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2-4921

010-64076113

100720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中国社会科学/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内容有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民族、历史、教育、文艺、语言等学科的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学术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康震方辉陈金龙孙正聿...
    4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

    康震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 自我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发展两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是传统文化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主动姿态进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重新定义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价值内涵与导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价值导向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方辉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态之一.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明连续性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

    陈金龙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时代的文明特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特质价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孙正聿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构建中国 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在新时代所担负的重大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构建中国 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独特优势""深厚基础"和"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

    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臧峰宇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第二个结合"旧邦新命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中的"天下情势"——以北宋熙宁初年的"青苗法事件"为例

    罗祎楠
    3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充满纷争的人类政治世界中,如何处理分歧是任何政治体都必须回应的问题."个体主义"视角强调行动者会采取排斥乃至消除分歧诉求的手段,以达到对利益、权力地位或是法定政策理念的控制独占.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的丰富历史经验为超越此种视角的局限提供了可能.作为新的历史阐释视角,从"天下情势"角度能够揭示被"个体主义"思维遮蔽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实践逻辑和动力机制.北宋熙宁初年的"青苗法事件"由此得以呈现未能被既有研究充分重视的历史情态.

    天下情势青苗法事件分歧实践士大夫政治

    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

    廖凡
    6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法是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体系,多边主义是对这种通用性的有力支撑.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真正多边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对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超越和革新,开辟了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应当以真正的多边主义指引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开放性多边体系,捍卫国际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在协商合作基础上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制度性公共产品,通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边主义国际法治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走向现实深处的青年马克思——基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文本的再考察

    刘冰菁
    8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3-1844年间,尽管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创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必经之路,但马克思从不是亦步亦趋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借助MEGA2新文献可见,最先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历史研究中,马克思形成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从而突破费尔巴哈拘于 自然领域的哲学框架,自主地从历史现实出发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从而转向唯物主义.随后凭借《巴黎笔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功超出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断,构建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而且,经由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视角,马克思逐渐跃出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抽象哲学框架,为通往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伏笔.可见,青年马克思虽受费尔巴哈影响,但他是相对独立地转向唯物主义与异化劳动理论及其观照的现实深处,他者理论的光辉无法掩盖马克思自主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之路.

    马克思费尔巴哈《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路径与阐释路线

    赖大仁
    10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独特性,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生长而成,形成了实践论生成路径和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实践论生成路径表现为:从文艺实践活动的特性考察,把文艺看成是"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特殊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观念形态,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体现为:以文艺意识形态论观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文艺现象,对此做出意识形态特性与价值功能的理论阐释.实践论生成路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生成以文艺意识形态论为核心理论观念的总体性命题;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认识延伸到现象阐释的思维过程,以此说明和阐释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艺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论实践论生成路径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