关键大地构造位置.近年来,北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成为研究热点,在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岩浆岩成因、蛇绿岩时代与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与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变形样式与时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以这些新进展为主线,总结北山造山带各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梳理岩浆作用时空格架和蛇绿混杂岩时代,在此基础上探讨北山增生造山过程.北山造山带前寒武纪岩浆记录为零星分布的中元古代(约1.4 Ga)及新元古代(0.9~0.8 Ga)花岗片麻岩,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连续的岩浆作用.蛇绿岩时代具有从中部寒武纪—奥陶纪向南北两侧石炭纪—二叠纪变年轻的特点,最终的缝合带位于柳园—后红泉一带,基性岩时代和最年轻的沉积岩基质时代共同限定了最终的增生拼贴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北山造山带从中元古代开始位于超大陆外围增生边缘,此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的长期增生,在三叠纪完成了最终的增生造山过程并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增生造山过程中幔源岩浆形成岛弧新生地壳、增生楔和岛弧侧向拼贴增生,对大陆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北山造山带岩浆作用蛇绿混杂岩增生造山大陆增生

    中亚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时限与动力学机制

    李鹏飞
    2151-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弯构造作为造山带尺度的弧形或马蹄形构造,控制着造山带的构造样式、岩浆演化、沉积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然而,造山带为何发生大规模弯曲形成山弯构造这一科学问题,目前仍困扰着学术界.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西部,涉及约3000 km俯冲带的大规模弯曲,保存着山弯构造形成过程中俯冲带演化方面的连续地质记录,是认知俯冲增生过程中山弯构造形成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系统解析中亚造山带西部已有地质、古地磁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时限与动力学机制,认为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发生弯曲,并推测其早期阶段约120°的弯曲可能受控于准噶尔洋俯冲体系沿走向的不均匀侧向迁移,类似于现今环太平洋地区弧形俯冲带的形成过程,而晚期阶段约60°的弯曲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塔里木、东欧克拉通汇聚导致的进一步弯曲.未来工作中,查明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转折端的变形构造样式,将有助于理解俯冲带大规模弯曲的应变协调机制;而围绕山弯构造南北两翼(中国西天山、西准噶尔地区)及转折端(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地区)开展俯冲带侧向迁移方面的研究工作,实现准噶尔洋俯冲体系的4D精细重建,揭示其与造山带弯曲的时空耦合机制,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哈萨克斯山弯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中亚造山带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板片后撤地球动力学俯冲带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地壳改造与成熟化:岩浆-构造-变质视角

    汪晟蒋映德孙敏Karel Schulmann...
    2162-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动大陆边缘巨型杂岩系如何演化成为成熟大陆的一部分,仍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位于中亚造山带腹地的中国阿尔泰地区记录了复杂的地壳改造历史,同时也具备了成熟大陆地壳结构,是研究增生杂岩改造和大陆地壳成熟化的天然实验室.为此,本文以中国阿尔泰造山作用主期(志留纪—泥盆纪)为重点,系统总结了其增生杂岩在变质-变形、深熔作用及花岗岩化方面的进展.研究表明:①奥陶系增生杂岩在志留纪—泥盆纪经历了挤压-伸展-挤压的变形改造,并发育广泛的深熔作用;②地球化学对比和热力学模拟揭示,区内志留纪—泥盆纪花岗岩可能来源于奥陶系增生杂岩的深熔作用;③区域变形过程促进了地壳分异和成熟大陆地壳结构的形成.综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志留纪—泥盆纪强烈地壳改造作用与该区域俯冲体系中俯冲板片前进和后撤的反复转换过程密切相关,后者控制了造山带中的地壳深熔、流动及成熟化过程.活动大陆边缘强烈的地壳改造作用造成增生杂岩转变为成熟大陆地壳,可能是增生型大陆地壳成熟化的又一重要机制.

    中国阿尔泰变形-变质深熔作用地壳分异成熟大陆地壳

    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西段的对比和连接

    赵磊王鑫徐芹芹
    2181-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由于乌拉尔造山带与南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盆地的中—新生代盖层之下,缺乏地质露头证据的支持,使得学者们对于乌拉尔-南天山缝合带的具体位置仍有不同意见.本文介绍了乌拉尔造山带、南天山造山带和西西伯利亚盆地基底构造单元划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进展,通过航磁资料和矿产地质背景的制约,认为乌拉尔造山带中的瓦列良诺夫边缘火山岩带与南天山造山带北侧的贝尔套-库拉玛陆缘弧带性质类似,都是发育在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古陆之上的岩浆弧带;提出南天山缝合带向西,经过"咸海断裂带"的转换,向北沿乌拉尔山东麓,即外乌拉尔构造带的西界断裂(卡尔塔利断裂),可追索到北纬60°左右,而主乌拉尔断裂仅是乌拉尔造山带内部的一条缝合带,不具备分隔东欧古陆和哈萨克斯坦古陆的地质意义.同时,瓦列良诺夫边缘火山岩带与贝尔套-库拉玛岩浆弧带的对比和连接具有重要的成矿意义.

