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三角洲北翼第一硬土层理化特征及其地质成因

    朱锦旗龚绪龙苟富刚张平...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长江河口两翼广泛分布第一硬土层(FHSL),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工程地质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根据调查资料(钻孔 935 个,累计进尺 42128 m)和试验资料,首次精确确认了长江河口北翼第一硬土层分布界线,研究了第一硬土层的形成年代、粒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工程地质特性等.研究表明:第一硬土层形成年龄为20~11 ka B.P.(多个光释光和14C测年资料);硬土层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表明气候自下向上逐渐变凉和变干;第一硬土层的颗粒级配、粒度分布频率曲线、C-M沉积图等特征显示,第一硬土层主要由粉砂、极细砂和粘土粒级组成,样品的粒度频率曲线主要呈单峰分布,反映出物质沉积前所受搬运营力性质单一,土体颗粒沉积以均匀悬浮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低能环境.第一硬土层的发育受气候控制,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阶段:第 1 阶段(20~15 ka B.P.)为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且以沉积作用为主,硬土层剖面厚度主要受该阶段控制,至末次盛冰期结束;第 2 阶段(15~11 ka B.P.)为暴露成土期,这时洪水不能形成越岸沉积,加积作用基本停止,硬土层厚度不再明显增加,已形成的第一硬土区域受到频繁变迁的分合河网的侵蚀切割,形成多条不规则古河道和台地,硬土层逐渐脱水成陆,经历了风化成壤的过程;第 3 阶段(11 ka B.P.至今)为淹埋期,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硬土层被其上覆的海相沉积层掩埋,成岩作用开始直到现今.土体易溶盐含量较高,为典型氯盐渍土类型,自下而上具有从低变高的趋势,为海相层覆盖硬土层以后成岩过程造成的.

    古土壤硬土层硬质粘土层粒度沉积环境成因机制

    两种结构类型的走滑相关剪断裂带

    陈书平田作基徐世东马中振...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德尔剪切是走滑带的典型构造样式,但近年来发现的很多剪断裂带中的剪断裂组合样式与经典里德尔剪切不同.在这些剪断裂带中,剪断裂的排列方式与两盘位移方向性质相同,即左阶左行或右阶右行,被称为同阶行剪断裂,其叠合部位具有离散性质.基于库伦破裂准则,认为这些剪断裂带是在双剪切带夹持的断夹块上发育的.在双剪切作用下,最大主应力迹线方向上将产生 2 组共轭势剪破裂,在递进变形过程中,与最大剪应力(主走滑方向)成小锐夹角的剪破裂将优先得到发展,而与最大剪应力成大锐夹角的剪破裂将受到抑制而被限制在前者之间,形成一种不同于经典里德尔剪切组合样式的新型剪断裂带.这种类型的剪断裂带发育离散型叠合带,对成藏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走滑带剪断裂里德尔剪切同阶行异阶行双扭动库伦破裂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梁光河张宝林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陆缘伸展南海成因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大陆漂移

    青藏高原东北缘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刘博华吴芳张绪教崔加伟...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寺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最前缘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交界位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缺乏完整的露头剖面,一直制约着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红寺堡盆地窑山凹陷ST1 钻井序列,采用光释光测年的方法,建立了晚更新世地层年代格架,同时系统分析了 70 个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组成,依据地球化学指标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界限年龄约为 67.57±7.88 ka,预示着由古湖向风成环境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记录了该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过程,CIA值、Al2O3/Na2O、K2O/Na2O值及粘土矿物含量指示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干旱-温暖-干旱的古气候演化过程;Rb/Zr、Sr/Ba值反映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沉积时期为封闭的湖盆环境,沉积水体深度自萨拉乌苏组一段开始加深,在萨拉乌苏组二段达到最大深度,萨拉乌苏组三段水体逐步变浅直至马兰黄土沉积时期古湖彻底消亡.该研究成果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更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新依据.

