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水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学会

刘晴

双月刊

1005-8737

jfishok@publica.bj.cninfo.net; zgsckx@cafs.ac.cn

010-68673921

100141

北京市永定路南青塔村150号

中国水产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学术性、综合性、全国性的《中国水产科学》,目前已成为我国水产界的重要学术期刊。在促进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展示我院直属科研所、高校及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刊1998年获得全国优秀水产报刊评比一等奖,1999年被4家权威机构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定为二级数据库来源期刊,一级全文收录期刊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于2004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国外方面,被美国《海洋文摘》、《化学文摘》和《动物学记录》、英国《生物文摘》以及俄罗斯《科学文摘》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速对卵形鲳鲹游泳行为及运动生理的影响

    张静胡长圣刘前戴佳玥...
    38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发展深远海养殖的重要可选品种之一.为了初步了解其游泳能力及其应对流速改变的生理生化调节机制,在(26.99±0.70)℃的条件下,采用泳道呼吸仪,选取了小[体长(4.06±0.43)cm,体重(2.61±0.79)g]、大[体长(11.06±0.70)cm,体重(56.09±9.99)g]两种规格的卵形鲳鲹进行游泳能力测试实验,分别测定了其游泳行为、呼吸代谢、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实验测得小、大规格卵形鲳鲹的感应流速分别为(3.90±0.64)和(0.96±0.13)BL/s;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91.83±10.97)和(99.78±12.66)cm/s,暴发游泳速度分别为112.20 cm/s和114.25 cm/s,两种规格卵形鲳鲹的暴发能力相当.两种规格卵形鲳鲹的摆尾频率与流速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静止耗氧率分别为(899±111)mg/(kg·h)和(525±95)mg/(kg·h),均高于20%、40%和60%Ucrit流速组的运动耗氧率;最小COT均出现在60%Ucrit流速组;肌肉、肝脏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最低值也出现在60%Ucrit流速组.推荐卵形鲳鲹鱼苗深水网箱养殖的适应流速控制在1.0BL/s以内;养殖流速不宜超过100 cm/s;最佳流速在54~60 cm/s.

    卵形鲳鲹游泳行为流速耗氧率运动生理

    鲢♀×鳙♂杂交鱼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

    刘凯张之怡侯鑫王军...
    391-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是我国特有鱼类,已被引入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并产生了自然杂交种,而在我国鲜有自然杂交的报道.为了解鲢鳙杂交鱼的形态差异和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对鲢、鳙及其杂交鱼(鲢♀×鳙♂)的外部形态特征、体表色泽、色素细胞、部分器官和骨骼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在18个可数性状中,6个性状与鲢、鳙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平均杂种指数为72.2,略偏向父本鳙;而在39个可量性状和框架性状中,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均显示杂交鱼与双亲具有明显的形态区分,但杂交鱼的形态更接近母本鲢,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和背鳍前的躯干特征性状.杂交鱼的体表和腹膜色泽介于鲢、鳙之间,但与鲢更为接近,而鳞片的黑色素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鲢(P<0.05).此外,杂交鱼的鳃耙形态与鳙相近,而与鲢有较大区别;杂交鱼的后鳔呈独特的三角形,其形状和大小与鲢、鳙具有明显差异;杂交鱼的大多数骨骼形态与鲢相似,而骨骼大小表现为亲本的中间型.本研究可为鲢鳙杂交子代的生物学特征、在移居地的生态适应性和我国鲢鳙的种质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远缘杂交形态特征体色器官结构

    转食饲料对大口黑鲈幼鱼的存活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马兴宇唐忠林陈树桥周国勤...
    403-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食配合饲料是大口黑鲈(Micropteris salmoides)幼鱼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找到大口黑鲈幼鱼适宜转食的规格以及转食对幼鱼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摄食丰年虫(Artemia salina)幼鱼转食饲料后,其存活率、组织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变化.实验选取了平均体长分别为(1.06±0.02)cm、(2.04±0.03)cm、(3.02±0.04)cm、(4.05±0.04)cm、(5.01±0.04)cm 共 5 种规格幼鱼,设为体长 1 cm、2 cm、3 cm、4 cm、5 cm 组进行转食实验,统计了幼鱼自然死亡率、存活率和残食率.通过酶活测定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肝脏与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组织的消化酶活性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了转食前后幼鱼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1)体长1 cm幼鱼转食死亡率、残食率最高,存活率最低,分别为60.31%、30.85%和8.84%;体长4 cm、5 cm幼鱼死亡率和残食率为0,存活率为100%,表明规格越大死亡率和残食率越低,存活率越高.(2)转食后肝脏与肌肉的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升高了 86.97%和16.62%(P<0.05),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了 58.60%(P<0.05).(3)转食对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影响最为显著,转食后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分别为50.11%、40.71%和42.79%(P<0.05);胃中胰蛋白酶活性下降了18.33%(P<0.05),幽门盲囊中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4)转食后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显著下降(40.91%vs 13.33%),厚壁菌门(Firmicutes)显著上升(14.03%vs 64.60%);属水平上转食前优势菌为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24.73%)、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0.25%)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10.05%),转食后优势菌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14.96%)、支原体属(Mycoplasma,13.55%)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9.32%);转食前后共有不同水平的51个细菌类群发生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幼鱼最佳转食规格为体长3~4 cm,转食产生的应激反应引起了组织氧化损伤,降低了消化酶的活性,肠道优势菌群发生显著的转变.本研究可为提高大口黑鲈幼鱼转食存活率及添加外源辅助消化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大口黑鲈幼鱼转食存活率抗氧化酶消化酶肠道菌群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组成研究

