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3月中旬东亚中部沙尘天气地面起尘量及源区贡献率估算

    柳本立彭婉月刘树林杨婷...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3月中旬,东亚中部包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性的沙尘天气,引发了人们对于沙尘源区、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工程效益的高度关注.提出了一个新的地表起尘量估算方法,使用高精度、大范围的气象数据,计算了这次沙尘天气的地面起沙条件、大风过程中的输沙状况,估算了不同时刻的起尘量,获得了14、15日蒙古和中国北方荒漠地区的起尘贡献率.结果 表明:相比过去10年,中国北方总体不容易起尘,而蒙古中东部的荒漠地区由于增温显著、降水减少,更容易扬尘;3月15日覆盖中国北方的强沙尘暴,有75%的沙尘是由于14日在蒙古的起尘,随后16、17日更大范围的沙尘天气,有84%是15日起源于中国北方和西北.两日境内外的起尘总量基本相同.

    沙尘暴东亚中部起尘量气候变化

    海草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修复对策综述

    毛伟赵杨赫何博浩贾碧莹...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海草生态系统快速退化,形成大面积"海底荒漠",降低了海草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由于各国政府对海洋资源的逐渐重视,海草生态系统的修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目前成功修复退化海草生态系统的案例很少,急需修复生态学理论对海草修复实践进行指导.基于此,本研究系统论述了海草修复的意义、难点和问题,详细阐述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草生态系统影响的交互作用及其复杂性,并整合不同研究尺度的海草修复现状和相关理论,提出针对性的海草生态系统修复对策.本研究有助于形成海草生态系统修复理论体系,为海草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退化机制生态修复生态安全海草群落构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

    孟欢欢张媛媛周晓兵尹本丰...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本植物层片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早春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为深入了解荒漠草本植物在群落水平上对荒漠环境的整体适应性,分析了沙漠中部1 hm2样地中草本植物层片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并验证了草本植物层片生物量与根冠比、物种丰富度以及植株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类短命植物囊果苔草(Carex physodes)是优势物种,密度为137.68株·m-2,相对密度为72.16%,相对频度为39.29%,地上生物量占层片总生物量的近50%,地下生物量占99%;(2)层片水平草本植物根冠比具有个体大小依赖性;(3)草本植物层片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密度制约关系,根冠比与植株密度之间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物种丰富度与地下和总生物量之间为倒U型关系,而地上生物量与丰富度之间为单峰关系;(4)去除层片内的类短命植物囊果苔草后,草本植物层片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间为等速生长关系,地下生物量具有显著的密度制约关系,根冠比与植株密度之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物种丰富度与生物量之间均呈显著的单峰关系.研究结果在群落/层片水平上明确了荒漠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关系及其内在规律.

    荒漠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异速生长关系根冠比

    海岸沙丘形态对季风/台风的协同响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杨林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沙丘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是认识和研究海岸风沙地貌的基础.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和台风共同驱动,但梳理总结海岸沙丘形态对季风/台风的响应研究、海岸沙丘形态-动力学过程研究及其技术和方法等发现,现有研究对中国海岸沙丘受季风/台风协同驱动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与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过程并不相符,季风和台风在沙丘形态发育与演变过程中的主次作用亦未知.据此现状,提出了当前开展国内海岸沙丘形态对季风/台风的协同响应研究紧迫性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海岸沙丘形态-动力学季风台风

    萨拉乌苏河流域干沟子剖面全新世湖相沉积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其反映的物源变化

    周维鑫温小浩李保生王晨...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萨拉乌苏河流域中上游段湖相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环境,通过测量干沟子剖面3个样品的年代和113个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干沟子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沉积物的来源,探讨了其代表的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 表明:在剖面垂直方向上,CaO、MgO、Sr、C1、Br以110 cm为界,含量发生剧烈变化,250-110 cm为明显低值段,而110-0 cm为显著高值段,其余元素多与它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或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波动.物源的改变是导致CaO、MgO、Sr、Cl、Br等元素在深度110-0 cm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12-6.7 Cal.ka B.P.(250-110 cm)剖面所在古湖为相对封闭环境,其物源主要受周围沙丘来源影响;6.7-2.2 Cal.ka B.P.(110-0 cm),湖泊转为半封闭环境,南部有来源于黄土高原北部白于山的河流(今萨拉乌苏河上游)汇入,此时段其物质来源受到河流携带进来的黄土物质的深刻影响.

