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水产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学会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学会

刘晴

双月刊

1005-8737

jfishok@publica.bj.cninfo.net; zgsckx@cafs.ac.cn

010-68673921

100141

北京市永定路南青塔村150号

中国水产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学术性、综合性、全国性的《中国水产科学》,目前已成为我国水产界的重要学术期刊。在促进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展示我院直属科研所、高校及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刊1998年获得全国优秀水产报刊评比一等奖,1999年被4家权威机构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定为二级数据库来源期刊,一级全文收录期刊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于2004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国外方面,被美国《海洋文摘》、《化学文摘》和《动物学记录》、英国《生物文摘》以及俄罗斯《科学文摘》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冻温度和冷冻保护剂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舒雪密叶欢仲嘉张鸣...
    745-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其精原干细胞等种质资源冷冻保护技术尚不完善.本研究在前期建立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液配方基础上,研究解冻温度、抗氧化剂和抗冻蛋白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的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设置的解冻温度(20、25、30 和 40℃)中 25℃组冷冻保存效果最佳:解冻后细胞数目为(3.86±0.51)×105,细胞存活率可达(96.36±0.53)%;比较不同浓度组(500、1000 和 1500 mg/L)的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α-生育酚等3种抗氧化剂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冷冻保存液中添加1000 mg/L α-生育酚的实验组,解冻后得到的细胞数目最多(7.64±0.34)×105,显著高于其他抗氧化剂添加组,细胞存活率可达(92.82±0.72)%;通过比较不同浓度(0.1、1.0 和 10 μg/mL)的两种类型抗冻蛋白(AFPⅠ和 AFPⅢ)对中华鲟精原干细胞的冷冻保存效果,发现添加了 1.0 μg/mL AFPI的实验组解冻效果最好,解冻后得到的细胞数目为(6.85±0.19)×105,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6.89±0.73)%.综上所述,中华鲟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的最佳解冻温度为 25℃,1000 mg/L α-生育酚作为抗氧化剂,和 1.0 μg/mL AFPI作为抗冻蛋白对其冷冻保存效果最佳.

    中华鲟精原干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解冻温度抗氧化剂抗冻蛋白

    大口黑鲈NLRP3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陈振威江藕唐伟俊姜明旭...
    754-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NLRP3 作为经典的模式识别受体,与ASC和pro-caspase1 等蛋白组成NLRP3 炎症小体,是鱼类细胞焦亡的主要激活途径.为深入探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中NLRP3 相关功能,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cDNA为模板扩增Msnlrp3区段并构建pET-32a-MsNLRP3原核重组质粒,随后将上述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以 0.8 mmol/L的IPTG于 16℃过夜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对获得的上清蛋白液进行纯化,并以SDS-PAGE和质谱分析法对获得的MsNLRP3重组蛋白进行鉴定,从而确认MsNLPR3原核表达系统构建成功.将上述纯化的 MsNLRP3 蛋白分别免疫日本大耳兔(1 只)和 Balb/C小鼠(3 只)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免疫后获得的 4 种抗血清能特异性识别NLRP3重组蛋白和大口黑鲈内源性蛋白,表现出单一而清晰的目的条带,且分子量大小与预期一致;同时兔源和鼠源抗血清效价分别为 1∶10240 K和 1∶1024 K.为验证抗体的应用效果,首先构建柱状黄杆菌浸泡感染大口黑鲈的模型,大口黑鲈鳃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本研究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到鳃中NLRP3 蛋白水平在细菌感染后显著上调.本研究制备的MsNLRP3 多克隆抗体为未来开展大口黑鲈NLRP3 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大口黑鲈NLRP3原核表达重组蛋白质谱多克隆抗体

    驱动蛋白基因调节克氏原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杜国儒解伟左佳俊刘伟...
    76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析了与 3-羟基丁酸共培养的克氏原螯虾的血淋巴细胞转录组数据,发现细胞骨架基因呈显著的差异表达,推测其可能与克氏原螯虾的免疫调节相关.本研究对细胞骨架基因进行注释,并验证了其对细胞免疫调节的影响.注释结果显示,5 个细胞骨架基因中4 个为驱动蛋白超家族(kinesin family,KIF)基因,均含有KISc结构域,且编码氨基酸以谷氨酸、亮氨酸为主,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组成.各物种中除kinesin-like protein的保守结构域及保守基序数量、种类和位置有所差别,其余KIFs基因大致相同.qRT-PCR结果表明,KIFs基因在克氏原螯虾的造血组织和鳃中表达量较高,在眼柄、肌肉等组织中表达较低(P<0.05).RNAi结果证明,0.10 μg/g体重剂量dsKIF11 的敲降效果最佳,可将KIF11 的表达量敲降至8.01%(P<0.05);与对照组相比,随着KIF11基因的敲降,血淋巴细胞对FITC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红色荧光微球的吞噬率分别下降36.26%(P<0.01)和41.94%(P<0.01).上述结果表明KIFs基因保守性较高,参与了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KIFs基因在先天免疫中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依据.

