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省孟连县2016-2020年鼠疫监测调查及风险分析

    郭牧冯志刚刘正祥王剑...
    1027-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孟连县鼠疫宿主媒介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变化,监测调查鼠疫疫情动态,评估鼠疫流行风险,为云南省边境地区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开展动物鼠疫监测,收集2016-2020年孟连县鼠疫监测资料,并于2020年11月在孟连县2个边境乡镇开展鼠疫调查,采集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样本,采集边境居民和鼠疫指示动物血清,对宿主动物脏器和蚤类样本进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分离培养,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血清样本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 2016-2020年孟连县动物鼠疫监测共捕获宿主动物3目4科7属11种793只,室内和室外分别捕获358只和435,其中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93.58%和83.91%,臭鼩、大足鼠、北树鼩和黑缘齿鼠为常见种,室内和室外平均鼠密度分别为1.33%(358/27 014)和1.65%(435/26 442).2020年孟连县边境地区专项调查捕获宿主动物3目4科9属15种313只,以黄胸鼠、黑缘齿鼠和臭鼩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47.60%、20.13%和10.86%,室内和室外宿主动物捕获率分别为3.25%(39/1 200)和18.81%(274/1 457).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的室内与室外宿主动物捕获率以及室内与室外黄胸鼠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682,1641.931,32.690,320.415,P<0.01).2016-2020年动物鼠疫监测黄胸鼠鼠体印鼠客蚤染蚤率为30.97%,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0.79.2020年孟连县边境地区专项调查检获蚤类4科7属7种99匹,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和偏远古蚤,构成比分别为69.70%和20.20%,染蚤率为9.90%,其中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率为12.08%(18/149),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0.46.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染蚤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3,P<0.01).常规监测和专项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孟连县鼠疫主要宿主和主要媒介优势种突出,室外环境鼠密度相对较高,监测调查未发现近年居民和动物感染情况,鉴于周边地区存在鼠疫局部低度流行,需持续加强基层鼠防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加强边境地区鼠疫等鼠传疾病的监测调查力度,有效提高监测质量和敏感性,适时开展预防性防控措施,有效发现疫情并降低流行风险.

    鼠疫室内室外宿主动物捕获率染蚤率风险分析

    云南省3县(市)鼠类动物携带伯氏疏螺旋体调查

    何萍尹家祥伏蓉陈艳...
    1033-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云南省3县(市)鼠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科学有效防控人类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 2019年7-8月,在云南省弥勒市、芒市和梁河县16个自然村,采用夹夜法捕鼠,收集鼠脾脏组织并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扩增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目的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作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在R软件下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鼠类动物在不同地区、生境、鼠种、鼠类性别、年龄及带蚤情况下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结果 检测491份鼠类脾脏样本,11份扩增出伯氏疏螺旋体目的基因片段,携带率为2.24%,其中芒市1.58%,梁河县3.43%,弥勒市未检出.在3目3科3属4种鼠类动物中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分别是灰麝鼩9.09%(1/11)、黄胸鼠3.27%(8/245)、大足鼠16.67%(1/6)和北树鼩7.69%(1/13).不同生境鼠类动物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来自灌木丛的鼠类动物携带率最高(7.29%),但不同地区、鼠种、鼠类性别、年龄及带蚤情况对鼠类动物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比对分析显示11份阳性样本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部分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进化分析显示与法雷斯疏螺旋体(Borrelia valaisiana)处在同一分支.结论 云南省芒市和梁河县鼠类动物法雷斯疏螺旋体携带率不高,但对人有致病的风险,弥勒市鼠类动物本次未检出伯氏疏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基因型鼠类云南省

    甘肃省2005-2023年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

    张小娟杨国兵冯宇梁虹...
    1039-1041,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棘球蚴病变化趋势,为甘肃省综合防治棘球蚴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23年甘肃省棘球蚴病患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患病情况、三间分布、诊断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23年甘肃省14个市(州)83个县(区)累计报告棘球蚴病6 275例.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11年报告672例达到最高峰(占10.71%),各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394.014,P<0.05).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各月分布不均.12月份报告病例最多,2月份报告病例最少.武威市1 445例、白银市1 150例、庆阳市859例的报告病例数排前三位,男女性别比例为1∶1.19,职业以农民为主,共报告4 693例,其次为牧民,报告723例.病例年龄2~97岁,40~<70岁报告病例数最多(4 016例).发病当年诊断为棘球蚴病占84.10%,≥2年诊断的病例占15.90%.病例报告以临床诊断为主,但报告病例均未进行影像学分型.报告单位以医院为主,其次为疾控中心.结论 甘肃省棘球蚴病网报病例数从2005年开始逐渐增多,至2011年达到高峰,再逐渐下降,可能存在网报病例漏报重报现象,应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加强流行区影像学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扩大重点地区筛查覆盖面以及重视非流行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