    胡凯李敏张帅蒋佩文...
    416-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2022年4月在大亚湾的14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线粒体DNA的CO I(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36种,隶属于7目 16科26属,其中31种鉴定到种,有3种鉴定到属,2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12 ind/m3,密度最大的站点(37.3 ind/m3)为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 nuchalis)、十棘银鲈(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叶鲱(Escualosa 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 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DNA条形码鱼卵种类组成大亚湾

    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

    史雨楠严利平李建生
    429-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东海海域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依据2016-2023年1-4月在东海中南部采集的227尾澳洲鲐样本,分析了澳洲鲐繁殖群体的叉长、体重、摄食等级、肥满度、性腺指数、性比及肌肉含量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澳洲鲐繁殖群体性别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个体合并拟合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3×10-6FL3.2558.1月为澳洲鲐的越冬期,2-4月为繁殖期.澳洲鲐的产卵高峰期集中在3月,到4月下旬,已经产卵的澳洲鲐数量比例增大.在性腺发育同等情况下,雌性澳洲鲐在繁殖期间性腺指数始终高于雄性澳洲鲐,而肌肉含量却小于雄性澳洲鲐.摄食强度在越冬期到繁殖期前后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肥满度则是先上升后下降,最后恢复到与繁殖期前相近的水平.2月繁殖初期雄性多于雌性,到3-4月繁殖中后期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这种繁殖期间性比的变化符合最大限度实现世代补充和繁殖收益最大化的繁殖策略.综上,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繁殖高峰期集中在3月,在进入繁殖期后,性腺发育过程中会减少摄食,生长缓慢,机体的部分肌肉组织会转化为性腺以满足生殖所需.

    澳洲鲐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东海

    西北太平洋鲐的资源养护和管理研究

    蔡锴周雨霏麻秋云KINDONG Richard...
    439-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鲐(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该渔业涉及多个国家的多种作业方式,渔业形势较复杂,但目前西北太平洋海域尚无基于资源评估的、完善的鲐养护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传统渔业管理方法(资源预测)和较新颖的方法[数据有限的渔业管理规程评价(management strategy evaluation,MSE)]对鲐的渔业管理进行了研究.在资源预测方法中,通过JABBA和JABBA-Select两个资源评估模型对种群未来的资源动态进行模拟,探讨不同捕捞控制规则(harvest control rules,HCR)下种群的变化.本研究设置了 4个HCR,分别以2020年渔获量的0.8~1.4倍,最大可持续产量MSY、B×FMSY和SB×HMSY(分别用于JABBA和JABBA-Select)、历史最高渔获量为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预测2023-2032年间的鲐种群变化.结果显示基于亲体资源量进行研究的JABBA-Select模型,其预测结果相比于JABBA模型略悲观,但都是基于生物学参考点设定的HCR养护和管理效果最好(TAC分别为50~80万t和50~66万t).MSE则根据设定筛选出12种养护管理效果较好的策略,其中DAAC(消耗率修正后的平均捕获量)与SBT2(基于资源量和渔获量水平的总可捕量递增矫正法)养护管理效果最好.SBT2求得的TAC(520387 t),与近些年产量及上述HCR的结果较为接近.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可捕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渔获量相关的参数(平均渔获量、渔获量、渔获量参考点)对于养护管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需要额外关注两者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现阶段为确保西北太平洋鲐资源的养护和最佳利用,建议根据B×FMSY或SB×HMSY设定年可捕量,同时基于资源量和渔获量水平进行调整,综合制定管理措施.