    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干沟子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物源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对沙漠化的响应

    孙迎涛岳艳鹏成龙庞营军...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优势半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沙漠化程度(潜在、轻度、中度、重度)下油蒿营养、生殖器官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 表明:(1)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单位面积油蒿种群密度及地上生物量降低,枯死率增加.(2)沙漠化程度的加剧会促进油蒿个体的生长,其当年单株地上总生物量南374.4g(潜在)增加至2999.6 g(重度),增幅高达701.18%;这一过程中油蒿繁殖分配明显增加,营养分配显著降低(P<0.05),潜在、轻度沙漠化阶段油蒿繁殖分配均保持在18.6%左右,增加不显著(P>0.05),但中度、重度沙漠化阶段油蒿繁殖分配达到40.6%和62.4%,远高于潜在沙漠化阶段.(3)油蒿营养枝和生殖枝的直径、长度及生物量均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轻度沙漠化阶段油蒿营养枝的生物量显著大于(P<0.05)潜在、中度沙漠化阶段,约是两者的2.0倍和0.7倍.(4)面对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油蒿营养枝和生殖枝构件的各指标(叶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叶密度和穗密度)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但油蒿叶分配所占比重显著降低(P<0.05),茎分配所占比重先增加后降低,轻度沙漠化阶段油蒿营养生长的茎分配占比最大(41.1%),而生殖枝构件中穗(种子)分配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因此,沙漠化的发展严重影响油蒿种群的生存和发展,但油蒿个体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会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发生调整与权衡,油蒿个体生长策略由以营养生长为主向生殖生长为主发生转变.

    沙漠化生物量繁殖分配营养分配资源分配模式权衡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群落枯落物抗风蚀特征

    袁小琴刘生权艾峰张正...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枯落物是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蚀是影响枯落物蓄积量及再分配的重要因素.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人工模拟风洞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群落枯落物组分特征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 表明:(1)沙柳枯落物地表物质组成中枝和叶占比分别为56%和30%,且随着距沙柳基部距离的增大,枯落物量呈显著减小趋势;(2)随着沙柳枯落物量的增加,土壤流失量呈指数函数递减趋势,且以处理400 g·m-2为临界值;(3)与叶相比,沙柳群落枯落物的枝部分在抗风蚀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沙柳(Salixpsammophila)枯落物土壤风蚀毛乌素沙地

    策勒绿洲近地表大气降尘粒度指示的分选特征及其意义

    林永崇穆桂金陈丽玲吴楚娜...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成沉积一般为多峰态粒度分布,不同峰态往往指示不同的沉积分选作用.这种分选作用形成的粒度特征是否具有稳定性可以通过现代大气降尘观测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通过对策勒绿洲两次大气降尘11个位置3m和0.5m高度样品粒度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揭示风成沉积粒度特征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两次大气降尘粒级范围都集中在0.4-250 μm,不同高度的大气降尘都显示典型的双峰态粒度分布特征,其中粗粒峰态众数为67-75 μm,细粒峰态众数12-21 μm.粗粒峰态和细粒峰态各自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高度上都表现出稳定一致的粒度分布特征,这表明大气降尘在近地表空间上经历稳定一致的沉积分选作用.因此,风成沉积粒度特征适合用于指示区域沉积动力环境,多峰态分离分析可能获得更加明确的环境信息.

    大气降尘粒度多峰态分选作用

    晚更新世早期共和盆地湖相沉积常量元素地化学特征及环境演变

    胡梦珺郑登友吉天琪庄静...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共和盆地过马营沙沟湖相沉积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及比值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探讨了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演变.结果 表明:(1)SiO2和Na/K自剖面底部向上大致呈现出一谷两峰的变化特征,整体波动增大,高值均出现在细砂层,指示冷干气候;低值出现在粉砂层,指示温湿气候;(2)CaO、MgO与CIA值自剖面底部向上大致呈现出一峰两谷的变化特征,整体呈现波动减小的态势,高值均出现在粉砂层,指示湿润气候;低值出现在细砂层,指示冷干气候;(3)共和盆地气候在90-70 ka存在3次明显的冷干-温湿波动,可分为MIS 5b(91.5-89.4 ka)气候由温润向凉干方向发展的共和古湖低水位期、MIS 5a(89.4-80.1 ka)气候温湿的湖泊高水位期和MIS 4(80.1-70.1 ka)气候冷干的湖泊萎缩期.

    共和盆地常量元素氧化物水成沉积环境演变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康雷杨兆萍韩芳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数据,采用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集聚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影响新疆非遗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结果 表明: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喀什、伊犁、塔城、巴州和乌鲁木齐等地(市、州);新疆非遗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不同类型非遗的集聚程度也有差异,在空间上形成了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为核心的一级组团、伊宁和喀什为核心的二级组团以及以塔城、哈密和阿克苏为中心的若干三级组团.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文化因素(0.5494)>经济因素(0.4597)>自然因素(0.2285).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协同效应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更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