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杨国桢

季刊

1000-422X

0592-2186377

361005

厦大学399信箱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中国社会经济的理论和专题论文,并富有区域专题研究特色,适合于史学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方志工作者阅读参考,发行国内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陈嘉庚的国内投资刍议——兼论近代中国企业家的爱国特质

    翁频水海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嘉庚的国内投资是他于海外取得成功之后,向国内投身社会之时展开的.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陈嘉庚的国内投资呈现出鲜明特征:跨界,积极投入新式实业,融发展公益与经营企业于一身,服务于教育救国理念及事业,主动担当祖国前途命运等.从企业家的角度言之,他的国内投资一方面充分调用了跨界经验,从而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投资行为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他的国内投资行为又与学界讨论的以"经营地方"为特征的"中国式非凡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多有吻合之处.对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企业家而言,他们普遍经历了由乡而国、从关注地方建设到心怀家国命运的递进,从而兼具多重特征,这给近代中国企业家的话语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陈嘉庚华侨投资中国式企业家海外华侨近代中国

    从外语读本看清代山西商人的蒙俄商贸

    魏晓锴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商人从明中叶起凭借独特优势开辟出一条连接内地和蒙俄的商贸之路,并在蒙俄商贸中形成了以解决经商语言障碍为主要目的的外语读本经商教程.外语读本卷帙浩繁,包含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的茶叶、布匹、杂货、毛皮和牲畜等商品买卖门类;反映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依循市场需求、把控成本预算和服膺名誉口碑的贸易购销准则;涉及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有关吃穿住行、天文地理和言语杂话等过活生息的语言信息.外语读本是山西商人在蒙俄商贸中经商生活的外语学习教材,对其商业贸易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实为山西商人经商经验和智慧的写照.

    外语读本清代山西商人蒙俄商贸

    清中后期川江水上盗匪的治理与困境——以重庆为中心

    曹婷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以降,伴随着川江水运繁忙,水上盗匪 日益猖獗,给沿江官、商、民造成了严重危害.巴县官府主要依靠水保甲防范与治理水上盗匪.水保甲作为一项常设制度,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乾隆年间,巴县官府编联沿岸的居户和船只.嘉庆时期,官府在沿河地带设立定点稽查的水卡.咸同年间,官府增设了流动梭织的巡船和护卫的炮船.巴县官府治理水上盗匪的举措日益繁多、具体,但却收效甚微.官府无法有效管控水上盗匪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水域社会的流动性.

    川江水上盗匪水保甲治理重庆

    近见汉简与汉初币制新识

    朱安祥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公布的荆州胡家草场岁纪简为学界重新审视汉初货币制度提供了新资料.以往学界多将《史》《汉》中的"八铢钱"与出土简文中的"八分钱"相混淆,实际上二者并不相同,八铢指重量,八分为钱径.通过对比胡家草场岁纪简的内容,可知史籍中记载的八铢钱,应为八分钱之误.八分钱并不是吕后专门发行的一种新钱,它是对直径达到8分标准之上钱币的一类统称.吕后推行八分钱制,旨在规范市场用钱标准,避免钱币越铸越小.长期以来,学界依据《史》《汉》记载将文帝"更造四铢钱"与"除盗铸钱令"的时间均定在了五年夏四月,而胡家草场岁纪简却揭示出文帝是先放开私铸,六个月后才发行了四铢钱.如此安排,不仅缓和了中央与诸侯王、地方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通过称钱制保障了新钱的发行与流通,遂使四铢钱成为汉初流通时间最长、质量最稳定的一类货币.