    渔业管理有限数据方法种群预测总可捕量

    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对鸢乌贼时空分布的影响

    付迎悦武孝慈金鹏超余为...
    45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头足类之一,在西北印度洋海域蕴藏有丰富的资源量,该海域受季风的影响中尺度涡分布广泛,但对栖息于该海域鸢乌贼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基于角动量涡旋检测与追踪算法获得的涡旋追踪数据集匹配渔业数据,统计了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分析了不同类型涡旋和鸢乌贼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关系,并结合广义加性模型解析了中尺度涡基本特征量与鸢乌贼资源分布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发生的高频海域在北部区域,且存在明显的月间和年际变化.振幅、相对涡度大的中尺度涡内更容易聚集高的鸢乌贼资源丰度.气旋涡内部区域和外围区域的鸢乌贼资源丰度均优于反气旋涡,且这种差异于涡旋内部区域更加明显.研究表明,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会影响鸢乌贼的资源分布,需要进一步结合环境因子探究其影响机制.

    中尺度涡鸢乌贼资源丰度和分布西北印度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毛里塔尼亚双拖鲣CPUE的影响

    张鸿霖马有成宋厚成张健...
    465-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渔业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掌握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养护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渔业资源的变化受多个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复杂且相关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因子对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等直接影响,而忽视了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索不同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对毛里塔尼亚双拖鲣种群资源量的影响机制与路径,本研究基于2017-2019年毛里塔尼亚海域双拖渔业鲣(Katsuwonus pelamis)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海面高度异常(SLA)、溶解氧(DO)和叶绿素a浓度(Chl-a)5个环境因子对鲣CPUE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SEM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SST、SSS、SLA、DO和Chl-a对鲣CPUE均有直接影响,其中DO和SLA对CPUE有着显著正相关影响,而SST、SSS和Chl-a对CPUE有显著负相关影响;SST等环境因子还会通过多种路径对鲣CPUE产生间接影响.研究揭示了毛塔海域SST通过直接影响或通过影响其他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鲣种群资源变动的潜在机制.

    拖网CPUE结构方程模型环境因子影响路径

    刺参养殖池塘一种小头虫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宏晶王印庚葛建龙廖梅杰...
    476-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刺参养殖池塘大量出现的一种潜在敌害生物种类以及不同养殖区域的遗传关系,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了小头虫的种类,并基于18SrDNA、CO I和ITS基因序列,对山东东营和青岛两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解析,结果显示,虫体外观呈红色,长7.94~25.27 mm,宽0.65~0.94 mm,头部呈圆锥状或钝圆形;胸部九个胸节,前七胸节具毛状刚毛;雄体在第八、九胸节具有钩状生殖棘;雌体在腹部具成对的卵巢;身体背部圆形,腹部较扁平,后腹部无鳃;尾部末端具肛门.基于线粒体CO I基因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发现其与Capitella teleta聚为一支且序列相似性为99.11%.结合形态学特征及CO I基因分析结果,确定山东刺参养殖池塘的小头虫为C teleta.不同地区小头虫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山东C.teleta和韩国C.teleta以及日本C.teleta的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说明刺参养殖池塘中的小头虫为C.teleta.东营和青岛小头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AMOVA分析结果显示,东营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青岛群体,两个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两个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明确了刺参养殖池塘中小头虫的种类以及不同养殖区域小头虫群体的遗传关系,为构建刺参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海参小头虫形态学COI基因18SrDNAITS基因

    仿刺参硫酸软骨素合酶1基因克隆及灿烂弧菌感染后的表达特征模式分析

    谭颜廷葛建龙廖梅杰荣小军...
    488-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酸软骨素在生物体应对病毒和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硫酸软骨素合酶1(chondroitin sulfate synthase-1,ChSy-1)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受到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感染后的作用,本研究开展了仿刺参ChSy-1基因(AjChSy-1)全长序列克隆和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该基因在刺参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灿烂弧菌感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AjChSy-1基因cDNA全长为2756 bp,其中,5'-UTR长度为194bp,3'-UTR为228 bp,ORF为2334 bp,编码777个氨基酸.AjChSy-1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糖基转移酶保守性DXD基序、β3-糖基转移酶基序及β4-糖基转移酶基序等结构.刺参基因组比对发现在chrl3染色体上存在2个AjChSy-1基因拷贝.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刺参AjChSy-1编码蛋白与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和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与斑马鱼(Danio rerio)、智人(Homo sapiens)等脊椎动物的蛋白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PCR显示,AjChSy-1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特性,其中,体腔细胞中表达量最高,体壁、性腺(雄性和雌性)和纵肌次之.在响应灿烂弧菌侵染过程中,随灿烂弧菌侵染时间增加,体壁中AjChSy-1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3、6、9天分别为对照组的1.79、2.06、3.12倍,对发病期抗病群体和易感群体中该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易感群体体壁该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抗病群体(P<0.05),表达量降低11.4%.推测该基因可能在刺参应对灿烂弧菌中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AjChSy-1基因功能以及抗病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数据.

    仿刺参ChSy-1基因克隆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灿烂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