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肝棘球蚴病合并胆道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黎燕梁建次旦央宗益西旺扎...
    1084-1088,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西藏拉萨地区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肝棘球蚴病患者,探讨ERCP在该地区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2019年6月—2023年8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ERCP操作的肝棘球蚴病患者,依据行肝棘球蚴手术与否及时间分为术前ERCP组(2例)、术后ERCP组(3例)和非手术组(11例,12次),评估ERCP在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行ERCP操作的肝棘球蚴病患者16例(17次),囊型∶泡型=12∶4,年龄(54.38±21.93)岁,男女比例为1∶1.67,合并胆总管结石9例(56.25%),合并胆管狭窄5例(31.25%).术前ERCP组均因急性胆管炎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术后ERCP组1例因肝棘球蚴术后胆漏行ENBD,2例因肝棘球蚴术后复发伴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非手术组6例(7次)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3例因胆管狭窄行胆管引流,1例因肝棘球蚴囊腔破入胆道伴胆总管结石行ERCP清理胆道,1例因急性胆管炎行ERCP于胆道内取出乳白色扁平膜样物.ERCP相关并发症1例(5.88%),为胆道出血,保守治疗缓解.经手术及ERCP治疗,治愈8例(50.00%),显效5例(31.25%),有效3例(18.75%).随访(28.56±17.11)个月,13例转归良好,3例分别于术后29、31及44个月死亡.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疗效优于泡型棘球蚴病患者(P<0.05).结论 ERCP可用于肝棘球蚴病患者合并急性胆管炎、胆漏、胆管狭窄、胆总管结石及肝棘球蚴囊腔破入胆道的处置,安全且有效.

    肝棘球蚴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急性胆管炎胆漏胆管狭窄

    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的特殊影像学表现1例并文献复习

    牛莉娅李越辉耿瑞慧吴怀玉...
    1089-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少见临床病例的分析及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特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本文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核酸弱阳性的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病例,其肺部CT表现为罕见的类似肺间质改变的特点,通过查阅文献对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转归进行探讨复习.该患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尽快手术治疗,继发肺部感染,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初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及时完善检查明确病原体主要为新型隐球菌,给予抗真菌治疗,为手术争取了机会,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查阅文献,罕见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肺部CT表现为类似肺间质改变的特点.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易混合感染,需引起高度重视;本例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肺部CT却表现为类似免疫缺陷患者肺隐球菌病影像改变的特点,其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肺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免疫功能正常肺动脉高压肺间质改变

    糖尿病对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耐药位点突变影响的相关性

    吴海丰刘瑞王洁莹李小丽...
    1094-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耐药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利福平rpoB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子特征,探讨合并糖尿病是否影响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共病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22-2023年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痰液或肺泡灌洗液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诊为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17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耐利福平肺结核组(RR-TB)102例和耐利福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RR-TB+DM)68例.采用微阵列芯片法对所有患者的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利福平rpoB基因位点检测,分析两组患者的利福平耐药基因位点突变特征和差异.结果 男性、复治、涂阳、40~<60岁年龄段人群发生利福平耐药比例较高,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年龄段患者在RR-TB+DM组的比例(11.8%,8/68)显著低于RR-TB组(24.5%,25/102)(χ2=4.237,P<0.05);两组患者rpoB基因突变位点均以531、526和511位点为主,但位点突变频率的排序略有不同.RR-TB+DM组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依次为531(57.4%,39/68)、526(19.1%,13/68)和511(8.9%,6/68),而RR-TB组则为 531(51.9%,53/102)、526(18.6%,19/102)和511(14.8%,15/10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1突变主要以TCG→TTG为主,526主要有4种突变类型,其中CAC→TAC为主要突变类型,RR-TB组526主要突变型为CAC→GAC,而在RR-TB+DM组中526位点无CAC→GAC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1主要以CTG→CCG突变为主,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肺结核rpoB526CAC→GAC突变率及20~<40岁利福平耐药占比明显低于单纯肺结核,提示糖尿病可能影响该位点的基因突变.

    耐药肺结核糖尿病利福平rpoB基因突变位点

    高糖高脂及肝素结合蛋白对HK-2/中性粒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炎症作用

    吴红王凝瑞邹海虹熊妍...
    110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human kidney-2 cells,HK-2)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糖高脂及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处理对共培养体系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中性粒细胞,HK-2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悬液均以1×105/mL的浓度混匀建立共培养细胞体系.通过CCK-8试验确定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和肝素钠(heparin sodium,Hep)的处理浓度,分别通过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基于细胞测量珠阵列技术及检测表达Annexin V-FITC荧光的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BP浓度、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IL-8]浓度及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CCK-8试验确定LPS和Hep的处理浓度分别为10 μg/mL和50 μmol/L;高糖高脂处理的HBP(4.11±0.07)、SOD(2.67±0.06)、IL-1β(11.28±0.35)、IL-6(2.57±0.10)、IL-8(1.32±0.05)及细胞凋亡发生率(1.08±0.04)相对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LPS处理(刺激HBP的产生)可使HBP(7.09±0.08)、SOD(3.07±0.14)、IL-1β(22.96±0.49)、IL-6(2.79±0.11)、IL-8(1.55±0.07)及细胞凋亡发生率(1.17±0.05)相对值升高;通过Hep处理(降低HBP的产生)可使由LPS引起的HBP(5.43±0.09)、SOD(2.76±0.07)、IL-1β(16.51±0.56)、IL-6(2.64±0.16)、IL-8(1.47±0.06)及细胞凋亡发生率(1.13±0.05)相对值降低.结论 高糖高脂状态及HBP均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高糖高脂肝素结合蛋白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炎症作用

