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3·15"沙尘暴沙尘来源核素示踪研究

    史忠林张信宝张润川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尘暴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查明沙尘来源对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北方7地2021年"3·15"沙尘暴期间降尘样品,分析粒度组成和核素(235U、232Th、226Ra、137C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西宁、兰州、西安、北京、济南和临沂6地降尘以粉粒为主,核素含量特征表明降尘是远距离搬运的风尘沉积或吹蚀起的附近黄土.除中卫和西安外,其余5地沙尘的137Cs比活度远高于农耕地,低于植被覆盖度高的草地,沙尘的主要来源应不是农耕地,而是覆盖度低的侵蚀草地.西安沙尘的137Cs比活度与农耕地相近,农耕地可能是沙尘的主要来源.中卫沙尘粒度粗,137Cs比活度极低,沙尘来源于毗邻的腾格里沙漠.

    沙尘暴来源放射性核素示踪137Cs

    雅鲁藏布江中游不同地表输沙量特征

    落桑曲加张焱马鹏飞扎多...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鲁藏布江河流宽谷区是青藏高原风沙活动最为强烈地区之一.输沙量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的最主要指标之一,但目前对该地区输沙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利用旋转多路方口集沙仪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河岸沙地、河漫滩沙地和山麓沙地3种地表类型、6个点2020年9-12月的输沙量进行野外实地观测,对比不同下垫面的输沙量,分析地表特征对输沙量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量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风沙流结构可以用指数函数表达.观测期间各观测点月平均风速差值变化较小,介于0.31 m·s-1(昌果)到1.19m·s-1(多颇章),所以沙源和下垫面特征是影响研究区输沙量时空差异的主要因子.昌果沙源最丰富,所以输沙量最大(月平均903.0g),森布日沙源几乎没有变化且生长植被,所以输沙量最小(月平均43.7 g),说明河岸流沙区的风沙活动最为强烈.近地层1 m高度的输沙量在河漫滩沙地(森布日、桑日)、河岸沙地(昌果、阿扎)和山麓沙地(桑耶寺、多颇章)明显不同,说明输沙量与地表植被特征和沙源密切相关,且沙粒运动过程具有比平原更高、更远的特点.根据近地层风沙流结构、输沙量和累计输沙量频率曲线,研究区的防沙治沙应该以河岸和河漫滩为重点.

    雅鲁藏布江风沙活动集沙仪输沙量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沉积物理化特征及沉积环境

    高冲董治宝南维鸽刘铮瑶...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样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元素和微形态特征,讨论了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为主;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组成(UCC)比,常量元素产生亏损,微量元素Co富集明显;化学蚀变指数(CIA)与上部陆壳平均值接近;石英沙颗粒磨圆度适中,微形态特征以碟形坑与不规则撞击坑为主.(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北部蜂窝状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最大,分选性最差,常量元素亏损严重,微形态特征最为复杂;西部CIA值最小.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坡脚到坡顶增大,在背风坡变小;元素与微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3)沉积物理化特征说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处于大陆风化的早期阶段,干旱的气候条件使沙丘表层组成物质缺乏有效的化学风化,沉积环境复杂,以风成机械作用为主导.

    蜂窝状沙丘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微形态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刘轩赵珮杉高广磊赵媛媛...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候反映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被广泛引种栽植于中国北方风沙区,但引种区气候条件差异对沙地樟子松物候的影响仍然尚不明确.基于2001-2020年MOD13Q1数据和气象数据,分别采用最大斜率法和趋势分析方法提取沙地樟子松植被遥感物候信息并比较物候时空动态特征差异,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分析沙地樟子松遥感物候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科尔沁、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生长季分别始于第100-150、120-140、100-140天;生长季分别止于第300-340、270-315、260-310天;生长季长度分别为170-220、140-180、150-200 d.(2)呼伦贝尔、科尔沁、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生长季始期显著提前(P<0.05),变化率分别为-15.7、-5.7、-13.9d/10a;科尔沁、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生长季末期显著提前(P<0.05),变化率分别为-11.7、-16.8d/10a;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生长季长度显著延长(P<0.05),变化率为9.8 d/10a.(3)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生长季始期提前主要受上年8月气温降低和3月降水减少影响,生长季末期提前主要受1月降水减少影响;科尔沁沙地樟子松生长季始期和末期提前分别受上年7月降水减少和5月降水增加影响;毛乌素沙地生长季始期提前主要受3月气温升高和上年12月降水减少影响,生长季末期提前主要受9月气温上升和上年12月降水减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沙地樟子松物候特征和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植被物候生长季沙地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气侯因子偏最小二乘回归

    水库泥沙来源定量判别方法的判别能力对比

    牛百成刘峰贵周强陈琼...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淤积问题是干旱、半干旱沙区水库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物源定量判别法是识别水库泥沙来源的新兴手段,而筛选某一区域泥沙来源的最优判别方法是精准识别物源区的重要前提.选取党河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多组复合指纹法、最优复合指纹法和距离法在党河水库泥沙来源判别过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多组复合指纹法和最优复合指纹法判别结果较为理想,且判别结果接近,而距离法表现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检验.增加复合指纹因子组合数(19组)能使95%的置信区间变窄,理论上具有统计意义.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多组复合指纹法表现更好一些,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量判别结果精度.

