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防沙治沙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70年——Ⅲ.发展篇(1)

    王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6-1976年的"文革"10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沙治沙实践和沙漠科学的发展.尽管如此,依靠之前十多年打下的基础,科技和工程团队还是坚守在风沙一线,继续开展防沙治沙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野外定位观测、室内样品化验分析与数据统计、风洞实验、成果总结和论文、著作的写作等,取得了一批标志性进展.如风沙环境风洞的建设和应用,开启国内防沙治沙风洞实验和风沙运动规律研究的先河;系统进行的铁路风沙灾害过程与防治工程技术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1975年3月在兰州成功举办的"中国科学院治沙研究工作交流会",及时总结和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和水平;系统总结科学考察、观测、实验、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在发表一批科技论文的同时,编写和出版了系列专著,在中国沙漠的分布及其一般特征、沙漠形成原因、沙漠沙物质来源(就地起沙)、风沙流运动特征、沙丘形成演变机制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地貌的形成、沙丘形态特征和运动规律、风沙地貌区划和防治风沙的若干地貌问题等方面都有开拓和创新的结果,推动了中国沙漠科学的理论探讨和系统构成;在农田沙害的治理、铁路沙害的防治和沙漠铁路工程建设方面和主要防沙治沙省区如新疆、甘肃和内蒙古也都产出了系统总结成果.这10年是中国防沙治沙实践与沙漠科学整体发展的初期.

    防沙治沙沙漠科学70年中国发展篇(1)

    沙尘天气识别和预报方法研究综述

    陈思宇杜世康毕鸿儒赵丹...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尘天气是极端天气现象,会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骤降,给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带来恶劣影响;沙尘气溶胶还通过改变大气辐射收支及云微物理特性对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围绕沙尘天气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灾害天气预报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准确识别和预报沙尘天气在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沙尘天气识别与预报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沙尘天气识别与预报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沙尘天气沙尘天气识别沙尘天气预报数值模拟机器学习

    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榆林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冯筱屈建军丁新辉田琴...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认识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沙漠化逆转区碳循环的调控及生态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2000-2020年榆林市植被NPP进行估算,通过差值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漠化逆转过程中榆林市植被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12.39 g·m-2·a-1(以C计量),并表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榆林市总面积的98.4%,呈减小趋势的仅为1.6%.(2)植被NPP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以正效应为主.(3)榆林西部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更敏感,中东部以人类活动为主导,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主导区域分别占榆林市总面积的43.1%和56.9%.榆林西部沙区植被的恢复受制于水资源的供给,中东部退耕还林等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恢复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沙漠化逆转植被NPP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干旱区人工林稳定性与适宜性的树轮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彭小梅车存伟苏靖茸肖生春...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北方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及生态功能稳定维持和调控,是目前该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开展干旱区人工林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并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稳定性维持的管理对策,对区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针对乔灌木人工林主体,初步构建了以树轮学方法为主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突出树木径向生长过程和气候-环境限制因素分析,辅以林分生长表观、林相特征、立地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等指标对比,基于对人工林稳定性和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提出人工林稳定维持的针对性抚育管理对策.同时展示了黄土高原区不同降雨梯度、林分类型、立地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多个树种的应用实例,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的领域.