    晚更新世沉积环境马兰组萨拉乌苏组元素地球化学红寺堡盆地青藏高原

    冀北古元古代东瓦窑杂岩体的发现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伸展事件的制约

    王金芳宋宇桐李康硕陆泽芊...
    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时间一直存在分歧,冀北基底隆起区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形成演化过程的理想区域.在冀北新发现的东瓦窑古元古代后造山A型花岗岩杂岩体,对揭示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时限具有重要启示.以东瓦窑杂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讨论杂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东瓦窑杂岩体的正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侵位年龄分别为 1920±11 Ma和 1902±12 Ma,表明东瓦窑杂岩体侵位于古元古代晚期,并非以前认为的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正长花岗岩富SiO2(72.07%~75.03%)、Na2O+K2O(8.54%~8.99%)、K2O(5.78%~6.64%)、贫 CaO、Al2O3、MgO、P2O5、TiO2、Ba、Sr、Eu、P和 Ti.石英正长岩属于碱性系列,富SiO2(66.09%~66.65%)、Na2O+K2O(12.22%~12.35%)、K2O(10.00%~10.18%),贫TiO2、MgO、CaO、Sr、Eu和Ti.正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均具有较高的TFeO/MgO、K2O/MgO、(Na2O+K2O)/CaO值和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平均 822℃),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东瓦窑杂岩体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为后造山A2 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2.56~+2.42 和-3.27~+4.17,模式年龄tDM1 分别为 2262~2419 Ma和 2175~2466 Ma,显示其岩浆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东瓦窑古元古代晚期后造山A型花岗岩杂岩体的识别与确定,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存在古元古代晚期后造山伸展构造-岩浆事件,标志华北克拉通 1.92 Ga前后的碰撞造山拼合作用结束,进入后造山伸展演化阶段.华北克拉通的碰撞拼合形成时限可能为 1.92 Ga前后.

    A型花岗岩古元古代后造山伸展华北克拉通冀北

    西南三江甘孜-理塘洋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理塘蛇绿混杂岩堆晶辉长岩U-Pb年龄的约束

    喻光明毛世东周振菊谢亘...
    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塘县高城镇西北的擦岗隆洼岩组是一套以玄武岩为基质的蛇绿混杂岩,通过该蛇绿混杂岩中堆晶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年龄范围介于 349~274 Ma之间,形成 2 个年龄组:第一组斜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 346±17 Ma,代表堆晶辉长岩早期岩浆活动的时代;第二组斜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 286.2±5.1 Ma,代表了堆晶辉长岩晚期岩浆活动的结晶年龄.擦岗隆洼岩组的超基性—基性岩具有N-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和E-MORB(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组合特征,指示这些岩石可能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岩浆物质源自N-MORB所代表的亏损上地幔源区受地幔柱交代混染后而形成的混合源区.研究认为,甘孜-理塘洋最早可能在中泥盆世,受区域地幔柱活动影响开始拉张,导致中咱地块从扬子陆块西缘裂离,并在早石炭世发育形成洋盆.在中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壳开始向西俯冲,并于晚三叠世末闭合,区域进入弧陆碰撞造山阶段.

    斜锆石U-Pb年龄堆晶辉长岩擦岗隆洼岩组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

    辽东地区赛马碱性杂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构造背景的制约

    杨凤超宋运红胥嘉顾玉超...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LA-ICP-MS测得辽宁赛马地区浅肉红色霞霓正长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 225.8±1.9 Ma,赛马碱性杂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霞霓正长岩 SiO2 含量为 55.87%~60.88%,Na2O为 0.41%~5.32%,Al2O3 为 17.81%~19.53%,K2O为 9.46%~11.91%,MgO为 0.46%~1.36%,里特曼指数为 7.54~17.0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高于 300×10-6,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值大于 10,个别达到 100 以上;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总体表现出富碱性岩石特征.锆石εHf(t)值为-13.37~-9.30,对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 为 2102~1855 Ma.通过岩石成因分析和构造环境判别,赛马碱性杂岩可能形成于由俯冲挤压向陆内伸展、拉张转换的动力背景下的下地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赛马碱性杂岩侵位时代(225.8±1.9 Ma)可能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开始伸展减薄的时间,也是郯庐断裂形成的时间.

