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防沙治沙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70年——Ⅰ.初创篇

    王涛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沙治沙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国家层面上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农田、牧场、公路、铁路、渠道、乡镇村落和一些重要基础设施都面临着风沙危害,需要积极应对,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而面对沙漠科学基本空白的科研工作者们,则需要在形成防沙治沙关键科技支撑的同时,发展中国沙漠科学,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任务带学科的一个典型.本文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70年的初创篇,简要地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自中央政府、各省(区)主管部门到科研单位、大学及科学家和团队在开拓防沙治沙与沙漠科学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思考与实践.从国家政策和预算支持、防沙治沙任务导向和目标确立,到政府管理机构、铁路与林业部门、中国科学院与大学等同心协作、相互支援、联合攻关的努力,开启了中国防沙治沙的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里程.

    防沙治沙沙漠科学70年中国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植物固沙问题

    赵文智白雪莲刘婵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13个典型样地,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组成、群落特征和植被格局.结果 表明: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000-14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木天然植物群落分布,有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 edra przewalskii)灌丛沙堆,沙丘上生长着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等种群生存,且在沙漠延伸带流动沙丘上已成功建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固沙植被,表明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建立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固沙植被是可行的.在未来研究中,应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加强从区域尺度上解析水、植被和沙的关系,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问题,优化生态景观格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强对乡土植物适应干旱风沙机制和扩繁保育技术研究,以便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巴丹吉林沙漠植物组成植被格局植被土壤水分承载力植物固沙

    近40年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回顾

    董玉祥李志忠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发展,总结了包括海岸风沙地貌类型、发育模式、风沙运动、沉积特征、发育演变及海岸风沙防治等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问题提出了包括海岸风蚀地貌调查、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机制、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风沙地貌发育演化与全球变化以及海岸风沙资源利用与防治等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回顾

    中国荒漠C4木本植物和土壤无机固碳研究回顾与展望

    苏培玺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是贯穿自然和社会的首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是自然和社会系统的重要纽带.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固碳途径有2种,一种是植物碳同化,另一种是土壤碳同化,人们一直关注植物的有机固碳,对于土壤的无机固碳重视不够.本文回顾了中国荒漠区固碳能力强的C4木本植物和土壤无机固碳研究进展.通过解剖结构观察、δ13C值和气体交换特征全面分析得出,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典型的C4木本植物,梭梭同化枝有大量的含晶细胞,沙拐枣同化枝有大量的黏液细胞.干旱区荒漠的非生物固碳能力至今缺乏合理解释.通过对戈壁、沙漠和壤质荒漠土壤无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析,提出了土壤碳同化(soil carbon assimilation)概念,并给出了土壤碳同化途径的3个阶段,解释了土壤无机固碳这一现象;与植物碳同化比较,土壤碳同化是荒漠固碳的主要途径.最后,展望了荒漠C4木本植物和土壤碳同化的研究方向及对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

    花环结构C4植物木本植物土壤碳同化无机固碳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

    刘志民余海滨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沙地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新方向,但是在沙区开展什么研究却是新课题.本文基于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角度,探析了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研究方向及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科尔沁沙地荒漠化生态治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研究进展评述

    李志忠靳建辉刘瑞解锡豪...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输沙势沙物质来源纵向沙垄沙漠演化模式研究进展

    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展

    张志山杨贵森吕星宇虎瑞...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是通过研究生物有机体主要元素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关系,揭示生态系统各组分间元素循环规律的一门学科,生态化学计量也是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掌握水分和养分限制环境下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对揭示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的限制性元素、土壤营养的供给能力、养分的有效性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最新研究和动态,分别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土壤酶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讨论了植物-土壤-微生物-酶四者的关系,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的未来研究方向,期望为全面理解同沙植被的演变过程、稳定性维持机制及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C∶N∶P研究进展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沉积物年代学研究评述

    赵晖杨宏宇王兴繁汪克奇...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丹吉林沙漠内几种典型近地表沉积物,如风成沙、湖相沉积、冲洪积物等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复杂多变的地貌景观.这些典型沉积物的年龄是探讨巴丹吉林沙漠地貌过程及其机理的最直接证据和基础数据.前人发表的这几种典型沉积物年龄,主要涉及380余个14C年龄和释光年龄,这些数据涵盖了170 ka至今的大部分时段.其中12 ka以来年龄数据占55%,说明巴丹吉林沙漠目前的近地表沉积物主要发育于全新世以来.在12 ka以来的全新世,对风成沙沉积来说,近1 ka以来的近现代年龄数量占绝对优势,与沙漠内风成沙不断流动一致;而钙质根管与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距今6-9 ka;沙漠边缘的冲洪积物则主要出现在距今5-7 ka,这与季风边缘中全新世暖湿的气候条件一致.在170-12 ka这一时段,洪积物由于目前研究较少,年龄分布没有规律;钙质根管由于测年手段主要使用14C方法,年龄主要分布在35 ka左右的饱和年龄;湖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90-120 ka和40-70 ka两个时段;而沙漠内的风成沙年代主要均匀分布在45-95 ka.本文讨论了这些年龄分布规律的意义以及今后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沉积物测年应注意的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沉积物年代学

    内蒙古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回顾

    闫德仁闫婷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纳总结了内蒙古防沙治沙技术发展历程,并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了群众经验总结阶段、试验与观测研究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等4个阶段.重点介绍了8项典型沙障固沙技术和4项治沙造林配置模式等具体内容,展望了产业治沙技术模式、沙障新材料及其铺设装备以及沙障+乔灌草疏林型配置技术模式等流动沙地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流动沙地沙障内蒙古

    风沙活动对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马全林尚雯王新友马婧...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沙活动及其物质输移是关键的陆地地表过程,对沙地生态系统影响显著.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不同林龄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固沙造林对0-1m深度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及风蚀和降尘引起的碳氮含量变化特征,探讨了风沙活动对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 表明:35 a人工梭梭林0-1m和0-5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较流动沙丘分别增长2.5倍和4.6倍,土壤氮储量分别增长3.3倍和5.3倍.地表风沙流被人工梭梭林截留引起的碳氮输入速率5年平均值分别为1.12 g·m-2·a-1和0.15 g·m-2·a-1,占35 a林地0-1 m土壤有机碳氮同定速率的2.2%和1.8%,占0-5 cm土壤有机碳氮固定速率的21.5%和24.9%.在人工梭梭林下垫面上,降尘引起的碳氮输入速率5年平均值分别为2.47 g·m-2·a-1和0.29 g·m-2·a-1,占到35 a林地0-1 m土壤有机碳氮固定速率的4.7%和3.5%,占0-5 cm土壤有机碳氮固定速率的45.7%和48.1%,是地表风沙流的近2倍.人工梭梭林对风沙流活动的削减作用显著促进了沙漠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在0-5 cm层更为明显.

    风蚀降尘人工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林土壤有机碳()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