    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甘肃省

    海南省2008-2023年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预测

    刘璞瑜贾鹏本陈莉金玉明...
    1042-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海南省2008-2023年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对2024年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为制定海南省恙虫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23年海南省报告的恙虫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南省恙虫病的三间分布,采用简单移动平均、季节性分解和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08-2023年恙虫病的流行规律进行逐步拆解分析并预测其2024年的发病趋势.结果 2008-2023年海南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4 30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5/10万,年度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Z=0.517,P=0.006).人群分布特征以50~<70岁、农林渔牧业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时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4-11月,峰值在10月;地区分布上,累积报告数排在前4位的市县分别是琼海市(826例)、文昌市(558例)、澄迈县(486例)和海口市(452例),占总病例数的54.00%,不同市县累计报告发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 755.55,P<0.01).SARIMA(1,0,2)(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08-2023年海南省恙虫病的发病规律,并预测了2024年发病数为364例,基本与2023年持平.结论 海南省恙虫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50~<70岁、农林渔牧业人群为高危人群,发病高峰时间持续较长,预测2024年发病例数将与2023年持平.发病高峰来临之前对高危人群进行科学干预以提高恙虫病的防控效果.

    恙虫病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河北省2018-2023年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曹玉雯姜霞钱振宇张海霞...
    1047-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河北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防治策略与措施.方法 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河北省报告的布病个案数据,描述总体疫情概况,对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级布病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布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8-2023年河北省共报告布病新发病例21 718例,死亡病例1例(2021年).年发病率为3.91/10万~6.26/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84/10万.布病发病高峰期在4-7月,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81∶1.发病年龄集中在30~<70岁,占总发病数的85.33%.发病人群主要职业为农民,占88.59%.年均发病率前3位的地市是张家口市、承德市和衡水市,共报告7 801例,占全省总发病数的35.9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3年间河北省布病发病均呈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存在热点地区,6年间河北省布病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市(13.651 3/10万)和承德市(13.116 7/10万);"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唐山市、石家庄市和邯郸市;低-高聚集区主要围绕在高-高聚集区周边,位于张家口、承德市部分县(区).结论 河北省人间布鲁菌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建议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加大布鲁菌病监测力度,重点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针对热点地区加大防控力度.

    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空间自相关河北省

    湖北省2021-2023年并殖吸虫病监测结果

    涂珍夏菁孙凌聪张聪...
    1052-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湖北省选取12个县(市、区)作为并殖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主动监测.在每个监测点采集6岁以上常住居民静脉血清样本不少于30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血清中并殖吸虫IgG和IgM抗体进行检测,血清学抗体阳性者收集痰液,浓集后进行病原学检测.在监测点内的小河沟、小山溪中采集溪蟹,捣碎水洗沉淀后在生物解剖镜下检测囊蚴感染情况.对采集血样的所有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和并殖吸虫病感染相关健康行为.结果 2021-2023年在12个并殖吸虫病监测点共采集人群血清样本3 670份,检出血清学抗体阳性者135例,血清学抗体总阳性率为3.68%,采用痰检法未检出并殖吸虫虫卵.12个监测点间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73,P<0.01).共调查溪蟹488只,囊蚴感染率为10.25%(50/488),平均感染度为4.74个/只,蟹组织携带囊蚴数为0.25个/g.其中,五峰县溪蟹感染率最高,为84.38%(27/32).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22%(60/1 864)和4.15%(75/1 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8,P>0.05).汉族人群,年龄段为6~<10岁的青少年及餐饮食品从业者血检阳性率较高,不同民族、年龄段和职业的调查对象间,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081、25.761、210.535,P<0.01).本次调查中不同教育程度人群间的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154,P>0.05).饮用不同水源的人群中,饮用溪水者血检阳性率最高,为10.00%(15/150),不同饮用水类型的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78,P<0.01).是否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是否喝生水的人群间,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9、11.891,P<0.01).结论 湖北省部分地区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囊蚴感染率较高,并殖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应持续开展监测防控工作,并在流行区内加强并殖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宣传.

