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肃省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与人类活动强度演变

    郑诚蔚邓晓红李宗省薛健...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分析干旱半干旱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和人类活动的时空格局及相关关系,是科学实现区域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前提.采用人类足迹指数与InVEST模型,对河西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采用双变量Moran's I指数分析了河西地区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10-2020年人类活动水平呈增长趋势,整体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2010-2020年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平均值为8.64mm,在2010-2015年呈上升趋势,在2015-2020年有所下降,整体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2010、2015、2020年双变量Moran'sI指数分别为0.292、0.277、0.348,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人类活动水源涵养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河西地区

    汉敦煌六县的选址规律及其指示意义

    孙治黄银洲刘央朱国栋...
    20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往要地.汉武帝经略河西,设四郡,敦煌郡最西,辖六县,是扼控西域的战略要地.长期以来,汉敦煌六县的位置探讨是敦煌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但对部分城址位置的争议未有断绝.结合文献记载和野外考察分析,对几个确定城址选址的环境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相应城址的选址存在以河流为依托且位于山前冲积扇缘与绿洲交接地带的规律.存在这一规律的原因在于冲积扇缘地带农业生产条件好,且一般位于交通线路附近,在可开垦土地广袤的情况下,这一地带对首次入主河西的中原农业民族来说开垦条件最为适宜.这一规律为干旱区绿洲城镇的选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指示目前争论较多的渊泉县址宜在旱湖脑古城位置,而不是早先学者认为的四道沟古城.

    敦煌郡汉代城址历史环境城市选址渊泉县

    不同路径冷空气导致的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特征及传输规律

    袁瑞瑞王建英张卫红张肃诏...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路径冷空气影响下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的特征及传输规律,利用环境和气象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在对宁夏逐日地面环流分型的基础上,总结了易造成宁夏沙尘重污染天气的环流特征,基于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不同路径冷空气影响下的沙尘重污染天气特征及污染来源和贡献率.结果表明:(1)较易造成全区沙尘重污染天气的冷空气路径和环流型为偏西路径型(A、AN、ANW)、西北路径型(AE、ANE、N、NE)和偏北路径型(CE、CSE、E).(2)偏西路径冷空气影响下,中卫市一般最先出现沙尘重污染;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中卫市和石嘴山市先出现沙尘重污染;偏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石嘴山市最先出现沙尘重污染.(3)偏西和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宁夏沙尘传输轨迹以偏西和西北方向为主,沙尘源地主要来自额济纳旗周边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沙源地对PM10质量浓度的贡献分别为80~160 μg·m-3和>160 μg·m-3;偏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的沙尘传输轨迹以西北和东北方向为主,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对PM1.质量浓度的贡献大于140 μg·m-3,其中偏东方向的毛乌素沙地对PM10质量浓度的贡献大于160 μg·m-3.

    沙尘重污染环流分型传输规律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组分及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冯佳新吴月茹乔硕刘茜雅...
    218-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遥感解译方法构建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差值指数,并按照自然断裂法将毛乌素沙地土地分为非、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类型,代表沙漠化逆转的不同阶段.根据反演结果,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沙漠化类型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并进行实验室分析,从而揭示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及其对土壤组分和有效态Cu、Fe、Mn、Z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21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发生逆转,沙漠化土地面积由1986年的47 877.81 km2缩减至2021年的45 914.06 km2,以每年56.11 km2的速率逆转,实施一系列T程对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重建成效明显;随沙漠化程度减弱,土壤粒径组分逐渐减小,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沙漠化逆转的过程实质上是土壤细粒化及微量元素富集的过程;由于工程实施的不均匀性,1980年以来,毛乌素沙地区域逆转程度不尽相同,沙漠化逆转显著的代表区域有鄂托克旗的召稍乡、乌审旗的嘎鲁图苏木、伊金霍洛旗的台格苏木,其土壤黏粒、粉粒和有效Cu、Mn、Zn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砂粒、有效Fe含量显著减小.显然,沙漠化逆转过程使毛乌素沙地土壤结构变细,土壤质量显著提高.

    沙漠化逆转土壤组分微量元素毛乌素沙地

    土壤含水率对冻结风沙土风蚀速率的影响

    韩兆恩崔崴李锦荣唐国栋...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兰布和沙漠冬季土壤冻结,流动沙丘表层干沙风蚀后出现冻结裸斑,风沙输移环境发生改变.为研究冻结裸斑对风蚀的影响,探讨不同含水率冻结风沙土风蚀的差异,根据野外实际情况,试验设置5、7、8.5、10、12m·s-1风速梯度,设置土壤含水率(1%~6%)6个梯度,以自然状态下干沙(含水率0.13%)作为对照,开展冻结风沙土风蚀模拟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发生冻结时,含水率≤2%风沙土2h内即可产生稳定冻结,而含水率≥3%风沙土则5~12h产生稳定冻结.风沙土含水率相同时,冻结风沙土风蚀速率随着风速升高而增大,风蚀速率Q与风速V符合指数函数Q=aebV.风速相同时,随着土壤含水率升高,冻结风沙土风蚀速率减小;风蚀速率与冻结风沙土含水率w符合指数函数Q=cedw.三者关系式符合Q=0.367e0849V-0.677w(R2=0.994),冻结风沙土风蚀速率较自然干沙风蚀速率减小40%~98%,冻结风沙土含水率>3%时,可以有效抑制风蚀.风速、含水率是影响冻结风沙土风蚀速率的主要因素.当未来气候趋向干暖化,可能导致乌兰布和沙漠冬季风蚀增强.

    风蚀速率冻结土壤含水率风洞试验

    植被盖度和配置方式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试验

    孔玲玲董治宝白子怡肖锋军...
    235-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严重的环境问题,植被能够有效控制土壤风蚀.为给土壤风蚀防治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在毛乌素沙地南缘以中科1号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对象,通过野外风洞试验,研究植被盖度(10%、20%、30%和40%)和配置方式(一行一带式、两行一带式、交叉分布式)对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层输沙强度随风速增加而递增,随盖度增加而递减;输沙率与盖度符合指数函数关系.风沙流结构出现"象鼻效应",风速和盖度的增加均使输沙强度峰值的高度层上移.(2)3种配置方式下输沙强度沿垂直高度的变化均呈指数函数分布,两行一带和交叉分布的阻沙效果大于一行一带.(3)从固沙效能最佳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中科1号羊草应种植盖度约为30%,风速较大的区域使用交叉分布的配置方式.

    植被盖度植被配置方式风沙流结构羊草(Leymuschinensis)可移动风洞

    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丁宁陈瑜李广张玉英...
    24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是遏制土地沙化,促进甘肃省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客观评估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效果、推动区域防沙治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评价法对项目展开农户满意度评价,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于项目实施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后期管护落实不到位;项目竣工进入抚育阶段之后,在短期内难以发挥经济效益;学历、家庭年平均收入、项目区距离等变量对农户满意度产生正向关系;家庭土地规模、沙区自然风险程度对农户满意度产生负向作用.从政策角度来看,落实项目后期管护力度、发挥项目长效机制是提升农户满意度的关键.

    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农户满意度CSI评价法二元Logistic模型甘肃省

    《中国沙漠》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