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山造山带黑鹰山晚三叠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造山带演化的制约

    邵兆刚陈宣华王增振陈言飞...
    1893-1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构造带南缘,是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及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部位,是全球显生宙陆壳增生与改造最显著的地区,成为研究古亚洲洋俯冲消减到最终拼贴闭合和陆内改造过程的关键地区,其陆内改造过程涵盖了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中、新生代时期的陆内变形、盆山耦合与再调整的复杂过程.前人对北山造山带的研究多以早期俯冲、碰撞过程为主,而对陆内阶段,尤其是印支期构造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北山造山带北部黑鹰山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早古生代变质砂岩-火山岩向南逆冲至石炭纪安山质火山凝灰岩与三叠纪酸性熔结凝灰岩、变质砂岩之上.通过对该推覆构造系统的构造特征和推覆系统上、下盘不同时代火山岩的锆石U-Pb测年,提出了该逆冲推覆构造具有由北向南的推覆,且呈现出"立交桥"式叠置构造的特征,新的年龄数据指示,该逆冲推覆系统是晚三叠世(晚印支期)北山造山带陆内挤压构造作用的结果.黑鹰山逆冲推覆构造的识别及时代厘定对于深入认识北山造山带陆内构造演化过程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山造山带黑鹰山逆冲推覆构造早中生代牵引构造

    柴达木盆地西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徐盛林邵兆刚李冰陈宣华...
    1907-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油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其成因演化、物质组成和深部结构特征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更是举足轻重.大地电磁测深作为研究岩石圈电性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为盆地动力学、资源勘查、矿床成因研究等提供重要支撑.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花海子地区,布设了一条长约255 km的(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并获得二维反演剖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尺度各重点电性层的构造意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发育上、下2个变形强度不同的电性层,上部变形较弱的电性层含一套低于2Ω·m的超低阻层,与盆地深层优质卤水层对应,指示了良好的深层卤水找矿前景;下部电性层变形较强烈,底部可见一套生长电性层,推测盆地深部存在的主柴达木拆离断层在新生代控制了盆地的新生界沉积与构造变形.研究区深部电性结构差异明显,深部约50 km处有一条高低起伏的电性莫霍面,柴达木和苏干湖盆地深部以中低阻体为主,赛什腾山地区为有根的高阻体,油泉子—碱山地区中—下地壳为一套低阻体,昆特依地区深部可能存在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柴达木盆地西部赛什腾山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结构深层卤水找矿

    《地质通报》第43卷第12期要目预告

    1920页

    贺兰山构造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动力学机制

    徐大兴邵兆刚陈宣华张进江...
    1921-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兰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中生代以来的典型陆内构造变形区域.对野外采集的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演,获取贺兰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揭示,贺兰山构造带上地壳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中下地壳存在完整且厚实的地壳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显示,贺兰山构造带西北部的河套盆地深部存在向NW方向上涌的低电阻率通道,东南部的银川地堑与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地幔物质上涌的特征.贺兰山构造带晚侏罗世WNW—ESE向挤压的褶皱冲断带与白垩纪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记录了早期深部地幔物质向NW方向上涌的现象.在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与回撤过程中,以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缘扩展的联合控制下,贺兰山构造带的邻区深部地幔物质向地壳上涌,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岩石圈发生减薄,地幔物质与地壳发生交代作用,在刚性的贺兰山块体限制下,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贺兰山构造带大地电磁深部电性结构上涌通道深部动力学机制

    六盘山盆地构造变形分析:来自地震剖面的约束

    王建伟刘俊民张义平田连玉...
    1937-1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盘山盆地先后经历早古生代克拉通碳酸盐岩台地、古生代海陆交互、中生代内陆湖盆等过程,发育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3套烃源岩,是当下可拓展的油气有利区之一.但是,该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受青藏高原、阿拉善、鄂尔多斯等块体相互作用,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大量褶皱与断裂等构造,地壳结构及盆地属性经历强烈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六盘山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有利区带优选.基于此,选择六盘山盆地3条关键地震剖面,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和钻井信息,讨论了六盘山盆地中生代以来多期构造事件下的盆山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局部伸展断陷,早白垩世早期挤压与晚期伸展,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增生扩展,六盘山地区强烈挤压,造就了现今六盘山褶皱逆冲带.

    六盘山盆地地震剖面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译中—新生代构造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晚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特征与时限约束

    韩乐乐陈宣华邵兆刚丁伟翠...
    1950-1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的构造变形记录了中亚地区晚中生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对揭示中亚地区的陆内变形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应用遥感影像、野外地质观测、构造解析及磷灰石(U-Th)/He(AHe)年代学方法,对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时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力学机制.西山煤窑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以二叠纪花岗岩和晚石炭世辉长岩NE向逆冲至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之上为特征,上盘岩系经历剥蚀形成飞来峰,下盘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逆冲推覆距离约10 km.晚石炭世辉长岩的磷灰石AHe年龄显示160~130 Ma的快速冷却事件,指示该地区经历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挤压变形,可能是亚洲南缘班公-怒江洋与北缘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远程效应.变形的侏罗系的AHe年龄(120~100 Ma)揭示了早白垩世晚期的隆升事件.结合区域构造事件,表明研究区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的伸展断陷,可能与早期地壳增厚的伸展垮塌作用有关.晚白垩世之后,正断层反转为逆冲断层,将变形的侏罗系与上覆岩系共同压覆在下白垩统之上,指示北山南部构造背景由伸展转为挤压,局部地区经历了弱挤压变形,并改造了先存挤压与伸展构造.