    克氏原螯虾血淋巴细胞驱动蛋白吞噬作用免疫

    棘胸蛙形态特征及遗传差异分析

    徐博文易霈霈傅雪军余进祥...
    780-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种质资源的衰退和遗传多样性的下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对我国棘胸蛙的不同地理群体进行种质鉴定,全面评估其种群的种质资源特性,并挖掘优良育种群体,为后续的群体选育和种质资源优化提供参考.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方法,对来自贵溪(YJFGX)、宜丰(LHSYF)、于都(LHSYD)、泰宁(LHSTN)4 个地理群体的 120 只棘胸蛙养殖个体的外部可量性状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结合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结果,对群体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4 个地理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 LHSYD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最为显著.LHSTN群体和 YJFGX群体间形态相似,未表现出明显分化.4 个地理群体在体肢长度等相关指标中表现出较为普遍的雌雄差异,存在部分两性异形.根据形态特征,4 个群体大致可分为 3 大分支:LHSTN群体、YJFGX群体各为一分支,LHSYF群体和 LHSYD 群体组成一大分支.观测杂合度(Ho)为 0.035~0.038,低于期望杂合度(He,0.103~0.129),近交系数为0.197~0.287,处于较高水平.LHSTN群体与其他几个群体,包括LHSYF(Fst值为 0.303)、LHSYD(Fst值为 0.277)和YJFGX(Fst值为 0.276)群体之间,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分化.相比之下,LHSYF、LHSYD和YJFGX这三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则属于中等水平.综合分析表明:(1)棘胸蛙 4 个地理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但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2)种群整体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信息相对独立,这表明可以通过群体间的杂交来丰富本地种群的遗传信息,优化种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棘胸蛙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棘胸蛙形态特征简化基因组测序遗传分化

    不同饵料时期加州鲈仔稚鱼肠道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变化

    田璐李永吉张艳春李文辉...
    794-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仔稚鱼类的肠道微生物随食性转化演替变化规律,连续采集分别代表摄食生物饵料时期(LP)、第 1 个转饵期(CP1)、第 2 个转饵期(CP2)及完全配合饲料时期(FP)的 13、19、24 和 46 日龄的加州鲈肠道内容物,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探究摄食不同饵料时期加州鲈仔稚幼鱼肠道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差异.结果分析表明,各时期肠道微生物Goods_coverage均为 1,表明测序结果可反映肠道真实存在的微生物.饵料转换显著影响加州鲈仔稚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转饵期(CP1、CP2)肠道微生物种类变化显著,结构组成呈单一化,而摄食活饵和完全配合饲料时期微生物均匀度分布较高.其中,FP 阶段微生物物种最丰富、结构最复杂,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高于 1%的菌群平均达 16种,LP期平均有 8 种,而CP1、CP2 两时期均不超过 2 种.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平均相对丰度CP1、CP2 两时期分别为 93.27%、97.33%,占绝对优势,摄食不同饵料时期优势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加州鲈仔稚鱼转饵对肠道相关功能的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肠道对成分复杂的饵料吸收利用的响应.探究转饵成功的加州鲈仔稚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成,为加州鲈转饵驯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从肠道微生态调控来改善或优化加州鲈转饵技术提供新视角.

    加州鲈仔稚鱼转饵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克氏原螯虾低温休眠保活技术研究

    阮记明钟智威黄建珍温娇萍...
    810-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低温休眠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存活率、表观性状、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为克氏原螯虾反季节上市提供参考.选取体重(17.98±0.83)g、体长(6.55±0.07)cm的克氏原螯虾,首先由 25℃以 5℃/h速率降温,确定其临界休眠温度和致死温度.再分别设置 2℃/h、3℃/h、4℃/h、5℃/h降温和升温速率,根据其在不同降温速率、休眠温度和升温速率等条件下的存活率变化,确定最适休眠条件.最后,检测最适休眠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表观性状、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以及肌肉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临界休眠温度为 7℃,临界死亡温度为 0℃;不同的降温速率中,以 2℃/h 速率进行降温,虾的存活率最高[(97.50±1.12)%];不同升温速率中,以 2℃/h 速率进行升温时虾的存活率最高[(98.33±1.05)%];不同的休眠温度组中,休眠 60 d后,5℃下进行低温休眠的虾存活率最高[(60.50±2.02)%];故确定以 2℃/h降温、5℃休眠和 2℃/h 升温为本研究克氏原螯虾最适休眠条件;最适休眠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休眠 60 d与 0 d相比,体重、体长、肥满度(CF)、肝胰腺重和肝胰腺指数(HSI)变化不显著(P>0.05);最适休眠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休眠 30 d时,血清 AKP 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休眠时间点(P<0.05);而休眠 60 d 时,血清中 AKP 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休眠时间点(P<0.05).休眠 15 d、30 d、45 d、60 d时,血清中ACP、SOD、MD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最适休眠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休眠60 d与0 d相比,其肌肉硬度和恢复性显著降低(P<0.05),内聚性显著升高(P<0.05);而其鲜味氨基酸中的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变化不显著(P>0.05).综上,2℃/h的降温速率、5℃休眠和 2℃/h的升温速率为本研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最适低温休眠保活条件;以该条件休眠 60 d,克氏原螯虾表观性状变化不显著;其免疫和抗氧化调节功能随着休眠时间的延长减弱,存活率降低.此外,低温休眠会引起克氏原螯虾肌肉部分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但风味成分未发生显著变化.