    指纹法水库淤积物源判别党河水库

    甘肃河西地区2000-2019年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特征

    王凌阁朱睿陈泽霞尹振良...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河西地区为研究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分别对河西五市和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游地区水土耦合协调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西五市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整体提升了 64.65%,由濒临失调转换为初级协调,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其中,张掖市、酒泉市水土资源耦合程度增长较高;(2)影响河西五市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水资源系统的人均水资源量、降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总量以及土地资源系统的地均粮食产量、耕地比例和地均农业总产值;(3)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游地区水土匹配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疏勒河流域耦合度最高,但是却呈波动下降趋势,黑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水土耦合程度变化小.应继续坚持节水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发展,同时注重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因地制宜,逐步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配置.

    水土资源耦合河西内陆河流域匹配系数

    阿拉善左旗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张晓娅杜凤莲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是赋予荒漠化治理的新任务,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荒漠化治理重要手段.基于阿拉善左旗224户居民调查数据,采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86.61%居民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13.39%居民不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户均年支付意愿值为649.3元,占居民户均收入的0.76%.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对生态补偿认知特征影响.因此,从加强生态补偿的政策宣传,鼓励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支付方式以及构建差异化生态补偿征收标准方面来提高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以期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

    阿拉善左旗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Heckman两阶段模型

    无定河上游河道对沙漠化的阻截效应

    颜明张应华贺莉程维明...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向湿润转变的过渡区受到风力与水力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形成的风水复合地貌显著区别于单一风力或水力形成的地貌,探究风力与水力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对干旱-湿润过渡区地貌过程的理解.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和沉积物粒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无定河上游河道对毛乌素沙地东进的阻截效应,结果表明:(1)无定河上游河道的西侧以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地为主,河道东侧靠近河道区域有部分覆沙区,再向东转换为沙黄土和黄土为主的丘陵区.(2)沙地和河道西侧的表层样品粒径以100-200 μm的沙粒为主,河道东侧样品的粒径以<100 μm为主,说明粗颗粒风沙很难飞跃有一定宽度的河道,阻截了沙漠向东继续延伸.(3)无定河上游部分干流和支流河道对风沙的东进起到了显著的阻截效应,发生阻截的河段主要分布在干流的雷龙湾乡至鱼河镇之间,以及上游支流芦河.这一现象的形成是风力与水力在研究区长期作用的结果,发生的大背景是干旱向湿润转变,不仅有地理学成因,也有风沙动力学成因.

    河道毛乌素沙地粒度特征风水两相作用阻截效应无定河

    毛乌素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水分深层渗漏特征对比

    梁海荣王涛杨宇冯伟...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层渗漏是沙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深入分析不同沙地深层渗漏的特征,采用渗漏仪实时监测流动沙丘降雨对200 cm深层的补给水量.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2017-2019年降雨量为229.9±45.6 mm,年渗漏量8.2±7.4 mm、年渗漏量占同期降雨量3.1%±2.3%;毛乌素沙地2013-2015年降雨量328.1±61.1 mm,年渗漏量64.1±58.3 mm、年渗漏量占同期降雨量17.0%±13.7%.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的渗漏主要为持续而少量的水分补给,其中<0.25 mm的渗漏补给日数最多;毛乌素沙地主要来自于>0.25 mm的渗漏补给,降雨量大小及其分布格局是影响沙地深层渗漏的主要因素.当降雨量较小时深层渗漏是以持续、长时、量小的补给方式为主;降雨量较大或者连续的小降雨事件不但会明显增加渗漏的补给量,而且会减小水分渗漏滞后性,使其波动与降雨变化更为一致.

    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深层渗漏降雨格局

    荒漠区食细菌线虫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艳梅杨航宇刘凤莲王俊俊...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土壤的重要生物组分,食细菌线虫影响土壤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它在荒漠生态系统的作用仍不清楚.为探明土壤食细菌线虫对荒漠区土壤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藻-地衣和藓类结皮及结皮下0-10cm土样,按每克土壤10、30、60、90、120、150条的密度接种食细菌线虫,以未接种线虫的土壤为对照,测定接种食细菌线虫后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明确食细菌线虫对荒漠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食细菌线虫可提高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土壤酶活性随土壤食细菌线虫接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指示土壤食细菌线虫与微生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此外,接种土壤食细菌线虫背景下,结皮类型也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藓类结皮下土壤酶的活性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P<0.05),指示结皮发育有利于土壤食细菌线虫与微生物的互长模式.因此,在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固沙区土壤食细菌线虫可提高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酶的活性,指示土壤食细菌线虫可促进荒漠区土壤的修复进程,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改良.

    土壤食细菌线虫生物土壤结皮土壤酶结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