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对2023年8月8日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34岁,渔民,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月3日捕鱼时腿部擦伤,当天夜里出现发热、双下肢持续性胀痛,左下肢为甚,发病第4天至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采用抗生素治疗,并于8月8日转诊至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时患者血压低,下肢皮温高,末梢血运较差,可见多处结痂,并出现感染性休克征象.入院12h行左小腿脓肿切开引流术+创面负压吸引术并送检左下肢感染组织,病原体培养提示创伤弧菌感染,病理结果提示坏死性筋膜炎,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维持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抗病毒治疗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保肝治疗,根据药敏结果予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抗感染,并依据创面情况行清创治疗.入院后17 d,患者感染基本控制,但肝功能酶仍高于正常水平,创面仍有渗血及渗液,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伤口愈合不佳,于2023年9月11日再次入院,予抗病毒及保肝治疗.第5天分泌物病原体培养结果为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合并斯氏普鲁威登菌(Providencia stuartii)感染,并报告纹带棒状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换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次入院后16 d,患者一般情况可,但肝功能酶指标仍高于正常,予办理出院.患者出院4个月后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自述第2次出院后遵医嘱积极抗病毒治疗及戒酒,创面恢复尚可.该患者有典型暴露史及临床表现,符合创伤弧菌导致的脓毒性休克及坏死性筋膜炎特征,临床中应根据其病理学特点、临床特征对创伤弧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处理,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