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构造格架、演化及油气资源潜力

    汪岩钱程钟辉李成立...
    1073-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是研究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带,但目前关于该构造带的构造格架、活动历史、控盆特征等仍不清晰,构造带深部物质架构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精细厘定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松辽盆地西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特征指示,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为区域上带状展布的超壳深大构造带.通过对综合构造变形带的产状、性质、运动学等资料分析,提出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东西分带、倾向相背的"两带八字形"构造格架.依据构造带发育的基底背景、构造样式、地球物理特征等差异,建立了南北分段的"四段式"展布构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变形带构造解析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等资料,恢复了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中期、古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更新世 6 期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年代格架.结合构造带的控盆作用指出,外盆带控制的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期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选区,为中国东北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新依据.

    松辽盆地构造格架年代格架控盆作用油气资源潜力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轿顶山钴矿床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测试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武文辉詹涵钰秦宇龙张彤...
    109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轿顶山钴矿床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鲜有研究,由于Co元素具有亲铁和亲硫的双重特性,使其在硫化物中富集明显.以轿顶山钴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铁矿微量元素进行原位测试分析,为探讨矿床成因提供制约.根据黄铁矿的显微组构特征,可将轿顶山钴矿床中的黄铁矿划分为 3 个世代.PyⅠ为原始沉积型黄铁矿,包括少量半自形状黄铁矿(PyⅠ-a)、胶状黄铁矿(PyⅠ-b)及莓状黄铁矿(PyⅠ-c),其Co/Ni值基本上都小于 1(平均值 0.53),成矿元素(Co)平均含量 99.8×10-6.PyⅡ受构造变形及热液叠加作用影响,常具有交代残余结构(PyⅡ-a)及变形重结晶结构(PyⅡ-b),其Co/Ni>1(平均值 1.31),成矿元素(Co)平均含量为1060.8×10-6;PyⅢ为细粒散砂状及细粒胶状集合体形式,强金属光泽,并与硫钴矿、硫镍钴矿、黄铜矿共生,Co/Ni平均值为 2.05,成矿元素Co平均含量为 10453.5×10-6,PyⅢ中Co、Ni元素可能以硫钴镍矿的微细物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内部.综合分析认为,早期沉积型PyⅠ成矿元素背景值较高,受后期构造变形-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影响,PyⅡ中成矿元素逐渐富集,而主成矿期PyⅢ为后期热液对PyⅡ进一步叠加改造,最终形成了现有的钴矿床.

    LA-ICP-MS黄铁矿微量元素钴矿四川轿顶山

    柴北缘茶卡北山伟晶岩型锂铍矿变质围岩时代及原岩特征

    郑英李五福张小永韩杰...
    1104-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卡北山锂铍矿床位于青海南山西部,区域构造上处于宗务隆山陆缘裂谷带东段.矿体赋存于花岗伟晶岩脉中,围岩为低角闪岩-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组合,该套变质岩作为锂铍矿体围岩,对于探讨柴北缘锂铍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岩石组合,将其单独厘定为茶卡北山片岩岩组,通过对片岩开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特征研究和锆石U-Pb(LA-ICP-MS)测年,限定形成时代为南华纪—奥陶纪,为宗务隆山陆缘裂谷带新发现的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εHf(t)值分布范围在-19.62~-3.07 之间,表明源区岩石源自古元古代—新太古代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片岩SiO2 含量介于 61.33%~70.57%之间,FeO含量为 3.58%~5.13%,TFe2O3 含量为 5.2%~7.95%,MgO含量为 1.89%~4.95%.球粒陨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重稀土元素曲线趋于平缓,具有弱Eu亏损和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微量元素富集Th、U、Nd、Zr、Hf、Nb、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等亲石元素.综合岩石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茶卡北山片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弧后盆地环境,原岩遭受弱风化剥蚀作用,化学组分稳定,确定为泥质砂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岛弧环境的长英质火成岩,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与矿区含锂铍矿伟晶岩脉源区一致.

