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海门源M6.9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姚生海盖海龙殷翔李鑫...
    340-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 年 1 月 8 日 1 时 45 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 6.9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km.此次地震是2016 年门源M6.4 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 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 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 3 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 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 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 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 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 1900 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门源M6.9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祁连块体海原断裂带托莱山断裂地震危险性

    四川仪陇—平昌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廖鑫羽肖云鹏宋振宇
    350-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仪陇—平昌地区,特别是环开江-梁平海槽区域的长兴组—飞仙关组蕴藏着大量油气资源,但其三级层序划分方案有待统一.基于最新的钻井岩心、测井、野外露头资料综合分析,识别出岩性岩相突变界面及局部暴露不整合界面 2 种Ⅱ型层序界面,将仪陇—平昌地区的长兴组-飞仙关组划分为 4 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该区目的层主要发育典型的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至晚期海槽消失,发育陆表海型台地体系开阔台地及蒸发台地.长兴组沉积期,开江-梁平海槽范围逐渐扩大,高位域是生物礁发育的有利阶段,由于SQ2 晚期海平面急速下降,其生物礁规模较SQ1 时期有所减小;飞仙关组沉积早期海平面快速上升,鲕粒滩难以形成,随后进入整体海退阶段,至SQ3 高位域时期,鲕粒滩连片发育.层序划分方案与礁、滩储层发育特征匹配,能够应用于下一步油气勘探.

    长兴组飞仙关组层序划分沉积演化仪陇—平昌地区四川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莲沱组底部凝灰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层学意义

    宁括步邓奇崔晓庄汪正江...
    363-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子陆块北缘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区域对比关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期古地理存在诸多争论.对大洪山地区莲沱组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为 798.4±4.5 Ma(MSWD = 0.40,n = 1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莲沱组的沉积时限限定为 800~714 Ma,区域上可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中上部、休宁组、澄江组、开建桥组、武当群和随县群进行对比,为"晋宁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南华冰期之下的一套裂谷充填产物,代表了裂谷盆地全面打开,沉积范围快速扩大的充填序列,其主体为冲积扇、河流及滨浅海沉积.莲沱沉积时期,扬子陆块北缘形成了一个向北逐渐变深的裂谷盆地,此时大洪山地区的莲沱组为围绕鄂北古隆起分布的冲积扇沉积,向北则变为以随县群为代表的滨浅海—半深海沉积.

    扬子陆块北缘莲沱组凝灰岩锆石U-Pb定年新元古代地质调查工程

    甘肃北山南部早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作用:来自明舒井埃达克质侵入体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的证据

    王红杰白建科赵海波程龙...
    376-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北山南部具有重要的构造位置与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制约着北山造山带大地构造归属研究.北山明舒井埃达克质侵入体位于南部辉铜山以西地区,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对明舒井侵入体中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定年结果分别为 423.4±3.4 Ma、425.4±2.3 Ma和 437.8±3.5 Ma.岩石SiO2 含量多数大于 56%(55.53%~64.42%),Al2O3 大于 15%(15.1%~17.79%),MgO多数小于 3%,全部小于6%(2.07%~3.5%),Y和Yb含量均较低,同时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Sr含量较高,具有与埃达克岩相似的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北山南部志留纪埃达克质侵入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可能是志留纪古亚洲洋向北消减俯冲背景下岩浆作用的产物,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增生.明舒井埃达克质侵入岩体的识别为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埃达克质侵入岩早古生代俯冲作用锆石U-Pb年龄甘肃北山地质调查工程

    "皖南高原"的发现及其演化史初探——来自皖南及其邻区燕山期两期花岗岩的证据

    王存智朱清波靳国栋褚平利...
    390-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中国东部高原南部边界,收集整理皖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的资料,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大致以 132 Ma为界分为早(150~132 Ma)、晚(132~120 Ma)2 期:早期的花岗岩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少量二云母花岗岩,大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花岗岩主要是富钾质的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指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南界不在长江中下游一线,而应当延伸到皖南及邻区."皖南高原"大约形成于 150~132 Ma期间,在 132 Ma左右发生了垮塌,高原的界线向北退缩到长江中下游一线.中国东部高原整体垮塌在 125 Ma左右,但是还残留有一些加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东侧的辽东、胶东、苏北、宁镇一带.