    人工林稳定性与适宜性树木年轮学评价体系

    土壤粉尘释放能力与土壤性质关系的初步研究

    王仁德蒋红军李庆付刚...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粉尘释放能力是决定区域粉尘释放强度的关键因素,但一直缺少适合的土壤性质指标进行表征.采用野外取样分析与风洞实验手段,就土壤粉尘释放能力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与风蚀相关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中,只有粉沙和沙粒含量对土壤粉尘释放能力的影响较显著,土壤粉尘释放能力随土壤中粉沙和沙粒含量增加具有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支持了有关学者提出的中等质地土壤具有最强粉尘释放能力的观点.土壤粉尘释放能力与土壤干团聚体粒度组成关系紧密,具有随土壤可蚀性颗粒中粒径<0.05 mm细颗粒含量(C<0.05/<0.85)增加呈线性规律显著增加,随土壤可蚀性颗粒中粒径0.1~0.5 mm跃移颗粒含量(Co1-0.5/<0.85)增加呈幂函数规律显著降低的趋势.各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中,土壤干团聚体中粒径<0.05 mm细颗粒含量(C<005)不仅能够反映各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土壤粉尘释放能力的综合影响,而且与决定土壤粉尘释放能力的两个正向指标——土壤可蚀性颗粒含量(C<0.85)和C<0.05/<0.85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应是表征团聚体发育土壤表面粉尘释放能力较合适的土壤性质指标,这得到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的初步证实,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土壤粉尘释放能力PM10总释放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可蚀性风洞实验

    交错和矩形布置对树状植被地表剪应力和输沙率的影响

    张萌亢力强王晓美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布置方式是影响风对地表剪切作用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植被的防沙效应.在风洞内测量了刚性树状植株模型在交错布置和矩形布置条件下的地表剪应力分布、总剪应力和输沙率,并分析了它们在两种布置方式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植株密度(18、32、50株·m-2)下,交错布置时植株周围平均地表剪应力比矩形布置时分别减小8.5%~11.9%、13.8%~16.5%、15.3%~17.2%.交错布置时剪应力分解模型参数β值(平均值220)大于矩形布置(平均值180),而两种布置的m值非常接近.在相同来流风速和植株密度下,交错布置时植被地表输沙率均小于矩形布置情况,平均减小值为24%,而输沙率随平均地表摩阻风速的变化规律不受植被排列方式的影响.本文结果有助于从地表剪应力角度理解布置方式在植被防风蚀研究中的作用.

    地表剪应力输沙率布置方式树状植株模型风洞实验

    祁连山及周边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动力降尺度模拟

    李霞杨保
    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的敏感区,气候变化机制复杂.在研究区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参数化方案组合敏感性试验,从5组方案组合中选出模拟效果最佳的参数化方案组合,利用偏差校正过的CMIP6数据驱动最佳参数化方案组合设置下的区域气候模式WRF,对祁连山及周边地区开展了 2005-2014年间为期10 a的动力降尺度模拟.结果显示:(1)WRF模式对气温的模拟普遍较好,不同的参数化方案组合对气温的模拟影响不大.WRF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受参数化方案组合影响较大,模拟精度整体较气温差.参数化方案组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Thompson云微物理方案、Grell-D积云对流方案、RRTM-Dudhia辐射物理方案和Noah陆面过程方案的参数化方案组合最适用于祁连山及周边地区.地形资料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高分辨率地形数据集对气温与降水的模拟未见明显改善.(2)模拟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能够再现真实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受海拔影响很大,在高海拔地区气温比周围低海拔地区偏低,降水量则是偏高,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好于对降水的模拟.模拟偏差主要表现在对气温的模拟普遍存在低估,对降水量的模拟存在高估.在站点尺度上,模拟温度和降水与观测温度和降水都有着几乎一致的正态分布,各站点上的温度模拟偏差主要出现在冬季,降水模拟偏差则出现在夏季.

    WRF祁连山参数化方案评估动力降尺度

    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风成砂-湖沼相沉积物磁学性质

    吕珂欣赵爽张文昌夏敦胜...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化率是古环境研究常用的代用指标,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磁化率增强机制不同,系统的磁学性质研究对磁化率参数的古环境意义解读尤为重要.选取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全新世风成砂-湖沼相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环境磁学参数研究,明确不同沉积相的磁学性质,并探讨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风成砂和湖沼相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风成砂中的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矫顽力较低,磁性矿物的含量较高,且磁粒径较粗,以多畴和假单畴为主;湖沼相沉积物中除亚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矿物以外,可能还含有磁性较弱的铁的硫化物,矫顽力较高,磁性矿物的含量较低,且磁粒径较细,以稳定单畴为主.风成砂的磁化率受成土作用影响小,主要受"风尘输入模式"的影响,风尘输入的粗粒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对磁化率的贡献大;湖沼相的磁性特征则受湖泊的还原环境的影响,还原作用导致强磁性的铁的氧化物发生溶解并向弱磁性的铁的硫化物转化,进而磁性矿物粒径减小,磁化率降低,矫顽力增加.