    八铢钱称钱制四铢半两胡家草场简

    南宋乾道六年臣僚《奏议》释读——兼论南宋银两货币地位的提升

    王文成李易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会要辑稿》中选录的乾道六年二月五日南宋臣僚《奏议》的文字,记载了南宋初发行东南会子后,钱荒加剧,银产增加,但宋廷府库中既缺钱又缺银的问题.臣僚认为一旦战事发生,纸币难行,以银代钱,无往不可.建议宋廷未雨绸缪,设专库增贮银两,以备战时之需.《奏议》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孝宗认可并付诸实施.这从一个侧面具体反映了南宋初年白银货币化实现的程度,并对银两货币地位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宋纸币铜钱银两货币白银化

    清代中期民间银钱行用考察——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

    吕长全任香蒲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嘉庆时期民间日常交易中,铜钱依然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交易通货.就全国而言,百姓日常使用铜钱和白银的频率约为7∶3,即有70%的交易用到铜钱,30%的交易用到白银;在北方这一比例约为6∶1,在南方约为2∶1.高钱区与低银区、中钱区与中银区、低钱区与高银区基本对应,大体按照自北向南的序次分布,表明自北向南行钱频率呈现阶梯式下降,行银频率则呈现阶梯式上升.在北方的高钱区,几乎所有的交易都会使用铜钱,但行银频率非常之低,有数个省份甚至不足3%;而在华南和西南的高银区,行钱频率会降至50%左右甚至不足30%,而该地区的平均行银频率超过60%.这种南北银钱行用格局主要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高银区又可分为银元区和银两区,前者包括福建、广东,后者包括广西、贵州和云南;江浙地区使用银元的频率并不高.

    银钱行用刑科题本铜钱白银

    晚清票号业电汇的技术、成本收益与风险

    李进辉张侃
    6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80年代中叶,随着清政府在国内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票号业率先在传统业务中融入电报技术,推出电汇业务.借助遍布全国各大商贸中心的电报网络,票号业的核心市场基本上可以使用电报,约7成以上分号具备电汇结算业务,开启了一场金融业的"信息革命".电汇业务利润丰厚,汇水最高可达汇款金额的近1/10,但高昂的电报费用也使电汇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票号业的电汇业务也面临不小的风险,部分诈骗分子利用业务流程中的安全漏洞,偶尔也能成功骗取电汇款项.电报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对金融汇兑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变化生动反映了近代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票号电汇技术成本风险

    清中后期内蒙古畜牧生产中牧草的利用、争夺与商品化

    张博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中后期,随着内地民人的涌入开垦,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内蒙古地区的牧场面积逐渐缩小,农牧民间对于有限牧草资源的争夺也有所加剧.在此背景下,蒙地牧民对牧草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部分牧民为生存开始结合农区畜牧生产方式,进行一定规模的打草储草,并通过为周边省县农商提供牧场、草料或代为放牧等方式获取收益.另一方面,蒙地牧草的价值化与商品化程度逐渐提升,不仅出现了买卖牧草的现象,部分蒙旗更将牧草的相关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动荡社会环境、蒙旗社会旧有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上述牧草利用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相对有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游牧生产体系的瓦解,并为此后内蒙古畜牧现代化的起步与探索提供了条件.

    清代畜牧业内蒙古牧区牧草利用环境史

    从经济到政治:郑观应《商战》再研究

    戴圆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战》一文是郑观应"夫子之学""性命之学"在国家政策方面的具现,其本意是在政治方案下的工商业应对策略.在具体论述中,论据存在着诸多错误之处.郑观应的思想吸收了德国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观点,但并不彻底和全面,以致在当时和后世引起了一些争论.

    郑观应《商战》重商主义

    制度内生化视角下中国公债发行体系的演变分析(1912-1936)

    周莹兰日旭
    9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以抵押公共税收为融资模式的公债发行体系得以发展,但最终走向衰落.北京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随着政治权力在中央政府、主要债权人华商银行、总税务司等团体间不同的分配格局,利益团体展开博弈并依次形成"第三方深度参与""债权人代表制""政府统制"三种公债制度.前两种制度均促进了公债发行体系发展,而在"政府统制"下,孱弱的政府信用与权威性成为公债唯一担保品,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纸币逐步取代公债,成为政府主要筹资工具.华商银行未能将事实政治权力通过变革政治制度转化为法定政治权力,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体系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

    制度内生化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体系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