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松潘-甘孜地体青海吾和玛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识别与岩石成因

    陈敏王雁鹤谷强马庆...
    789-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松潘-甘孜地体内青海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与岩石成因,对其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吾和玛花岗质岩石被确定为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 216.6±4.3 Ma,为正长花岗岩,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N<7),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分布平缓,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8~0.43),明显亏损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εHf(t)值为-2.54~1.32.吾和玛花岗质岩石的母岩浆是岩石圈拆沉作用引起软流圈上涌,诱发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类似于变杂砂岩的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母岩浆,后期又受到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控制,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形成的.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锆石U-PbLu-Hf同位素松潘-甘孜地体地质调查工程青海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推覆体上盘构造样式及影响因素

    张磊白雨李梦瑶王涛...
    802-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乌尔禾断裂带(克-乌断裂带)及其周缘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藏,尤其是推覆体上盘伴随着勘探程度及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已呈现出"百里油区"的态势.然而,受多期构造活动及断裂带内部复杂的岩性组合影响,石炭系内幕地层构造样式展现出多种类型及复杂的空间展布样式,因此需要对构造样式及成因进一步探讨.综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格局,梳理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上盘构造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根据构造样式与推覆体内的岩性组合类型,将克-乌断裂带推覆体上盘划分出南段、中段和北段 3 个变形单元;明确了上盘石炭系 5 期主要构造阶段,分段恢复了推覆体上盘构造演化期次及样式.综合上述研究,认为克-乌断裂带上、下盘原始岩性组合关系是造成上盘石炭系内幕地层原始形变差异的主要因素,上盘石炭系内幕地层岩性组合差异是造成原生构造保存的主要因素.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圈闭条件沿克-乌断裂带自南向北变化.该研究为克-乌断裂带上盘油气勘探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类似条件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构造样式构造演化石炭系油气勘探

    四川广元羊木—岩洞地区震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序列及构造-沉积演化

    王林康文龙李智武刘树根...
    812-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 4 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分析.岩石学及碳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实测 4 条野外露头剖面从下到上可划分为 4 个岩性段(Ⅰ~Ⅳ):岩性段Ⅰ为薄层泥质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条带,对应陡山沱组三段Shuram-Wonoka负偏段地层;岩性段Ⅱ以黑色页岩为代表,可对比陡山沱组四段;岩性段Ⅲ为块状白云岩-硅质岩序列,属于灯影组同期地层;岩性段Ⅳ以薄板状硅质岩为特征,相当于麦地坪组.其中,灯影组二段早期—麦地坪期,研究区从块状白云岩逐步过渡为薄板状硅质岩,见垮塌体及滑塌揉皱,指示台地转换为斜坡-盆地沉积环境.这种加深的沉积趋势与中上扬子台地相区变浅至暴露的过程完全相反,指示断裂活动影响下快速沉降的过程.

    绵阳-长宁拉张槽广元地区灯影组地层对比构造-沉积演化

    《地质通报》第43卷第6期要目预告

    826页

    内蒙古希仁布敦钾玄质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环境

    成义陈公正李英杰王金芳...
    827-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希仁布敦地区钾玄质火山岩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梅劳特乌拉-迪彦庙蛇绿混杂岩带内,岩性为玄武粗安岩和粗安岩,研究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对探讨贺根山缝合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启示.粗安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 176.3±0.8 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岩石相对富碱Na2O+K2O(5.28%~7.19%,>5%)、高Al2O3(16.13%~17.42%)、高K2O/Na2O值(0.66~1.14,>0.5)、高Fe2O3/FeO值(0.82~1.50,>0.5)、低TiO2(0.91%~1.16%,<1.3%),富集 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 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含量为 168.53×10-6~233.03×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式分布.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希仁布敦地区玄武粗安岩-粗安岩为后造山钾玄质岩石,与古亚洲洋俯冲作用有关,形成于古亚洲洋俯冲板片后撤-断离-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晚古生代末古亚洲洋俯冲洋壳+俯冲深积物析出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贺根山缝合带富集地幔,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俯冲板片断离-后造山伸展作用诱发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产生该区钾玄质岩浆.

    钾玄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后造山伸展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内蒙古

    腾冲地块晚白垩世小龙河花岗岩年龄及其成矿意义

    刘金梁陈永清尚志
    839-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定腾冲地块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和花岗岩成矿意义,对小龙河花岗岩开展全岩地球化学、年龄和锶-钕-铅同位素研究.小龙河花岗岩由细粒淡色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U-Pb年龄数据指示它们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 67.0±1.0 Ma和 68.5±1.6 Ma,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分别为 67.15±0.99 Ma和 69.02±1.22 Ma,同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产物.锶-钕-铅同位素与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细粒淡色二长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87Sr/86Sr)i=0.757~0.763);εNd(t)=-8.89~-8.99)),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TDM2=1.59~1.60 Ga)上地壳富粘土硬砂岩部分熔融,其与小龙河锡-钨多金属矿床形成密切相关;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87Sr/86Sr)i=0.711,εNd(t)=-8.72~-9.16),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TDM2=1.58~1.62 Ga)下地壳富粘土硬砂岩重熔.腾冲地块晚白垩世小龙河花岗岩及其锡-钨矿化是中特提斯班公-怒江洋闭合后腾冲地块与保山地块碰撞-后碰撞阶段引发的岩浆活动与热液作用的产物.

    腾冲地块晚白垩世锆石SHRIMP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锶-钕-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北京宋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监测

    沙特罗勇雷坤超田芳...
    859-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传统点式监测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地质体变形的连续监测,且无法通过地面沉降、地裂缝的综合监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钻孔全断面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步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北京宋庄地区地下水-地面沉降-地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宋庄地面沉降主要受到地下水开采影响,含水砂层抽水发生压缩变形,地裂缝两侧均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且差异沉降显著;差异沉降量和地裂缝变形量均持续增大,但增大速率放缓.地面沉降、地裂缝同步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裂缝发育主要受地层差异沉降影响.

    分布式光纤钻孔全断面光纤监测地面沉降地裂缝差异沉降北京

    书讯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