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肖序常

月刊

1671-2552

dzhtb@263.net

010-58584211,58584206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地质通报/Journal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土资 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地质大调查全新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灾害预警工程、技术发展工程、数字国土,以及相关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编读往来”等栏目,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领域。本刊着力突出报道的时效性与动态性,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刊物特色:报道简洁、精练、取材广泛、严谨,信息量大,刊期短。读者对象:从事地质调查、地质科学研究的科研、教学、生产人员,也包括对地质学及其连缘学科感兴趣的广大工程技术、科技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李胤宋珂王玉军詹雅婷...
    1459-1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动态监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变化,系统获取长期、稳定、准确、连续的自然资源监测数据,对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在对江苏省自然资源监测现状梳理基础上,以管理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基于"融合视频物联"的对地观测网络构建技术、"陆海统筹"的地面监测站网构建技术、动态监测监管平台构建技术,构建形成了"天空地海"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并应用于江苏省"1+6+X"自然资源常规、专项和专题动态监测服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整合建立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省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江苏省土地、矿产、森林、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的种类、空间分布、质量、生态等动态变化情况,形成了以"天-空-地-海"协同作业为特征的自然资源全覆盖、全天候、全要素监测能力,实现了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监测服务,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履行、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天空地海协同观测监测体系自然资源管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五县碳存储量空间变化规律及固碳潜力研究

    詹泽东西广越任柄璋侯红星...
    1470-1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的拜泉、依安、富裕、克山和克东五县市是中国著名的黑土之乡,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近年来,该区域有关有机碳和全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较少.依托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的土壤有机碳及全碳测试结果对研究区平原地区地表 20 cm以浅的有机碳和全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及固碳潜力进行研究,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县全碳储量为 82.17 Mt,有机碳储量为 67.93 Mt,属较高水平.地统计分析结果指示,地区内有机碳储量具有一定空间自相关性,其主控因素主要为嫩江的水蚀作用,其次为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研究区表现出了较强的碳汇效应,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固碳潜力为 20.10 Mt,属于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稳定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碳的富集和汇聚,N、S、Se、P等元素的富集对固碳具有极高价值,K2O、Na2O等无机盐的增加和土壤沙化等生态脆弱现象对碳储和碳汇影响较大.

    有机碳固碳潜力碳密度空间分布碳存储量齐齐哈尔

    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

    郭佳晖刘晓煌李洪宇邢莉圆...
    1485-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 2000-2030 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2030 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30 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均值为7.323×109 t,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 0.471×109 t,空间上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东部楚雄北部小区;碳储量贡献率最高的地类是林地(>60%),其次是耕地(>28%);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的因子是高程,交互作用最强的因子是土地利用和坡向.2000-2030 年云贵高原生境质量均值为 0.755,多年呈下降趋势,共减少 0.016,空间上呈现西部高、中部和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南部小区;林地的生境质量最高,指数为 0.83.研究结果揭示了云贵高原碳储量与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及分布格局,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InVEST模型碳储量生境质量PLUS模型地理探测器云贵高原

    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地区拜泉县地表基质特征及其古环境恢复

    邵兴坤侯红星任柄璋时凌峰...
    1498-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基质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全新概念,是支撑孕育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加强地表基质沉积环境分析和古环境恢复对研究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松嫩平原拜泉地区 50m以浅地表基质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剖析,并结合全芯粘土矿物、碳酸盐、磁化率、碳元素数据分析,认为研究区垂向上分布了 16 层土质基质,由深至浅呈现湖相沉积→陆域风成相→草甸相过渡沉积演化特点,深层湖相沉积具有滨湖相沉积、堤岸相沉积、滨湖相多旋回沉积特点;其中深层滨湖相和堤岸相沉积物形成于寒冷极干燥环境,中深层湖相沉积物形成于温暖湿润环境,浅表层草甸相和风成相沉积物形成于较干冷环境.综合前人资料和14C、光释光、ESR测年结果,将研究区沉积演化阶段划分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干冷沉积阶段、中更新世中晚期温暖的湖相沉积阶段、晚更新世—早全新世风成黄土沉积阶段、中晚全新世以来黑土沉积阶段.

    松嫩平原地表基质拜泉地区沉积环境古环境恢复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东北耕地潜在适宜区的变化

    陈武迪刘晓煌李洪宇刘玖芬...
    1515-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研究该区域耕地的未来潜在适宜区,对于提升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 2000-2020 年耕地分布数据与 31 个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多类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和空间统计分析,构建未来近期(2021-2040 年)和未来中期(2041-2060 年)4 种共享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 和SSP585)情景下的耕地预测模型,揭示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耕地潜在适宜区空间分布规律和未来演变趋势.结果显示:①旱地面积为29.21×104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不适生区面积分别为5.39×104 km2、48.71×104 km2、19.82×104 km2 和 30.18×104 km2.高适生面积区占旱地面积的 15.27%,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坡度、最干季度降水量和气温季节变化标准差.旱地最优分布环境条件为:平均温度为 18.58~24.8℃、坡度为-1.25°~8.03°、降水量为 0~16.3 mm、气温季节变化标准差为 930~1400.②水田面积为 6.07×104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不适生区面积分别为 4.06×104 km2、13.67×104 km2、20.22×104 km2 和66.17×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占水田面积的 66.89%,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零散分布于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影响水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年平均气温、坡度和等温性.水田最优分布环境条件为:海拔低于 225.9 m、年平均气温为 1.69~6.03℃、坡度低于 2.28°、等温性低于 25.53.③在未来气候情境下,旱地和水田适宜区分布与历史气候情景相似,但适生区面积有所变化.在未来近期,旱地高适生区面积在SSP245-30 模式下增量最高,为 0.4×104 km2;水田高适生区面积在SSP126-30 模式下面积增量最高,为 0.03×104 km2.在未来中期,旱地和水田高适生区在 4 种模式下均降低,旱地在SSP126-50 模式下降低最多,水田在SSP585-50 模式下降低最多.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土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为耕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耕地MaxEnt模型适宜性评价气候变化东北地区

