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刘燕华

月刊

1002-2104

cpre@sdnu.edu.cn

0531-86182969;86182968

250014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社会现实,形成了“首发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双重效应——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

    刘春艳徐俊赵军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绿色转型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工业强国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识别工业绿色转型的新动力,厘清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与跃迁趋势,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该研究构建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的溢出效应、挤出效应以及净效应,并结合Markov链方法预测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净效应影响的跃迁趋势.结果表明:①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具有溢出和挤出双重效应,溢出效应使工业绿色转型提高了31.472%,挤出效应使工业绿色转型降低了11.739%,二者的净效应使工业绿色转型实际提高了19.733%.②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的溢出效应占主导地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异质性,剔除挤出效应的影响,净效应在2004-2020年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并在中部最大、东部最小.③生产要素由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的优化调整能够与对外直接投资形成协作适配,促进工业绿色转型.④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净效应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拥有长期增长趋势,但也有跌落的风险.因此,未来应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强化对外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和削弱其挤出效应助力工业绿色转型.

    对外直接投资工业绿色转型生产要素依赖双重效应跃迁趋势

    雾霾治理、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劳动生产率

    邓慧慧支晨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以及户籍制度的稳步放开,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正取代城乡流动成为人口迁移的主流,而环境在人口的跨城迁移决策中扮演着益发重要的角色.理解环境治理、人口流动和更深远的经济影响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对于坚定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信心,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包含劳动力迁移的量化空间模型(QSM)对2008-2020年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结构估计,并结合285个地市的现实数据基于校准后的量化模型对雾霾治理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发现:①雾霾治理能够同时改善城市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福利,且户籍改革的政策叠加效应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正向效果,在劳动力充分流动情形下,雾霾治理将推动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7.75%.②雾霾治理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存在多重异质性,超大特大城市、雾霾污染严重的城市治理雾霾带来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更大.③结合"双碳"目标下的一系列行动展开反事实模拟发现,政府强制性环保目标在督促城市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劳动生产率,且"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治理比重点地区"加码"政策更为有效.因此未来需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改革与环境治理的共同发力协同推进,进一步"松绑"人口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有效释放劳动力跨区流动的结构红利;树立共同治理目标落实多元协同治霾,依托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激活劳动力和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雾霾治理劳动生产率量化空间模型结构估计

    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中央-地方分配机制的规范建构

    郑泽宇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中央-地方(以下简称央地)分配机制的合理建构对于理顺央地自然资源收益主体关系、落实自然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生态补偿能力、促成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在央地两级层面的规模增长和科学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在现行制度表征上,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央地分配机制的实施依托于央地分权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框架,并呈现出地方收益为主的规制结构.在这一规制结构下,一方面,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事权、自然资源资产管护职责无法与收益分配结果相衔接,造成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责利的失衡;另一方面,制约了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导致国家所有权收益缺失,增加了地方"资源诅咒"经济增长和资源收益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的风险.收益央地分配机制需要规范建构,旨在通过收益分配实现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权责对等和利益均衡.在路径上,以优化调整央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事权关系为起手,以确立中央主导支配的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机制为过程,以建立基于事权划分的央地收益弹性管理机制为结果,通过央地权责一体连结机制、权责弹性划分机制、收益地方弹性留存机制、收益央地横纵向流动机制和地方留存收益科学管理机制的实施,确保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在央地分配层面的秩序和效益.

    自然资源资产收益中央-地方分配中央-地方关系规范建构

    立法"四性"视域下中国海洋牧场法制之检视

    胡德胜孙睿恒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修复海域生态环境重要举措的海洋牧场,事关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关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特色,需要与国际法兼容和协调的法治保障.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对中国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立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①就立法结构或模式而言,在中央层面,形成了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为基础,以其他涉海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分散性立法结构;在地方层面,多数沿海省级和设区市级行政区遵循中央分散性立法模式,少数采取省级分散性立法与设区市级综合性立法相结合的模式.②就管理体制来看,海洋牧场采取以地方管理为主、央地共管为辅,综合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基于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时效性(立法"四性")视域,运用逻辑和规范分析方法,剖析中国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海洋牧场因不同部门所规定多种类海域的外部界线标准不同且混乱而导致诸多问题,规制海域内水和领海内海洋牧场的法律文件及其规定在外在形式和内在体系上存在缺陷,规范专属经济区内和大陆架上海洋牧场的国内法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提出建构符合立法"四性"的、具有良性品质的海洋牧场法制的路径:一是制定行政法规"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并以之统筹海洋牧场法律体系的宏观性建构;二是科学地统筹确定不同种类海域的外部界线标准;三是建立科学完备的海洋牧场管理体制机制;四是就专属经济区内和大陆架上的海洋牧场事项作出规定.