    北山南部晚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构造解析磷灰石U-Th/He定年

    Hi-Climb测线下速度结构辨识拉萨地体内的构造单元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演化的指示

    牛潇贺日政李娱兰李宗旭...
    1970-1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大陆板块北向俯冲及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在此过程中,高原内部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其中高原内部低速层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成因并不明确.收集了Hi-Climb计划北部台站的数据,利用接收函数复谱比非线性反演方法获取剖面的速度结构特征,与已有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结合,显示测线下地壳内部低速层被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所分隔,且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不仅是中拉萨地体与北拉萨地体间的深大断裂带,还是地幔顶部的重要转换边界带.上地壳低速层分布主要与地表区域构造及沉积层分布有关,中下地壳低速层分布不仅受地体边界的约束,且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关.

    青藏高原接收函数分析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岩带低速层拉萨地体

    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岩石圈结构:孙吴-劲松廊带深地震反射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结果

    侯贺晟韩江涛符伟刘文玉...
    1985-2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测造山带岩石圈精细结构,是探讨造山与成矿作用最有效的手段.2019年,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孙吴-劲松廊带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完成了一条横跨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北段和多宝山矿集区北西—南东向185 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及5条总计174点的大地电磁测深(宽频、音频)剖面.结果显示,多宝山矿集区的莫霍面深度在33 km(TWT 11 s)左右,呈现断续可追踪形态,其东侧中、下地壳识别出一套向西倾斜并延伸至上地幔的反射体,其倾角约为25°,推断为嫩江洋俯冲遗迹.在多宝山矿集区的西侧识别出整体向东倾斜的壳幔反射特征,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影响范围已至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多宝山矿集区上地壳围限于卧都河—罕达汽之间的"V"形构造带中,中下地壳垂向上发育一系列长10 km左右的强反射层,解释为残留的岩浆通道.多宝山矿集区下地壳的高导体可延伸至地幔,与其上高导异常C4呈蘑菇云状展布,并与矿床的位置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指示了幔源物质的侵入.近地表速度结构整体速度变化在1900~6100 m/s之间,高速体界面起伏较大且埋深较浅,是寻找隐伏金矿的有利区域,铜山铜矿和多宝山铜矿的斑岩岩体虽被隐伏断裂阻隔,但在深部相连,地下2000 m以内仍有很好的资源潜力.本项调查研究将浅层矿床分布与岩石圈结构联系起来,为深入研究与古老地壳缝合带与复合造山作用相联系的多宝山矿集区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新视野.

    多宝山矿集区岩石圈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黑河-贺根山缝合带

    松辽盆地四深1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原始品质特征恢复及排烃量估算

    黎思成白悦悦孙平昌冉清昌...
    2001-2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辽盆地四深1井区基底古生界已发现天然气,但是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仅依据现今残余的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参数会极大降低烃源岩评价的准确性,误导油气远景的评估.利用岩石热解参数、有机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及有机显微组分等实验数据,通过多种方法恢复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确定降解率法的恢复结果可靠,进一步结合生烃潜力法分析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的排烃特征.结果表明,四深1井区古生界烃源岩大部分为Ⅰ型和Ⅱ1型有机质,恢复后的原始有机碳(TOC)平均值为2.56%,原始热解烃量(S2)平均值为16.11 mg/g,恢复后的原始烃源岩品质达到好—极好级别.基于Ⅰ和Ⅱ1型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的排烃量曲线,得出四深1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三叠纪早期(约230 Ma)进入排烃门限(Ro=0.7%),在三叠纪晚期(约210 Ma)到达排烃高峰(Ro=1.1%),原油主要成藏阶段在三叠纪—侏罗纪早期(230~200 Ma),排烃量为416.423×108 t.主要成气期在侏罗纪中晚期阶段(200~165 Ma),排烃量为55.093×108 t.研究表明,四深1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已经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烃源.

    松辽盆地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潜力法原始有机质恢复排烃量

    雄安新区牛驼镇凸起深部结构对浅层地热田影响——来自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约束

    刘宏凯张杰侯贺晟李洪强...
    2015-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雄安新区牛驼镇地热田是华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的中低温地热田之一,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了揭示其深部结构和地热田成因,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20年采集一条近EW向、满覆盖次数为250次的40 km长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该剖面获得高分辨率的牛驼镇地热田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在精细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认为,牛驼镇浅部新生代低孔隙度近水平沉积地层直接覆于中元古界的热储层之上,对地热田起到了保温盖层作用;中元古界蓟县系、长城系是研究区的主要热储层,以孔隙度发育的碳酸盐岩为主,有利于流体的存储.牛东断裂和容东断裂向上延伸到馆陶组,向下延伸到蓟县系,与浅部断裂形成断裂系统,为流体和热运移提供通道.牛驼镇凸起16~20 km深度的壳内滑脱层起到导热和隔水作用,将深部的热通过热传导方式加热热储层;其中,地震剖面揭示的从下地壳延穿过Moho面、延伸到上地幔的透明反射区域,可能是古近纪早期软流圈上涌形成的侵入体,该侵入体极可能是该地区热异常的主要原因.浅层的沉积盖层作用、中元古代裂隙发育的碳酸岩热储层、断裂导水和导热、壳内滑脱层的隔水导热、深部的侵入岩体提供热源,共同作用使牛驼镇凸起热异常,形成地热资源的有利开发区.

    牛驼镇凸起雄安新区深反射地震深层岩体地热模型深部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