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呼吸道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对温度的敏感性

    冯茜莉高明阳吴玉湖杨宣叶...
    564-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呼吸系统结构特殊,导致呼吸道病毒在进入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温度。呼吸道病毒对不同温度环境中的呼吸道组织细胞的感染和复制动力学会产生改变。具有不同温度嗜性的呼吸道病毒有其独特的遗传进化特点。此外,某些呼吸道病毒温度敏感的特性会降低其在呼吸系统中的大规模扩散。然而,不同温度环境中的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给病毒利用"低温"组织细胞作为其藏匿处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将系统介绍温度对呼吸道病毒复制动力学、子代病毒稳定性、感染性和机体固有免疫等的影响,为深入探究病毒利用温敏这一生理学特点如何促进自身更好地适应宿主机体提供参考信息。

    呼吸道病毒温度敏感感染病毒复制固有免疫

    河弧菌Ⅵ型分泌系统组成、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

    韩雨冀赛森程倩黄元铭...
    57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细菌中新发现的一种以直接接触方式释放毒性效应蛋白杀死真核"捕食者"或原核"竞争对手"的蛋白分泌装置,被喻为细菌的"分子武器",在细菌环境适应性、致病性和基因的水平转移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约25%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基因组中存在T6SS编码基因簇,存在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T6SS是细菌间生态位竞争的关键因素。T6SS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效应蛋白具有高度多样性,并不具有保守的特征序列,涉及的调控机制复杂,因此是T6SS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河弧菌(V。fluvialis)作为一种新发的食源性病原菌,T6SS的数量、组成和生理功能具有独特性,与其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及致病性有关。本文综述了河弧菌T6SS的组成结构、功能活性及调控机制等。

    Ⅵ型分泌系统河弧菌效应蛋白弧菌属

    抗拉沙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刘贞麟李志豪刘奇王聪...
    578-582,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沙病毒(LASV)属于沙粒病毒科,哺乳动物病毒属。拉沙病毒可引起严重的急性出血热疾病,即拉沙热。拉沙热总病死率为1%,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15%。拉沙热主要在西非流行。目前,尚无FDA批准的针对LASV的特异性药物及疫苗,治疗策略仅限于在疾病早期给予利巴韦林,近年来报道的一些新型抗拉沙病毒药物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道,LASV被认为是A类病原体,它的高死亡率和治疗的局限性,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拉沙热确定为研究和开发特效疫苗和药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拉沙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拉沙病毒抑制剂包膜糖蛋白复合物病毒靶标

    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余树坤张首楠张力王雨欣...
    583-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武汉市自2013年以来已经消除了本地疟疾,但输入性疟疾作为本地疟疾传播的传染源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了解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在已被消除本地疟疾的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武汉诊断为输入性疟疾的患者信息,并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描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重症疟疾患者的特征;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来识别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武汉市2012-2019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29例。221例为男性(96。5%),男女性别比为28:1,病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50岁(89。1%)。82。1%的患者是境外务工人员,212例(92。6%)自非洲国家输入,主要来源国为尼日利亚36例(15。7%)、安哥拉27例(11。8%)、刚果金17例(7。4%)。病例以恶性疟为主(185例,80。8%),其次为间日疟24例(10。5%)和卵形疟16例(7。0%)。重症病例53例,重症率为23。1%。首次患疟疾(P=0。008)、感染恶性疟原虫(P=0。009),以及在最初诊断时被误诊(P<0。001)的患者发展为重症的比例要更高(均P<0。05)。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6 d,病例类型(恶性疟)、抗疟药物(采用氯喹伯氨喹)、退热时间(超过3 d)和血涂片镜检转阴时间(超过3d)都与较长的住院时间有关(均P<0。05)。结论 本地疟疾已被消除多年,但输入性病例仍构成威胁。应加强对出境人员特别是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的务工人员进行疟疾知识宣教。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遵循规范化的治疗过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疟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输入性疟疾恶性疟重症疟疾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境外务工人员

    福建省3例输入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李曲文梁雪晨高亚东翁顺太...
    590-594,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 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棒状杆菌(Diphtheria toxin repressor,dtxR)、(Toxin A,toxA)、(Toxin B,toxB)等毒力相关基因,进行MLST序列分型。结果 3例病例有典型的皮肤白喉临床表现,皮肤破损部位均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2例病例分离到的2株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均为ST-703;1例病例分离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为ST-248。结论 福建省存在白喉输入性风险,非毒原菌亦可引起皮肤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皮肤白喉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4团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现场调查与处置

    赵永年王玥刘维段丽丽...
    595-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原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今后炭疽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起人间皮肤炭疽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传染源管理追踪、病例搜索及密切接触者管理、采样与检测、现场消杀、培训与宣传,提出炭疽疫情防控措施。结果 本次疫情为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散发疫情,传染源为病死牛。病例于7月20日在自己家中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宰杀病死牛,且在3 d前右手中指第二关节处被刺扎伤,炭疽杆菌经过伤口感染发病。暴露后当天出现发热症状,第4 d(7月24日)伤口处可见约3 cm×3 cm黑痂,无破溃、无流脓,以发热症状先后就诊于164团医院、塔城市人民医院、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塔城市精诚医院,其中24-25日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密切接触者共7人,均未感染,无共同暴露者。27日采集病例黑痂周围涂抹标本PCR检测阳性,血清抗体阳性,粪便标本阴性;5份环境标本PCR检测阴性,病死牛骨头表面标本分离培养阳性。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散发疫情,因宰杀感染炭疽杆菌的病死牛而感染,应加强培训与宣传人兽共患病防治知识,建立兵地融合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置疫情。

    皮肤炭疽散发流行病学调查

    云南省首例女性感染猴痘病例的发现与调查处置

    周洋起德丽陈政吉毛志鹏...
    599-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云南省昆明市1例女性感染猴痘病例进行调查处置,为全国预防控制猴痘疫情,特别是女性感染猴痘疫情的早期发现和调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猴痘诊疗指南(2022版)》对病例进行诊断,依据《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处置,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 经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发病前与新婚丈夫发生过1次性行为,其丈夫向其隐瞒男男同性恋史及男男性行为史;该女子及其丈夫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该女子及其丈夫均出现典型出疹等临床症状。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既往云南省猴痘疫情材料,确认该女子为云南省首例女性感染猴痘病例,可疑暴露为早于其发病的男性配偶。

    猴痘首例女性感染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4年第4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张圣昀王金章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