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柴达木盆地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屈欣郜学敏王萌罗怡坤...
    16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出露有大量的地质遗迹,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和评价,可为其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源价值和开发条件两个方面选取自然完整性、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可保护性和基础服务设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1)盆地地质遗迹类型多样,大部分较为脆弱和珍贵,目前保护措施并不完善;(2)水景类资源综合得分88.96,山石景类86.48,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78.22,古人类74.25,古植物73.51,冰川类68.15.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区域内地质遗迹进行分级,提出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级保护的建议.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促进区域地学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等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质遗迹分类地质遗迹综合评价AHP分级保护柴达木盆地

    乌兰布和沙漠晚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王娜春喜
    17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兰布和沙漠晚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化呈现湖泊与沙漠多次反复的更替模式,湖相层与松散风成砂层迭覆出现.湖泊发育时间段为120-90 ka、60-50 ka、40-20 ka和8-5.5 ka;沙漠扩展时间段为150-130 ka、90-60 ka、50-40 ka、20-10 ka和5.5 ka--近现代时期.由于时空尺度差异,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黄河变迁是更新世以来乌兰布和沙漠环境演化的主要原因,直到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加剧了沙漠的进一步扩张.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化剧烈,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关键地带.未来研究需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时空尺度和测年方法,将湖岸阶地剖面与岩芯相结合,以准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这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干旱区环境演化时空尺度驱动机制

    鄂尔多斯高原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沙堆风沙气流结构及其地貌学意义

    殷婕哈斯额尔敦安晶周炎广...
    184-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高原广泛分布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与风沙流相互作用形成灌丛沙堆,其形态发育主要受控于周围风沙输移状况.利用EC9-1型风向风速传感器和阶梯式集沙仪对平坦覆沙地上油蒿灌丛沙堆周围的风沙气流进行了观测,系统地分析了近地表水平流场、风速廓线和输沙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气流结构和输沙率随沙堆位置而变化.自灌丛沙堆迎风侧经两侧至背风侧,气流呈现分离降速、两侧增速、汇集减速的水平分布特征;风速在背风侧坡脚处最小,并随水平距离呈指数关系逐步回增,至4.85H(H是灌丛沙堆总高度)处恢复至旷野风速;灌丛沙堆周围风速廓线均不服从对数变化规律,且在背风侧坡脚0.3-1.0 m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出现反向垂直轴涡流;相对于沙堆走向南北侧的起沙风频率差异使两侧输沙率变化不同,进而导致蚀积状态差异,沙堆平面形态由椭圆形向不对称纺锤形逐渐演化;沙堆背风侧均未出现沙尾,即在薄层覆沙剥蚀高原上不充足的沙源和入射风方向变化抑制了沙尾或风影沙丘的发育.

    油蒿灌丛沙堆水平流场风速廓线输沙率

    机器学习与统计模型在石羊河流域气候降尺度研究中的适用性对比

    宫毓来马绍休刘伟琦
    19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分辨率气候数据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水文影响的驱动数据,动力和统计降尺度模型是两类常用的生成高分辨率气候数据的方法,近年来机器学习模型也被用到气候变化的研究中,但针对不同站点(下垫面)的多种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对比研究较少.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海拔变化显著,适合研究降尺度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选择2种传统统计降尺度模型和4种机器学习模型,并结合2种标准化方法对石羊河流域4个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降尺度的对比研究,探索该区域最优的降尺度模型.结果 表明,机器学习模型比传统统计模型有更好的降尺度能力.经过筛选后的多模型平均可以给出稳定的具有较高精度的降尺度结果.气温结果在每个站点相关系数均达到0.98(通过99%显著性检验),降水结果平均相关系数达到0.74(通过99%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本研究中筛选出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降尺度的目的 ,这些模型可用于该区域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的生成,可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气候数据.

    统计降尺度机器学习气候变化

    以中型蒸渗仪监测的库布齐沙漠人工林土壤蒸发量

    贾晓鹏马启民龙银平王海兵...
    21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造林对库布齐沙漠的生态有重要影响,量化沙地土壤蒸发对开展人工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蒸渗仪对库布齐沙漠银肯沙林场的土壤蒸发进行测定,但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蒸渗仪观测的数据会有异常值,通过自适应窗口阈值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再利用气象观测系统获取相关气象数据,分析土壤蒸发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小时尺度上,蒸渗仪获取的降水与雨量筒获取的降水量之间的决定系数为0.93,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078、0.11 mm,探测率、击中率及Heidke指数分别为0.75、0.9、0.8;日尺度上,两者的决定系数为0.99,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2、0.66 mm,探测率、击中率及Heidke指数分别为0.94、0.85、0.85.两个时间尺度下,该方法在处理蒸渗仪的异常数据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研究时段内林场的土壤蒸发量为93.87 mm,集中在7-9月,最大日蒸发量为16.5 mm;降水为264.88 mm,也集中在7-9月,最大日降水量约35 mm,沙地人工林土壤蒸发占降水的35.4%.沙漠人工植被区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降水和太阳辐射,风速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不大.

    库布齐沙漠蒸渗仪AWAT土壤蒸发气象因子

    放牧对退化草地近地面辐射的影响

    李小院张圣微王帅李瑞燊...
    22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环境变化,草原地表状态也会改变,尤其是近地面能量收支过程变化更明显.为深入理解半干旱草原地表辐射能量平衡过程对放牧的响应特征,利用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退化草原2020年生长季(6-10月)的辐射通量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禁牧、放牧草地太阳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净辐射以及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和生长季变化规律的差异.结果 表明:在生长季,太阳总辐射随着时间推进逐月递减;禁牧区的地表反射辐射总体小于放牧区;各月大气长波辐射日变化幅度很小,处于130-370 W·m-2;禁牧、放牧条件下地表长波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甚微.内蒙古典型退化草原生长季近地面辐射通量有显著单峰型日变化特征.禁牧、放牧草地地表反照率都呈现"U"型日变化规律.生长季放牧草地的反照率明显高于禁牧草地.在禁牧区,辐射分量(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对净辐射的影响是正向极显著的;而地表反照率和另一辐射分量(地表长波辐射)对净辐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在放牧区,地表反射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对净辐射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地表反照率和地表长波辐射对净辐射的作用则是负向显著的.植被状况是影响内蒙古典型退化草原近地表辐射能量收支过程的首要因子.

    半干旱草原辐射通量日变化生长季变化分段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