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阴山山脉位于东亚大陆腹地,该区地壳以大面积出露前寒武纪早期的变质杂岩和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岩浆岩,发育上盘向南和向北的多期逆掩推覆构造为主要地质特征.在早期的文献中,该山脉被作为中朝准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同义词)的组成部分,意在其与典型的地台不同.在20世纪后期,该区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被归因于板内或陆内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的岩浆活动被归因于与古亚洲洋演化有关的陆缘增生和陆间碰撞造山作用.但是几乎所有文献都认为该区是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该区究竟是克拉通还是造山带,如果是造山带,是如何从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的?这不仅是个区域地质构造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与古老大陆地壳保存和再造这一大陆动力学问题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的资源潜力.本文基于已有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资料,将该山脉自北向南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为古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古生代陆缘增生造山带,中部单元为泥盆纪—三叠纪陆缘活化造山带,南部单元为侏罗纪—白垩纪陆内活化造山带.中部单元经过泥盆纪—三叠纪岩浆活动和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由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南部单元在侏罗纪—白垩纪历经2个伸展-收缩构造变形旋回,由克拉通转变为造山带.据此得出,该山脉地壳主体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变为由北亚造山区南部和东亚造山区西缘构成的复合造山区,不再具有克拉通的构造属性.同时,首次发表了北部单元构造变形和中部单元白云鄂博群构造变形的新资料,提出了现今阴山山脉地貌特征形成于新生代晚期,在早古生代晚期、古生代末期、侏罗纪晚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地壳缩短,中部单元可以划分为4个亚带,白云鄂博群遭受了早期紧闭褶皱、中期左行走滑和晚期上盘向北逆冲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南部单元强烈逆掩推覆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等新认识.最后,对该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