    茶卡北山片岩碎屑锆石锆石U-Pb定年南华纪—奥陶纪构造环境

    河南银洞坡金矿"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应用示范

    唐相伟张晓飞杨泽强郭跃闪...
    1120-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银洞坡金矿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朱庄镇,为一特大型金矿床,同体共生银、铅锌.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方法与理论,构建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野外调查和矿床学研究认为,矿床成因为与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主成矿阶段温度介于 200~350℃之间,碳、氢、氧、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确定成矿地质体为矿区深部隐伏早白垩世花岗岩体;成矿结构面为岩性界面(硅/钙面)、褶皱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沉积成岩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主要为矽卡岩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铁白云石化、萤石矿化、碳酸盐化.由此建立了银洞坡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圈定了找矿靶区,施工的钻孔见矿率达到 85%,对该地区及邻区进一步找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找矿突破找矿预测模型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银洞坡金矿矿产勘查工程

    东昆仑库德尔特金多金属矿床闪长玢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刘光莲汪周鑫张大明张勇...
    1133-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定卡尔却卡矿田内的库德尔特金多金属矿床金矿成矿时代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对闪长玢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闪长玢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 232.6±1.0 Ma(MSWD=0.17),略晚于赋存金矿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4~234.1 Ma)和金矿化绢云母Ar-Ar坪年龄(236.7±4.0 Ma),限定金成矿上限年龄不晚于 233 Ma.闪长玢岩SiO2 含量为 54.96%~55.57%,富Al(Al2O3 含量为 17.94%~18.07%),高Sr(455×10-6~505×10-6),低Y(19.2×10-6~26.4×10-6)和Yb(2.18×10-6~2.95×10-6),A/CNK值为 0.87~0.89,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值为 6.24~8.69,(La/Yb)N值为 7.25~10.36,Eu中等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具有较高 Sr/Yb值(154.24~216.74)、Sr/Y值(17.23~24.27)、Nb/Ta值(17.79~20.05)和Mg#值(49.35~50.18),Rb/Sr值(0.27~0.36)介于 0.05~0.5 之间.综合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特点认为,闪长玢岩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构造阶段幔源岩浆底侵中元古代下地壳的局部熔融,中晚三叠世俯冲-碰撞转换时期,东昆仑地区受俯冲板片断离影响处于伸展环境,与典型挤压造山带具有明显差异,强烈壳-幔相互作用促进了区内矿床的集中产出.

    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环境闪长玢岩库德尔特金多金属矿床东昆仑

    湖南汝城干热岩地热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叶见玲粟琼玉李奋强杨汉元...
    1149-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汝城地热资源丰富,但干热岩地热资源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为进一步查明汝城地区干热岩地热特征及资源潜力,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样测试、地热成因分析等方法手段,分析了该区干热岩地热赋存条件,参照国内干热岩勘查靶区选址标准对区内干热岩靶区进行了评价,采取体积法估算了资源总量.研究认为,汝城区内中酸性岩浆岩体发育,地热地质背景良好,花岗岩生热率达 6.45 μW/m3,为高放射性花岗岩体,属于"热壳冷幔"热结构类型,被评为干热岩资源靶区适宜区.深度 2~6 km的干热岩总资源量为 13.06×1017 kJ,折合标准煤 445.60×108 t,资源潜力较好.该研究为汝城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奠定了地热能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干热岩地热地质特征资源潜力汝城地热田

    秘鲁Morococha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区域找矿方向

    郭维民姚春彦曾敏杨宪涛...
    1158-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秘鲁中部Morococha地区位于中安第斯秘鲁中新世成矿带,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级斑岩-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系统之一.系统总结了该区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等多种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化成矿作用特征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区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过程,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Morococha矿区位于秘鲁中部Yali穹隆北段,由中心部位的Toromocho斑岩型铜钼矿床及外围铅锌银金多金属矿脉组成.区内主要构造为北西向Morococha背斜,地层主要为二叠纪—三叠纪Mitu群火山碎屑岩、侏罗纪Pucara群碳酸盐岩、早白垩世Goyllarisquizga群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矿区中新世岩浆活动主要为中中新世不含矿的闪长质侵入岩(14.3~14.1 Ma)和晚中新世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和长石斑岩岩株(9.4~7.7 Ma).Morococha岩浆-热液系统(8.5~7.2 Ma)是其形成超大型斑岩型铜矿成矿的原因之一,铅锌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发生在斑岩型矿化之后约 0.5 Ma,受区域构造控制.矿床在空间上显示出明显的金属分带特征,中心斑岩区域为富铜矿石,而远离斑岩区出现更多的富铅锌银矿石.秘鲁中部中新世成矿带分布着众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脉状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总结近年来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表明这些多金属矿床都属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及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是秘鲁中部重要的找矿方向.