    《地质通报》第43卷第10期要目预告

    1529页

    基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地表基质模型、分类及调查研究

    裴小龙祝晓松冯欣刘航...
    1530-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自然资源部提出了"地表基质"的概念,并组织开展典型地区地表基质试点调查工作.目前,地表基质三级分类体系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和标准,严重制约着地表基质数据调查、野外填图、成果应用等工作.鉴于此,通过辨析地表基质内涵,明确了地表基质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综合考虑国土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规划的数据利用需求,建立了基于调查-分类-应用的地表基质垂向空间层次模型,可实现与岩石、砾质、土质、泥质 4 类地表基质数据的有机结合,进而提出三级分类体系方案.该方案以《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二级类型为基础,与现有分类体系充分衔接,并以现有的研究基础和现行技术标准为依据,在命名上遵守自然科学术语从先的惯例,通过科学编号,形成具有科学性、统一性、操作性、应用性和规范性的三级体系,具有应用的可行性,可为开展地表基质理论研究和调查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模型国土空间规划地质调查工程

    山丘区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植被生态影响

    祝晓松裴小龙王伟张中跃...
    1544-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受地球关键带空间结构、元素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山丘区地表基质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并显著影响着所属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生态演化.研究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及地表作用规律,支撑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波山丘区地表基质为研究对象,采取剖面研究和样品测试的方法,从地表基质空间结构和元素特征角度,对花岗岩、流纹岩和玄武岩 3 类典型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花岗岩类具有土质粗、透水性强等特点,流纹岩类具有土质较粗、浅表透气好等特点,玄武岩类具有土质细、通气性差等特点.此外,花岗岩类主量和微量元素较缺乏,流纹岩类富含Mo和Zn,玄武岩类富含Fe、Mg、Co、Cu、Zn等元素,且玄武岩CIA值明显高于花岗岩和流纹岩.结果表明,山丘区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基岩的结构和元素组成影响,并对植被生长产生明显的生态效应.地表基质的空间结构主要影响水分的分布与运移,元素特征影响着养分的分布状况,由此引起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差异直接影响着植被生长.

    宁波山丘区地表基质空间异质性空间结构元素分异植被生态

    分布式三维广域电磁法在山东齐河—禹城李屯厚覆盖区富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朱裕振张文艳邵贵航高志军...
    1555-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山东齐河—禹城李屯厚覆盖区富铁矿勘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该区新生界厚度大(900~1100 m)、磁铁矿体埋藏深,矿体引起的地球物理异常弱,找矿难度大.为了揭示李屯富铁矿深部地质构造,开展了分布式三维广域电磁探测,应用高阶 2n序列伪随机信号,一次发射 49 个频率并同时接收,实现分布式滚动测量,获得了地下 2000 m以浅地电特征,并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解释,构建了重点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解释结果与已有的二维地震和钻探信息吻合度较高,为重磁联合反演提供有效的地质结构约束,结合重磁场特征和成矿规律圈定新的找矿靶区.结果表明,分布式三维广域电磁法是获取厚覆盖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的有效探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分布式三维广域电磁法富铁矿厚覆盖区山东

    粤北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区赋矿地层时代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蔺东永王磊王祥东张熊...
    1565-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大型矿床之一,主要由斑岩型-矽卡岩型钼-钨矿和层状—似层状铜-铅-锌多金属矿组成.矿区内层状—似层状多金属矿的成因一直存在古生代喷流沉积成因或属于侏罗纪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之争,关键问题之一是赋矿地层的时代及与层状火山岩的关系未得到很好的约束.通过对赋矿地层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测年和Hf同位素研究表明,2 件样品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 430±8 Ma和 431±4 Ma,2 件层状火山岩底板碎屑岩中最年轻且谐和的锆石年龄分别为 239±3 Ma和 189±3 Ma,将矿区层状—似层状矿体的赋矿地层、层状火山岩底板砂岩的沉积时代分别限定在中泥盆世和早侏罗世.碎屑源区主要为中—新元古代(1200~750 Ma)和早古生代(440~420 Ma)的物质,并有少量古元古代(2500~1600 Ma)甚至泛非期(650~520 Ma)物质来源,后者还有少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340~210 Ma)物质记录,它们是华夏地块早期微陆块聚合演化、扬子和华夏地块拼合及其显生宙演化过程的响应.Hf同位素特征暗示这些物质主要源自再循环的古老地壳物质及元古宙新生地壳.综合分析认为,矿区赋矿的泥盆纪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志留纪层状火山岩之上,后被推覆在侏罗纪碎屑岩之上,层状—似层状矿体先经历了泥盆纪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后受到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赋矿地层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铜多金属矿大宝山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