    乌拉尔造山带南天山造山带西西伯利亚盆地缝合带成矿背景

    阿拉善南部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期间的构造体制转换

    郑荣国张进
    2190-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拉善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该地区出露大量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增生杂岩和岩浆岩,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对大陆地壳的改造.本文系统总结了阿拉善南部地区蛇绿混杂岩及石炭纪—早三叠世岩浆岩的研究进展,收集整理了该地区岩浆岩的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结果发现,阿拉善南部地区分布有早二叠世俯冲相关蛇绿混杂岩,中、晚二叠世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表明该地区的古大洋在晚二叠世尚未闭合.阿拉善南部地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反映出该地区岩浆岩带向北西方向迁移的特征,揭示了阿拉善地块晚古生代向北增生的过程.阿拉善南部地区从早石炭世的前进型俯冲带转换为晚石炭世—二叠纪的后撤型俯冲带.

    阿拉善中亚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后撤型俯冲带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岸早寒武世花岗闪长岩的发现及其对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刘建峰赵硕张进张文龙...
    2204-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双井古陆"构造属性存在的争议,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前人划分为古元古代的东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526±2 Ma,属于早寒武世;结合"双井古陆"范围内其他年龄资料,进一步指示该古陆不是中亚造山带内早前寒武纪微陆块.该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组成,岩石SiO2含量介于64.20%~67.53%之间,Na2O和K20含量分别为5.21%~5.75%和0.37%~0.56%,显示富钠贫钾的亚碱性系列岩浆岩特征;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77~0.85之间,属于偏铝质I型花岗岩类.岩石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俯冲带岩浆岩特征;全岩εNd(t)值介于-13.76~-15.84之间,平均下地壳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523~2361 Ma,指示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综合区域资料分析,东沟花岗闪长岩可能属于华北克拉通和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之间早古生代白乃庙岛弧的组成部分;该岩体的发现表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可能开始于寒武纪早期.

    中亚造山带古亚洲洋内蒙古东南部早寒武世花岗闪长岩

    大兴安岭北段窝里河早古生代蛇绿岩识别及构造背景

    付俊彧杨晓平崔丹丹杨浩...
    2219-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兴安岭北段多宝山地区窝里河一带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地层中出露一套镁铁—超镁铁质岩,其形成时代、构造性质一直不清楚.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LA-MC-ICP-MS)年代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这套镁铁—超镁铁质岩包括蛇纹岩、蛇纹石化辉橄岩、蚀变辉长岩、角闪辉长岩、玄武安山岩及枕状玄武岩,具有蛇绿岩组合特点;前二者为地幔岩,辉长岩具堆晶岩特点,玄武安山岩相当于基性岩墙,枕状玄武岩为海底喷出岩;它们都呈岩块状分布在早古生代片理化火山碎屑岩-碎屑沉积岩基质中,共同构成一套蛇绿混杂岩.其中,镁铁质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超镁铁岩与镁铁质岩石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及Th,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特点;获得蛇绿岩上部单元玄武安山岩形成时代447 Ma.总括蛇绿岩岩石组合及地球化特征,认为蛇绿岩属消减型蛇绿岩(SSZ),形成于弧背盆地构造背景;蛇绿岩构造侵位最年轻地质体为早—中奥陶世,推测蛇绿岩构造侵位于晚奥陶世末期.

    多宝山窝里河SSZ型蛇绿岩弧背盆地晚奥陶世

    《地质通报》第44卷第1期要目预告

    2236页

    川西东风花岗岩及其闪长质包体成因对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启示

    巫凌放翟庆国胡培远唐跃...
    2237-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潘-甘孜造山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锂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演化的复杂过程导致了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多样性.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对于这些暗色包体在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岩浆系统中Li的贡献目前知之甚少.东风岩体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包体的典型花岗岩体.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1.8 士 1.0 Ma和210.5±1.1 Ma.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过铝质,以及低Rb、Rb/Sr和Rb/Ba的特征,且具有明显富集的锆石εHf(t)(-10.2~-5.9)、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17-0.7118)及富集的εNd(t)(-9.7~-9.3),指示形成于中上地壳杂砂岩部分熔融.闪长质包体具有高Mg、Ca、Cr和Ni的特征,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9.6~-1.3)和全岩Nd同位素(εNd(0=-9.5~-8.8),以及低放射成因Sr同位素((87Sr/86Sr)i=0.7108-0.7113),指示起源于受软流圈地幔改造的下地壳源区.黑云母花岗岩斜长石斑晶和闪长质包体中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向边部An值急剧变化,揭示了长英质岩浆和镁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闪长质包体具有低的Li含量(26×10-6~52×10-6),反映松潘-甘孜造山带锂矿成矿物质与下地壳或更深部的地幔物质无关.

    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强过铝质花岗岩闪长质包体锂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