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转食配合饲料是大口黑鲈(Micropteris salmoides)幼鱼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找到大口黑鲈幼鱼适宜转食的规格以及转食对幼鱼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摄食丰年虫(Artemia salina)幼鱼转食饲料后,其存活率、组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实验选取了平均体长分别为(1.06±0.02)cm、(2.04±0.03)cm、(3.02±0.04)cm、(4.05±0.04)cm、(5.01±0.04)cm 共 5 种规格幼鱼,设为体长 1 cm、2 cm、3 cm、4 cm、5 cm 组进行转食实验,统计了幼鱼自然死亡率、存活率和残食率.通过酶活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肝脏与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组织的消化酶活性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1)体长1 cm幼鱼转食死亡率、残食率最高,存活率最低,分别为60.31%、30.85%和8.84%;体长4 cm、5 cm幼鱼死亡率和残食率为0,存活率为100%,表明规格越大死亡率和残食率越低,存活率越高.(2)转食后肝脏与肌肉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升高了 86.97%和16.62%(P<0.05),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 58.60%(P<0.05).(3)转食对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影响最为显著,转食后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11%、40.71%和42.79%(P<0.05);胃中胰蛋白酶活性下降了18.33%(P<0.05),幽门盲囊中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4)转食后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显著下降(40.91%vs 13.33%),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上升(14.03%vs 64.60%);属水平上转食前优势菌为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24.73%)、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0.25%)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10.05%),转食后优势菌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14.96%)、支原体属(Mycoplasma,13.55%)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9.32%);转食前后共有不同水平的51个细菌类群发生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幼鱼最佳转食规格为体长3~4 cm,转食产生的应激反应引起了组织氧化损伤,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显著的转变.本研究可为提高大口黑鲈幼鱼转食存活率及添加外源辅助消化物质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