    LA-ICP-MS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晚三叠世赛马碱性杂岩辽东地区

    江西甘坊洞上稀有金属花岗岩中铷矿化特征及成因机制

    姜军胜郭欣然徐净田立明...
    8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省宜丰县甘坊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区,目前在甘坊岩体内发现了一系列锂铷稀有多金属矿床(点),但其成矿机制尚不明确.选择甘坊岩体内洞上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多种花岗岩中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进行了精细的结构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母类矿物是铷的主要载体(Rb2O<1.07%),长石类矿物中Rb含量低(Rb2O<0.11%),尤其是在钠长石中Rb的含量几乎为 0.含铷云母主要是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和细晶岩中的多硅白云母-铁锂云母类,其中铷可能主要通过与钠双置换云母结构中的层间钾离子存在.矿物结构特征显示,洞上花岗岩经历了明显的岩浆结晶分异和流体交代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可能是洞上花岗岩Rb富集成矿的关键机制,而后期流体交代蚀变过程对铷的聚集作用有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甘坊地区具有较好的锂、铷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后续的找矿勘查应注重与早白垩世—晚侏罗世(140~150 Ma)高分异花岗岩相关的锂、铷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工作.

    稀有金属花岗岩洞上花岗岩甘坊岩体江西矿产勘查工程

    "双碳"背景下的清洁能源资源——钍

    冯云磊张万益于维满陈骥...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射性元素钍(Th)有较广泛的工业用途,含钍核燃料清洁且高效,在"双碳"背景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世界范围内钍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却极不均衡,因此亟需在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中对钍资源分布格局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全面认识.通过梳理钍资源的勘查开发、生产加工及消费贸易数据,对中国和全球钍资源类型、分布、供需和消费形势展开分析,明确钍在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中的流动特征,并对资源发展规划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全球钍资源丰富却分布不均,主要以砂矿类型集中于印度、巴西等少数国家,而中国钍矿资源以碳酸岩型和碱性岩型为主,资源丰富但缺少准确的勘查数据;钍主要来自于砂矿型独居石的采选和冶炼,工艺成熟,近 10 年全球钍产量呈波动上涨趋势;根据钍的流向分析,钍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应用于能源、材料、冶金、医学等领域,而钍的环境排放集中于矿石采选过程.鉴于钍核燃料的发展潜力,未来钍产量上升空间较大,能源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中国优势钍矿床类型有别于其他国家,且亟需系统全面的资源调查工作,在"双碳"目标要求下,开展钍提取工艺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合理规划发展钍基核电技术,具有重大的环境和经济意义.

    Th元素独居石矿产资源绿色能源双碳目标

    松辽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储层结构与铀成矿作用

    翁海蛟张韶华刘鑫臧亚辉...
    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松辽盆地南部DL地区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沉积学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铀储层结构与铀成矿作用研究.通过钻孔数据统计及系统的取样分析并编制铀储层非均质性图件,精细地刻画了姚家组铀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量非均质性.结果显示,区内灰色砂体多为原生灰色砂体,而下氧化带在沉积期后经历了较强的表生流体改造,为后生氧化带,矿体主要分布于河道砂体分岔处,以及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然变厚的河道砂体边缘而非河道中央,其形态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以板状为主.综合分析认为,表生流体成矿作用经历了晚白垩世姚家组含矿主岩预富集与表生流体叠加改造成矿 2 个阶段.通过对比DL地区储层结构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在BL地区优选出 3 片找矿靶区,为下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砂岩型铀矿储层砂体非均质性表生流体成矿作用姚家组找矿预测松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