    风成砂湖沼相沉积物磁学性质萨拉乌苏河流域

    河西走廊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种子表型差异及休眠破除

    王进刘钊张玉杰濮超...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优质种源进行人工栽培,以河西走廊戈壁荒滩、山前平地、荒漠沙地采集的25份泡果白刺种子为材料,研究其物理特性、休眠特性、休眠破除方法及萌发特性.结果表明:泡果白刺种子呈纺锤形或针形,种皮乳黄、黄褐色,极少数为黑褐色;种子外表皮较软,表面粗糙;种子长7.01~9.29 mm,宽1.90~2.63 mm,形状指数为 5.41~11.18,千粒重 8.28~19.23 g,比重 1.02~1.16 g·cm-3,容重282.17~448.33 kg·L-1,优良度34.5%~92%;初始发芽率4.25%~30.25%.不同样品种子各指标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种子比重与种子优良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优良度与初始发芽率和样地水分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果实发育期灌水保育,可有效保证种子优良度;采集的种子中休眠种子和非休眠种子同时存在,不同采种基地种子特征特性和休眠深度不同;种子休眠原因是种子中存在发芽抑制物质,种子中的发芽抑制物能溶于NaOH、Ca(OH)2或KOH溶液,且发芽抑制物具有非专一性,既可抑制自身萌发,也可抑制其他植物种子萌发.用NaOH、Ca(OH)2或KOH溶液处理后清洗种子,可剔除种子发芽抑制物,使种子休眠完全释放.破除休眠后,25份泡果白刺种子发芽率为13%~90%,平均发芽日数为1.88~2.95 d,发芽指数4.03~34.07.适宜条件下,泡果白刺种子置床后2 h内为急剧吸水期,2~14h为缓慢吸水期,14h后为饱和吸水期,吸水率维持在60%;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效率达到67.09%,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为双子叶子子叶出土类型幼苗.

    泡果白刺(Nitrariasphaerocarpa)种子河西走廊休眠破除发芽率表型差异

    阿拉善高原东部4种飞播灌木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朱雅娟赵晨光李慧瑛王阿晴...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拉善高原地处内蒙古西部,沙漠和戈壁广泛分布,是中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地.飞播是当地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通常,飞播之后植物的萌发主要受气象和生境等自然因素影响.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花棒(Corethrodendron fruticosum)、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和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是阿拉善高原荒漠的4种优势灌木.通过温室盆栽实验,研究降雨量、播种深度和土壤类型对4种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优化飞播技术,为精准治沙提供理论依据.模拟的3个降雨量分别是首次浇水10、15、20 mm,之后每2天浇水5mm,共10次.4个播种深度分别是0.5、1、2、3cm.4种土壤类型分别是微细沙、细沙、中沙和粗沙.结果表明:沙冬青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是首次浇水15~20 mm,其他3种灌木则为首次浇水10~20 mm.沙冬青种子的适宜播种深度是0.5~1 cm,其他3种灌木则是0.5~2 cm;3 cm只有少量花棒萌发.沙冬青在微细沙、细沙和中沙里的萌发率较高,而在粗沙中的萌发率较低;其他3种灌木在4种土壤中的萌发率都较高.因此,在阿拉善高原东部,沙冬青适宜15 mm以上降雨后在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飞播,不适宜戈壁飞播;其他3种灌木则适宜10 mm以上降雨后在流动、半流动、半固定沙丘和戈壁飞播.

    飞播降雨量播种深度土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