    皖南花岗岩埃达克岩A型花岗岩燕山期地质调查工程

    四川新龙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对甘孜-理塘洋演化过程的制约

    严松涛吴青松代雪健李虎...
    40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四川新龙地区不同类型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古隆巴花岗闪长岩和日果闪长岩同属准铝质系列,具有低硅碱、高铁镁特征,中等的稀土元素总量及明显的Nb、Ta负异常,属于I型花岗岩,为俯冲期岩浆活动产物,获得日果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 217.1±0.8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日里隆巴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属于过铝质系列,具有高硅碱、低铁镁及弱的Nb、Ta负异常,均属于S型花岗岩,但后者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异,分别为碰撞期和后碰撞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获得日里隆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 203.6±0.5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末.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大规模向西俯冲,少量的弧岩浆岩就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雅江残余盆地;晚三叠世末期,由于洋板块的消亡发生弧-陆碰撞,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强过铝质花岗岩.

    新龙地区雅江残余盆地花岗岩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地质调查工程四川

    小兴安岭南段翠峦杂岩体成因及构造环境:来自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证据

    杨元江张立东杨文鹏李成禄...
    416-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段中奥陶世翠峦杂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63±2 Ma和 462±2 Ma,时代为中奥陶世.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均具有高Si、高K富碱,贫Ti、Mg、Fe、P等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富集,高场强元素Ti、Nb、Ta、P和HREE亏损,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δEu=0.38~0.64),以上都显示岩浆的壳源特征.花岗闪长岩锆石的εHf(t)=2.4~3.4,数值集中且均分布于球粒陨石线之上,暗示岩浆源区为新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壳模式年龄TDMc=1070~1128 Ma,证实该地区存在中元古代地壳增生事件.本次研究认为,翠峦杂岩体形成于洋陆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

    杂岩体锆石U-Pb年龄锆石Hf同位素岩石成因小兴安岭南段

    松科2井早白垩世沙河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

    张德军郑月娟张淑芹张健...
    429-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 2 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 2 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sp.孢粉组合(3832.94~3901.35 m)和 Klukisporites triangulus-Aequitriradites sp.-Pristinuspollenites sp.孢粉组合(3395.46~3613.62 m),孢粉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Hauterivian)—巴列姆期(Barremian)早期,可作为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上部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标志;此外,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演化规律是针叶林、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针阔叶混交林,揭示研究区沙河子组后期气候带演替规律是暖温带—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气候干湿变化规律为湿润—半湿润—湿润—半湿润.

    松科2井早白垩世沙河子组孢粉组合古气候松辽盆地

    陕西甘泉发现中侏罗世恐龙足迹群

    李兴文李益朝王卓胜孙淼...
    443-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恐龙足迹化石是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重要途径.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甘泉中侏罗世直罗组发现的恐龙足迹群进行了简要记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泉恐龙足迹群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足迹类型包括了兽脚类、蜥脚类、可能的鸟脚类及龟鳖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呈现高度多样化,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的三趾型足迹和大型的四趾型足迹;蜥脚类足迹可归入雷龙足迹;可能的鸟脚类足迹保存较差,难以归入到具体属种;可能的龟鳖类足迹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首次记录.甘泉恐龙足迹群的发现,扩大了中国恐龙足迹的地理分布,对于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及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恐龙足迹直罗组中侏罗世甘泉陕西地质调查工程

    近30年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土地利用驱动下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

    付宇佳刘晓煌孙兴丽刘玖芬...
    45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 1990-2020 年遥感影像、高程模型、植被、气象等数据,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划分析,获取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的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根据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气候因子对全国水平下不同土地类型的碳密度进行修正,获取西部干旱区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分析 1990-2020 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 30a来该研究区以草地退化为主,耕地和荒漠是草地主要转出的类型,其中 2010-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②研究区碳储量呈现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其中西部阿尔泰山与塔城盆地温带草原亚区和伊犁盆地温带草原亚区由于草地面积较丰富而碳储量较高;③1990-2020 年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的碳储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引起碳储量净减少 1.86×108 t,其中 2000 年和 2020 年研究区大量草地转化为荒漠,使土壤碳储量明显下降,固碳潜力有所下降.本次对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的评估,有助于判断生态系统功能的转化趋势,为生态系统调控和促进该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碳储量InVEST模型西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