    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性溪蟹血清学检测湖北省

    上海市黄浦区公园蜱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素相关性

    温和毅金姝青樊坚曹晖...
    1059-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黄浦区蜱类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明晰上海市黄浦区蜱虫的流行种类、优势种,为蜱及蜱传病的综合监测、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23年1-12月,在黄浦区人民公园采用布旗法2次/月开展游离蜱季节消长调查;2023年5月,在黄浦区所有公园绿地各开展1次游离蜱横断面调查,同时做好现场环境气象因素的记录.结果 2023年共进行25次蜱调查,总拖行6 810 m,共捕获蜱1 019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季节消长分析发现蜱总密度呈双峰分布,分别在2023年6月26日及2023年9月21日,蜱密度分别为216.00、67.33只/(布旗·100 m).草地处监测点蜱总密度较枯叶处监测点低,蜱密度分别为3.11、23.22只/(布旗·100 m).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蜱总密度与地表测量温度(rs=0.88)、当日低温(rs=0.80)、月均低温(rs=0.79)、当日高温(rs=0.77)、月均高温(rs=0.81)、地表测量相对湿度(rs=0.86)、月降雨日(rs=0.43)、月均日照时间(rs=0.58)、月均风速(rs=0.53)呈正相关;蜱总密度与当日气压呈负相关(rs=-0.65,P<0.05).黄浦区横断面调查仅在南京东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发现了蜱活动,密度分别为0.05、0.14只/(布旗·100 m).结论 上海市黄浦区城市公园的优势蜱种为褐黄血蜱,蜱密度在6月份最高,枯叶处蜱密度比草地处高,在蜱活跃高峰时期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灭蜱措施.

    中心城区城市公园季节消长影响因素

    基于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构建恙虫病合并脓毒症的预测模型

    刘幸李畏娴张乐何花...
    1066-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决策树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恙虫病合并脓毒症的最佳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23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恙虫病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8例恙虫病合并脓毒症患者作为实验组,97例未合并脓毒症的恙虫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建立决策树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2种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比较,判断其预测能力.结果 235例患者中,汉族占比91.1%,农民占比66.8%,居住地在郊县的占比57.4%,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畏寒为主,焦痂发生率为100.0%,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包括年龄、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β)、IL-2、IL-17、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TNF-α).将以上因素分别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95%CI:1.017~1.061)和IFN-γ(OR=1.009,95%CI:0.999~1.018)是恙虫病合并脓毒症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69(95%CI:0.599~0.738,P<0.001),模型的准确度为63.8%,灵敏度为71.1%,特异度为57.2%.决策树模型结果显示,根节点为IL-1β,子节点为年龄和IL-2,AUC为0.714(95%CI:0.646~0.782,P<0.001),模型的准确度为68.9%,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76.1%.2种模型之间比较,AUC差值为0.045,标准误为0.042,Z=1.074,P=0.283,95%CI:-0.037~0.128.在治疗和预后中,使用多西环素的治疗频率最高(78.3%),联合用药中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的频率最高(87.7%),联合用药与用药时间呈强正相关(τ=0.119,P=0.021),住院时间与用药时间呈强正相关(τ=0.725,P<0.001),临床诊断率为94.5%,死亡率为1.7%.结论 2种模型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决策树模型预测能力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恙虫病脓毒症列线图决策树预测模型

    四川省绵阳市3例重症恙虫病患者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特征

    何松余程森中朱文鸵李嘉晋...
    1074-1079,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四川省绵阳市3例重症恙虫病(scrub typhus)患者的致病原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为该地区恙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集四川省绵阳市3例重症恙虫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和临床数据.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的调查,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集患者入院时的急性期全血、血清和2周后的恢复期血清样本,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提取全血样本的总DNA,使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立克次氏体目病原菌的标志性基因,运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基因型.结果 此3例患者一般的症状与其他感染性发热疾病极其相似,其中2例查体可见明显焦痂,3例均引起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均有野生动物接触史或野外劳作史;恙虫病东方体IgG抗体实验显示患者恢复期血清相较于急性期血清抗体均有4倍及以上升高;PCR扩增获得了TSA56基因序列片段,使用BLASTN在NCBI网站上比对结果显示,这些序列与恙虫病东方体TA763基因型和Karp基因型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结果 表明此3例重症患者确为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结论 对3例临床诊断的重症恙虫病患者进行了实验室确诊,提供了确切的病原学依据,为绵阳市首次报道病原学确诊的恙虫病病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基因型,对该地区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恙虫病东方体焦痂肺炎病原学诊断重症恙虫病绵阳市

    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策略

    周辉芳谢英孙殿兴
    1080-108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对西藏自治区包括包虫病、鼠疫、贾第虫病和布鲁菌病等主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分布、主要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文献展现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样化且流行情况复杂,人畜共患病在农牧区广泛流行.因此,针对西藏自治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策略,应加强病原体的监测与控制,改善环境与个人卫生,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及预防知识.同时,需健全预警机制并建立早期预防控制策略.有效的综合措施将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病率,保障当地人民的健康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疫源性疾病西藏自治区流行状况病原体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