    克氏原螯虾低温休眠存活率免疫指标肌肉品质

    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晒塘阶段的CO2排放通量特征

    肖霖徐克孙云飞罗国芝...
    820-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晒塘阶段的 CO2 排放变化规律,以江苏宿迁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使用土壤碳通量测量仪器对池塘 2023 年 12 月中下旬至翌年 3 月初晒塘期的CO2 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晒塘 1 周、1 个月和 2 个月的池塘底质CO2 日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214±633)mg/(m2·d)、(1055±422)mg/(m2·d)和(407±93)mg/(m2·d),且均表现为昼高夜低的规律,随着晒塘时间延长,昼夜排放通量差距逐渐减小.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在晒塘阶段表现为 CO2 的排放源,其沉积物-大气界面的 CO2 排放通量平均值为(1040±647)mg/(m2·d).土壤温度和土壤孔隙度是影响沉积物-大气界面 CO2 排放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晒塘阶段CO2 累积排放量为 89.3 g/m2.

    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晒塘沉积物-大气界面CO2排放通量CO2累积排放量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的7个斑鳢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崔同心刘海洋张晋欧密...
    829-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斑鳢(Channa maculata)自然分布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基于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了斑鳢 7 个群体(广东阳春、广东化州、广西南宁、广西贺州、湖南江华、福建邵武、台湾台北)的 SNP 标记,并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出 2502887 个SNP位点,平均测序深度为 20.19X,平均Q30 和GC含量分别为 95.31%和 41.16%.7 个斑鳢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 0.2672~0.2872,期望杂合度(He)为 0.3304~0.3580,观测杂合度(Ho)为 0.2145~0.3393,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 0.15300~0.78658,基因流(Nm)为 0.24118~0.62035,群体间表现出高度遗传分化状态,台北群体与其他 6 个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极大(Fst>0.5).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7 个群体均单独聚类,遗传结构单一.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野生斑鳢群体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对斑鳢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遗传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应特别关注不同斑鳢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期提高斑鳢亲本质量和育种效率.

    斑鳢SNP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苗岭山区斑鳜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李珊陈敦学马秀慧安苗...
    839-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苗岭作为地理屏障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运用 mtDNA D-Loop测序技术,检测其两侧柳江、沅江和乌江 3 水系 7 个野生斑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遗传变异及种群动态.结果显示,365 条序列共有 57 个多态位点和 56 个单倍型,高频hap3 是 3 水系共享的祖先单倍型,苗岭斑鳜可划分为南北2个不同地理种群,南部柳江种群遗传变异程度低,遗传多样性匮乏,北部沅江和乌江的种群变异程度高,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 个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障碍.研究表明,南部斑鳜属封闭的小群体,因近交衰退效应,始终保持祖先的原始种群结构;北部种群规模庞大,生境理想,进化潜力大.推测苗岭斑鳜在中更新世间冰期种群扩张后,因苗岭阻隔和生境差异,沿不同方向发展进化,塑造出南北两个遗传分化明显的地理种群.柳江种群面临生存危机,可视为 1 个独立的 ESU单元,沅江上游适宜建立斑鳜种质资源保护区.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地理屏障对苗岭山区野生斑鳜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丰富了我国斑鳜遗传背景资料,可为斑鳜种质保护和挖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斑鳜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群动态苗岭山区

    巴塔哥尼亚海域中尺度涡的特征及其与阿根廷滑柔鱼时空分布的关系分析

    张立川朱文斌朱凯金鹏超...
    854-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属短生命周期头足类,其资源丰度和分布易受海域环境变动的影响.中尺度涡是该海域重要的动力过程,驱动了海域环境的变动,为获知巴塔哥尼亚海域的涡旋特征以及阿根廷滑柔鱼与其栖息海域中尺度动力过程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角动量涡旋检测与追踪算法(angular momentum eddy detection and tracking algorithm,AMEDA)统计了 2013-2019 年巴塔哥尼亚海域的中尺度涡旋,分析了该区域涡旋的时空特征,结合阿根廷滑柔鱼渔业数据,探讨了涡旋内外阿根廷滑柔鱼适宜环境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中尺度涡与阿根廷滑柔鱼资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3-2019 年共有 2262 个完整生命周期的涡旋,气旋涡与反气旋涡数量相当,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克兰寒流流域及其右侧海域.气旋涡的生命周期、半径和移动速度等特征均高于反气旋涡.涡旋边缘区域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高于涡旋内部,高值多出现于气旋涡的西侧和反气旋涡的西北及东南侧海域.此外,气旋涡中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显著高于反气旋涡.海表面温度、200 m水温和叶绿素 a 浓度在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内外的分布模态与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的分布格局相一致.适宜环境的出现频次在气旋涡中更高,且主要分布在涡旋边缘.研究结果为理解涡旋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中尺度涡环境变化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巴塔哥尼亚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