    林氏扇头蜱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Boophilin-H2原核表达及抗凝活性

    赵培真李尧余玲玲谢子芳...
    1106-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克隆林氏扇头蜱Boophilin-H2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Boophilin-H2重组蛋白,并检测其抗凝活性.方法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林氏扇头蜱饱血成蜱RNA反转为cDNA为模板,PCR扩增Bo-ophilin-H2基因片段,克隆、连接到质粒pSmart-I,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Smart-I/Boophilin-H2,Bam HⅠ和XhoⅠ双酶切验证重组表达载体,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低温诱导表达,Ni-NTA Resin纯化重组蛋白,12.5%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情况,使用3.8%枸橼酸钠采血管收集新西兰大白兔股静脉血,离心分离吸取上层血浆,利用体外凝血四项检测盘检测重组蛋白抗凝活性.结果 扩增并克隆出林氏扇头蜱Boophilin-H2基因片段387 bp,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pSmart-I/Boophilin-H2,双酶切验证载体构建成功,转入大肠埃希菌中经0.8 mmol/L IPTG诱导表达16 h,SDS-PAGE检测表明重组蛋白表达在上清液中,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编码的Boophilin-H2重组蛋白大小在35 000左右,纯化Boophilin-H2重组蛋白进行抗凝活性检测表明,重组蛋白能显著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并具有浓度依赖性,重组蛋白对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长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构建Boophilin-H2表达载体,其表达产物具有很强的APTT抗凝活性,揭示了重组蛋白发挥作用在内源凝血途径,可能作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Ⅺ、Ⅻ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为进一步蜱类防控疫苗和抗凝血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林氏扇头蜱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原核表达抗凝活性

    窄谱中波紫外线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0表达的影响

    郑小乐王萍阳知丽吴妙婷...
    1112-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银屑病治疗方法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band ultraviolet B,NB-UVB)照射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 cells)中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常规培养后的HaCaT细胞分为2组,第一组HaCaT细胞采用不同剂量的NB-UVB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100、200、400 mJ/cm2,并分别培养3、12、24 h后进行处理;第二组HaCaT细胞分别经1.0、12.5、25.0 μmol/L浓度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预处理后,采用400 mJ/cm2 NB-UVB进行照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细胞培养裂解液中CCL20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aCaT细胞中的CCL20,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和磷酸化NF-κB p65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HaCa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CL20蛋白表达.结果 NB-UVB照射后,HaCaT细胞中CCL20 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CL20蛋白表达水平随着NB-UVB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照射后,HaCaT细胞中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与单纯NB-UVB处理组相比,PDTC预处理的HaCaT细胞中,CCL2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且均呈现剂量依赖性,随着PDTC剂量增加,降低程度更为明显.结论 NB-UVB能够通过活化NF-κB信号通路调节HaCaT细胞趋化因子CCL20的表达和分泌.

    银屑病窄谱中波紫外线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0核因子κB

    海南省2012-2021年农村饮用水硝酸盐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封丹曾月李永忠杨夕...
    1116-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农村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情况,评估人群健康风险,为饮水卫生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2012-2021年14 037份农村饮用水开展硝酸盐监测,采用《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WS/T 777-2021)的环境健康风险模型分析硝酸盐含量和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海南省2012-2021年共开展监测水样14 037份,硝酸盐浓度中位数为0.70 mg/L,达标率为97.08%,年度间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82,P<0.001).枯水期、丰水期达标率分别为97.18%、9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以地表水为水源、以地下水为水源达标率分别为98.95%、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98,P<0.001);出厂水、末梢水达标率分别为96.81%、9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9,P>0.05);各市县达标率范围为90.41%~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779,P<0.001).10年间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非致癌风险均小于1,部分年龄段人群的最大非致癌风险有出现大于1,其中1~<2岁人群的平均非致癌风险和最大非致癌风险分别为0.052和4.022.非致癌风险随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1~<2岁人群达到最高值,后随人群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硝酸盐含量和最大非致癌风险高值主要集中在海口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儋州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下文称陵水县)、定安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下文称昌江县)的局部乡镇,其中昌江县昌化镇、陵水县新村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昌江县海尾镇的最大非致癌风险分别达到4.022、3.656、3.148、2.998,对人体存在长期暴露的非致癌风险.结论 海南省2012-2021年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对人体产生的非致癌风险整体较低,但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地区应在管网规模化建设、水处理工艺改造、污染源控制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农村饮用水硝酸盐健康风险评估污染特征