    海洋牧场法律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国家管辖海域立法"四性"

    自然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影响及机制

    郝枫张圆陆洲
    17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支撑,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该研究将多类经济增长理论的代理变量共同纳入扩展的MRW模型,利用BMA方法解决模型不确定性难题,明确区分可再生自然资本与不可再生自然资本,兼顾依赖度与丰裕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自然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与深层影响,并借助CART算法开展多重机制分析.研究发现:①兼顾表层理论与深层理论构建模型,自然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深层影响,且影响方向因代理指标而异,其依赖度"诅咒"效应明显但丰裕度"祝福"效应突出,该全景视角可以调和已有文献对"资源诅咒"存在性的严重分歧.②两类自然资本的增长效应迥然不同,可再生自然资本的影响符合"资源中性"假说,不可再生自然资本依赖度的"诅咒"效应和丰裕度的"祝福"效应都很强烈,其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效应取决于资源利用模式.③高物质资本积累机制下,自然资本依赖度对经济增长的"诅咒"效应消失,而其丰裕度对经济增长的"祝福"效应显著提升,城市化率和纬度分别从发展阶段和地理区位视角丰富并深化物质资本积累的调节机制.中国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阶段,将自然资源租金用于国民财富再投资和资本组合优化,通过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投资补偿摆脱"资源诅咒",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然资本经济增长深层理论贝叶斯模型平均多重增长机制

    从传统走向生态:生产者产品责任生态化

    黄辉沈长礼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生态化是因应生态社会发展需要和法律生态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在责任理念、责任目的和责任内容上被局限于国家、个体和社会利益保护,既难为预防性和现实性生态责任承担提供依据,又难为生态利益损害救济提供保障,难以适应生态社会发展需要.然而,随着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不仅生态利益保护的现实需要增强,产品责任理念生态化、产品责任目标生态化和产品法律理论生态化也使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生态化之正当性和必要性凸显.与此同时,生态法律责任理论、产品政策生态化和法律生态化也为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生态化提供了可行性保障.有鉴于此,实体法应从产品责任理念、产品责任目的和产品责任内容上促进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生态化,将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责任理念、责任目的和责任内容贯穿生产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化为生产者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和废旧产品回收等环节的行为自觉,构建传统责任与生态责任互补、协同和沟通的整体责任体系.程序法则应沿用公私二元分离的救济模式,既可发挥现有制度之功能与效率,又能避免因公私益交织案件对现有司法机关、司法制度和司法人员要求过高而导致的预防失效和救济失灵.当然,为防止生产者产品责任泛化,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生态化并非无限度地生态化,而应是在恪守"必要性"的基础上,既不妨碍传统产品责任功能之实现,又不突破传统生产者产品责任追究在时间、空间与事实等客观条件上的限制和规定.

    生态化法律生态化责任生态化生态法律责任生产者产品责任

    生态补偿何以促进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共同富裕?

    刘格格周玉玺葛颜祥
    19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态保护红线区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高度重合的情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中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也是破解生态保护红线区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需要.该研究基于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的1 762份实地调研数据,从物质-精神-环境的三重视角出发,在综合测度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共同富裕水平基础上,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四段式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生态补偿对当地农户共同富裕实现的促进效应、作用渠道及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生态补偿能够有效促进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共同富裕,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政府执行力指数、数据缩尾处理以重新核算被解释变量后,结果依然稳健.②分维度来看,虽然输血型生态补偿和造血型生态补偿均能够发挥多维富民效应,但无论在物质富裕维度、精神富裕维度还是环境富裕维度,造血型生态补偿的促进效应均优于输血型生态补偿.③作用渠道分析表明,生态补偿主要通过提升农户非农就业率、增强农户内生动力和提高其政府信任度等途径来促进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共同富裕.④异质性检验发现,生态补偿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更为凸显,且主要促进老一代农户群体的共同富裕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提升生态补偿的富民效应,当地政府应致力于实现生态补偿全覆盖,制定差异化补偿标准;拓展生态补偿方式种类,增加造血型补偿供给水平;关注农户和地区异质性特征,适度提高生态补偿瞄准性.

    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区富民效应共同富裕

    农业生产托管如何影响农户绿色技术采纳?

    耿宁潘佳燕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生产行为"绿色化"是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阐释与检验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和促进效果具有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1 268份农户数据,通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从要素配置视角检验农业生产托管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影响关系;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解决样本"自选择"和内生性问题,揭示购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户和未购买农户在绿色技术采纳方面的差异性;最后,根据农户对农业要素的依赖程度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分为劳动节约型服务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并运用分群组回归检验不同类型托管服务对差异性农户的异质性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生产托管不仅显著促进农户绿色技术采纳,且随着农业生产托管参与程度的提高,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效果越显著.②农业生产托管通过地块规模、土地肥力和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促进农户绿色技术采纳.③基于农户分化视角,根据非农收入占比将农户划分为以农业收入为主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农户和以兼业为主追求生活满足感的生活型农户.结果显示,劳动节约型托管服务对生活型农户绿色技术采纳促进效果显著,技术密集型托管服务对生产型农户促进效果更强.由此,该研究提出,应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或补贴等方式激励托管组织为农户提供多元服务;有效识别农户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托管组织的服务能力,提供精准化托管服务.

    农业生产托管绿色技术调节效应农户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