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司法鉴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司法鉴定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司法鉴定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陈鹏生

双月刊

1671-2072

ZGSFJD2008@126.com

021-52353694

200063

上海市光复西路1347号

中国司法鉴定/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全面反映司法鉴定领域的制度建设和科学技术,涉及内容包括司法鉴定的制度改革和法制建设、管理、教育、司法鉴定技术领域的理论和科研成果等。随着司法鉴定专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的鉴定面亦将不断延伸。如物证技术、毒物(毒品)、司法会计、建筑工程、古玩珠宝等,都可进行鉴定。本刊栏目设有制度改革、鉴定科学、学术沙龙、案例精选、人物专访、信息之窗、国外文页等,既有鉴定科学前治的理论,又有新鲜广泛的信息含量,还有生动可感的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俄罗斯司法鉴定的立法体系及借镜思考

    郭金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法体系是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系统,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构成的系统,司法鉴定立法体系是司法鉴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俄罗斯司法鉴定立法体系以《俄罗斯联邦宪法》为依据,以上位联邦法为统领,专门联邦法为核心,指引联邦行政机关颁布下位法精细规范,构造出立法层次高、立法体系完备、各位阶法律规范有效衔接的完整而细密的司法鉴定立法体系.以俄罗斯为鉴,我国应当积极推进统领性上位法建设,提升司法鉴定规范的法律位阶,弥补司法鉴定活动规范中上位法缺失,以上位法为统领理顺下位法冲突,构建完整统一的司法鉴定立法体系.

    俄罗斯司法鉴定立法体系借镜思考

    法国刑事鉴定制度研究

    施鹏鹏韩冠宇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的刑事鉴定是司法机关为解决刑事诉讼领域专门的技术或科学问题而委任在该领域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解释并作出鉴定意见的制度.随着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刑事鉴定对于帮助法官查明事实真相并作出准确的判决亦日趋重要.1808年法国施行的《刑事诉讼法典》创设了"混合式"鉴定人遴选制度、富有"对抗色彩"和"参与意义"的鉴定程序以及法官对刑事鉴定的"常设式"监督模式,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严密且独具特色的刑事鉴定制度体系,在比较法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法国刑事鉴定制度鉴定人遴选对抗式鉴定

    日本医疗观察程序中的鉴定意见研究

    肖萍冯诗尧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医疗观察程序中的鉴定意见具有三大特点,形成的事前协商性、进行方式的伴随治疗性、内容的对处遇建议性,且其并不完全约束法官的裁判,法官仅需采纳合理部分.鉴定意见要在法庭上接受实质动态审查,鉴定人及其他社会力量也会参与.我国强制医疗程序应当树立程序适用的正确观念,减少对抗、聚焦于决定精神障碍患者的适当处遇,并形成法官依照"鉴定意见+庭审意见"综合决定处遇的模式.同时引入若干审查要素定量判断"人身危险性"要件,通过确立鉴定留置制度、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吸纳相关专家参与审查,进而实现对鉴定意见的实质动态审查,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权利.

    医疗观察强制医疗鉴定意见精神障碍

    英国死因裁判制度的功能、特色与镜鉴

    孙大明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死因裁判制度源远流长,至今对多国死因调查程序仍有重要影响.从制度初建到系统完善,英国死因裁判制度既具死因调查的独立性、公开性和全面性等鲜明特色,也展现出制度本身的程序价值和实体功能.在镜鉴英国死因裁判制度优点的基础上,从扩展死因调查方式、理顺与死因鉴定的关系、适当公开死因调查结果以及建立特殊案件死因听证制度等方面完善死因认定制度.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死因调查、鉴定和裁判制度.

    死因裁判制度死因调查死因鉴定法医病理学

    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完善路径镜鉴——以英国专家证人管理改革为例

    宫雪
    3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近年来,英国在统一专家证人的资格审查与选任程序、统一和重塑专家证人的职责、统一专家证据的披露要求以及统一专家证人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在面对现代专家证人管理类似挑战时尝试应对的例证.对我国而言,应确保司法鉴定活动各方主体的权益,为案件事实认定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在对鉴定主体资格的管理上,应当明确司法鉴定管理和法院监督的界限,注意两者之间的衔接;其次,在责任追究的管理上,应当在充分尊重鉴定人独立的诉讼地位的前提下,明确鉴定人的真实义务和责任,完善法院和当事人对鉴定人的责任追究机制;最后,在技术标准的管理上,应当加大行业管理的力度,实现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向纵深发展,推动其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证人选任程序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责任追究