    斑岩型铜钼矿床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秘鲁

    青藏高原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新近纪达若-壮拉火山构造的地层序列及活动时序重塑

    尼玛次仁顿都田杨杨洛桑朗杰...
    1173-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地层、岩相(岩石)与构造是高原演化过程的重要记录.针对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近南北向展布的达若-壮拉火山构造洼地内新近纪火山作用过程,在 1∶5 万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 1∶2000 岩石地层剖面测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方法开展了火山地层序列及活动时序重塑研究.结果发现,该新近纪火山活动包含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 11 Ma、10 Ma的早、晚 2 期喷发沉积序列,其中早期火山活动以单纯中心式喷溢为主,伴有小规模的爆发作用,形成了盾状熔岩穹隆或熔岩台地,火山喷发物主要为粗面安山岩、粗安质熔结凝灰岩和粗安质凝灰熔岩等;而晚期火山活动以侵出、侵入活动和小规模爆发作用为主,形成了熔岩和火山渣组成的火山锥,火山喷发物主要为粗安质熔结凝灰岩、粗安质凝灰熔岩、粗安质火山碎屑岩、玻基粗面斑岩等.该套新近纪火山序列的爆发指数整体较低,喷发方式属于斯特朗博利型或夏威夷型,空间上与区内的早期古近纪火山机构呈切割式、叠套式组合,反映新近纪与古近纪火山活动中心存在空间迁移特征.同时发现,该区火山作用时代与区域伸展构造的发育时间基本重叠,表明该区新近纪火山活动应形成于青藏高原碰撞后的陆内拉张环境,发育过程可能受到青藏高原晚新生代近东西向伸展作用控制,从而与区域上的近南北向裂谷系伴生.

    青藏高原火山机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近南北向裂谷地质调查工程火山爆发指数

    琼东南盆地花岗质岩浆-构造演化及其对潜山储层物性的约束

    胡林熊富浩陈安清周杰...
    1191-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琼东南盆地中生代潜山是认识南海西部陆缘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以琼东南盆地陵南与松南低凸起区的花岗岩潜山为研究对象,开展岩心样品的岩相学、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其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陵南低凸起基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松南低凸起基岩为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揭示,陵南低凸起区花岗岩类分别形成于 249 Ma和 233 Ma,而松南低凸起区花岗岩类形成于 222~219 Ma.陵南低凸起区花岗岩类的铝饱和指数(A/CNK)为 0.99~1.16,岩石整体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Ti等高场强元素,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松南低凸起区花岗岩类富碱(K2O+Na2O=6.74%~8.41%)、贫铝(Al2O3=12.52%~13.70%),具有较高的 Rb/Sr 值(2.03~9.20)和 10000 Ga/Al值(>6),且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并具明显的负Eu异常,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岩石成因分析表明,琼东南盆地三叠纪花岗岩类起源于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且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琼东南盆地早三叠世花岗岩类形成于古特提斯域的俯冲汇聚和同碰撞环境,而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背景.琼东南盆地早三叠世花岗岩不仅含有较高比例的长英质脆性矿物,同时经历了俯冲碰撞-碰撞后伸展等多期次构造作用改造,具备形成裂缝型潜山储层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动力学条件,是南海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琼东南盆地花岗岩类潜山锆石U-Pb年龄构造环境

    乌蒙山地区茅口组中上部火山物质的发现:峨眉地幔柱早期活动的证据

    张宏辉杨朝李致伟陈贵仁...
    1207-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峨眉地幔柱活动是显生宙重要的地质事件,为了加深对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活动演化的认识,对该区茅口组中上部凝灰岩的同位素年龄、锆石微量元素、锆石Lu-Hf同位素、牙形石生物地层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茅口组中上部的凝灰岩为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活动演化增加了新的岩石学证据,其最底层凝灰岩的锆石 U-Pb年龄为 268.7±1.7 Ma(MSWD=0.89,n=8);发现的牙形石为Jinogondolella aserrata,是二叠系瓜德鲁普统沃德阶的典型分子,与锆石U-Pb年龄对应.茅口组凝灰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基性岩浆锆石,具有大陆弧型构造背景及较高的Th/Nb值,可能代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大规模喷发之前的火山活动.茅口组凝灰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εHf(t)值为-6.7~11.6,大部分为负值,少量正值,具不均一性,反映该时期的火山活动除地幔柱物质参与外还有较多地壳物质的加入.茅口组凝灰岩的发现表明,峨眉地幔柱在乌蒙山地区于瓜德鲁普统沃德期已经发生小规模的岩浆喷发活动,该时期地幔柱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岩石圈热量的传导及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的熔融作用,为峨眉地幔柱模型的建立增加了新的证据.

    地幔柱峨眉山玄武岩火山活动茅口组牙形石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地质调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