    133例儿童社区获得性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谱

    李婉莹贾婉玉付书琴宋春兰...
    1123-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23年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社区获得性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NP)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谱分布,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河南省儿童医院住院N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非NP组患儿进行对比,总结其临床症状、病原学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33例NP患儿,男64例,女69例,中位年龄7岁;61例非NP组患儿,男38例,女23例,中位年龄6岁.NP组患儿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精神反应差、拒食/脱水征、肺外并发症比例均较非NP组升高(P<0.05).NP患儿住院天数18 d,发热持续时间12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1.44×109/L,C反应蛋白 37.44 mg/L,降钙素原 0.207 ng/mL,红细胞沉降率 40 mm/h,D二聚体1.99 μg/mL,乳酸脱氢酶455 U/L,血清铁蛋白233.8 μg/L,以上指标较非NP组均升高(P<0.05).NP组患儿胸部增强CT检查坏死病灶出现在病程第(17.47±6.56)天,部分合并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支气管狭窄或扩张、肺不张、肺栓塞等,伴随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支气管镜下黏膜充血水肿,部分可见黏膜糜烂坏死、痰栓阻塞、米汤样分泌物等改变.NP组患儿129例(97.0%)检出病原体,阳性病原体前5位依次为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腺病毒、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单一病原感染76例(57.1%),混合感染53例(39.8%),混合感染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精神反应差、拒食/脱水征、肺外并发症及应用丙种球蛋白比例高于非混合感染组(P<0.05).经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个别遗留呼吸系统后遗症.结论 NP患儿病程长,感染指标高,易出现肺内外并发症、肺功能损害,胸部增强CT扫描及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及早识别NP.2023年NP感染病原以耐药肺炎支原体为主,部分患儿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坏死性肺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

    海南省2014-2023年农药中毒病例特征分析

    金蕾李宾王川健陈玉珅...
    1129-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4-2023年农药中毒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海南省农药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海南省2014-2023年农药中毒病例资料,对所收集病例资料的时间分布、人口学特征、地区分布、中毒农药种类及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2023年海南省共报告农药中毒1 561例,死亡68例,年均发病率为1.60/10万,总病死率为4.36%.中毒类型以非生产性中毒为主(1 227例,78.60%);中毒高发年份为2019年(210例,13.45%)、2018年(209例,13.39%)和2016年(204例,13.07%);以第三季度居多(440例,28.19%),生产性中毒高发于7-9月,非生产性中毒高发于5月、1月和8月;中毒病例以男性为主(832例,53.30%),男女标化病例比为1.05∶1;年龄为(42.10±19.81)岁,高发年龄段为35~<45岁组(305例,19.54%)、45~<55岁组(293例,18.77%)和 25~<35岁组(285例,18.26%),总病死率以65~<75岁组(6.84%)最高;总发病率居于前3位的地区为临高县(103.68/10万)、五指山市(71.85/10万)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64.88/10万);导致中毒的农药品种主要为除草剂(590例,37.80%)和杀虫剂(582例,37.28%),农药品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023,P<0.05),中毒病死率居于前3位的农药种类分别为百草枯(16.15%)、甲胺磷(14.29%)和敌敌畏(12.50%);农药中毒病例呈现年度分布不均的特征,10年总病例、生产性中毒及非生产性中毒病例随年度均呈线性发展趋势(Z=5.027、4.654、3.241,均为P<0.05).结论 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是海南省现阶段农药中毒防控的重点,建议通过多部门联合采取加强农药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农药使用安全知识的宣传及加强基层精神卫生建设等综合措施预防农药中毒的发生.

    农药中毒分布发展趋势病死率海南省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与白细胞介素-2联合检测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张欣崔晓利武航邬霞...
    1136-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西安市胸科医院2023年6-12月住院患者292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活动性肺结核组160例(男性81例,女性79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组132例(男性72例,女性60例).对所纳入的292例患者进行MTB特异性双因子(IFN-γ、IL-2)检测、分枝杆菌培养(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mediated PCR,qRT-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NA恒温扩增检测(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SAT-TB)和痰涂片检查,评价MTB特异性双因子的诊断效能,并比较双因子血清学方法、细菌学方法(分枝杆菌培养、痰涂片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qRT-PCR、SAT-TB)对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差异.结果 以临床诊断为标准,MTB特异性双因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0.63%、80.30%、83.23%、77.37%和0.61.与qRT-PCR、SAT-RNA、痰涂片检查和分枝杆菌培养相比,双因子检测的灵敏度(χ2=66.117、96.008、103.789、76.650,均P<0.001)、约登指数和Kappa值均高于其他4种检测方法,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8、1.865、0.000、0.139,均P>0.05).方法学比较中,血清学组的阳性率为80.63%,高于细菌学组(31.20%)和分子生物学组(38.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101,74.645;均P<0.001).结论 MTB特异性双因子检测方法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作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免疫学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活动性肺结核诊断效能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