    精神障碍者不明原因猝死现状及鉴识进展

    李立亮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障碍者猝死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增加,同时这类死亡常受精神药物、外伤等多重复杂因素干扰,死亡原因分析极具挑战性.精神障碍者不明原因猝死由于缺乏科学的死因解释及死后精准鉴识策略,一直是司法鉴定的研究难点.近年来,随着解剖学、毒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国内外已对精神障碍者不明原因猝死有了更深的认识.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解剖学、毒理学和遗传学等角度介绍精神障碍者不明原因猝死的研究现状与猝死机制,并凝练相关鉴识进展,以期提高对相关案件的法医学认识,供法医学鉴定参考.

    法医病理学精神障碍者不明原因猝死抗精神病药死因鉴识

    依托咪酯检测方法、毒性损害及滥用的研究进展

    苏秦杨成梁何美云赵枢泉...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咪酯作为短效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广受认可,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却存在依托咪酯的滥用和误用问题,严重者则导致死亡.目前,中国已将依托咪酯列为第二类精神药品,具备毒品性质.非法滥用依托咪酯可能导致多器官系统的严重危害,包括内分泌、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等.通过探讨依托咪酯滥用的毒性机制、毒性损害、代谢分布和检测方法,为其滥用监管和鉴定评价提供参考.

    依托咪酯色谱技术毒性损害滥用监管

    股骨颈骨折康复时间、临床特点对伤残评定的影响

    陈焕史舅生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致股骨颈骨折的康复时间、临床特点及其对伤残评定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至2022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交通事故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组(n=40)和手术治疗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伤残评定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康复时间[(6.8±1.5)个月]明显短于非手术治疗组[(9.2±2.1)个月,P<0.05],并发症发生率(15.0%)也明显低于非手术治疗组(32.5%,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治疗组患者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30.0%)明显低于非手术治疗组(50.0%,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以Harris评分为例,手术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6.7%,而非手术治疗组为57.5%(P<0.05).伤残评定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组的伤残率明显低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 交通事故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时间、临床特点及其对伤残评定的影响与治疗方式密切相关,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能够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降低伤残率.

    交通事故股骨颈骨折康复时间临床特点伤残评定

    基于Footscan的青年女性足掌、跟区压力规律分析

    顾云龙高毅田子晨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分析并总结出青年女性足掌、跟区压力的规律.方法 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正常状态下行走时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进行记录.随机选取足部正常、身体状况良好的60名青年女性作为样本,分别记录样本的身高、体重、年龄以及生源地信息,利用SPSS 21.0数据分析软件对系统所得的不同受试对象的足趾区、跖区、弓区、跟区的足底压力参数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方差数据表.结果 通过观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条件下,左、右足足底压力大部分区均呈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趾区中第1趾区的峰值压强、压力有效接触面积、冲量均大于第2~5趾区,右足几乎均大于左足;跖区中压力峰值压强、冲量均在第3跖区最大,在第5跖区最小;第1跖区足底跖区压力有效接触面积最大;跟区中足跟区内侧的峰值压强、有效接触面积均大于足跟区外侧;左足的足跟区外侧冲量大于足跟区内侧,右足的足跟区内侧冲量大于足跟区外侧.结论 青年女性足掌、跟区压力规律性显著,提高了对青年女性足部生物力学特征的辨识度,补充了司法鉴定的理论基础.

    足底压力青年女性峰值压强有效接触面积冲量

    面向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的视频特征参照布设方法研究及应用

    关闯张广秀冯浩李威...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克服视频车速鉴定中由于监控相机位置变动造成的特征参照难以有效选取、布设的问题,利用图像单应性关系,提出一种面向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的视频特征参照布设方法.方法 首先,检视道路监控视频,大体确定特征参照布设位置;其次,现场布设特征参照,并利用无人机/相机获取包含特征参照的现场照片;再次,求解单应性矩阵,将现场照片转换为监控视频视角;最后,完成现场照片与监控视频的融合匹配.结果 通过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实例中的应用,实现特征参照在监控视频中的布设,验证了面向道路交通事故重建的视频特征参照布设方法的有效性.结论 该方法可满足监控相机位置变动情况下车辆行驶速度的求解及行驶边界的确定等需求,可有效服务于利用视频图像的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工作.

    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监控视频视角变换特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