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生物气候区生物土壤结皮蓝藻物种多样性

    闫沛迎屈建军杨自辉肖建华...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状蓝藻作为荒漠区的先锋拓殖生物,在干旱半干旱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个不同生物气候区(民勤,大陆性荒漠气候;盐池,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玛曲,高原大陆性气候)藻结皮中培养分离到的67株丝状蓝藻进行丝体的形态描述和16srRNA分子鉴定.结果表明:67株丝状蓝藻隶属于颤藻目(Oscillatoriales)、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和念珠藻目(Nostocales);3个生物气候区的蓝藻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为3个不同生物气候区的共有藻;玛曲和民勤没有共有蓝藻属;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颤藻属(Oscillatoria)是民勤和盐池的共有蓝藻属;玛曲和盐池只有Nodosilinea共有蓝藻属.在3个生物气候区的藻结皮中,只在玛曲培养分离到固氮蓝藻(Calothrix desertica),而在其他2个区未分离到.

    丝状蓝藻多样性生物土壤结皮生物气候区

    秋免耕对坝上地区农田风蚀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安晨宇王仁德周海涛李庆...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秋免耕是中国北方风蚀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对土壤风蚀的抑制作用已得到普遍验证,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还缺乏足够认识,是否具有保墒作用还存在争议.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手段,通过比较秋免耕地与邻近秋翻耕地风蚀前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差异,研究秋免耕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其保土保水保肥作用.结果表明:与秋翻耕地相比,秋免耕地风蚀量平均降低了 73.23%,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了 11.93%,反映出秋免耕具有较强的保土作用和一定的保水作用.同时,秋免耕地通过减少土壤风蚀降低了富含养分的细颗粒损失,使年内表层土壤粉粒含量平均提高0.27%,沙粒含量平均降低0.35%,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平均增加5.63%、1.14%,说明免耕具有抑制土壤进一步沙化、贫瘠化的作用.在坝上地区农田实施秋免耕不仅具有保土作用,还具有保水保肥作用.长期坚持实施免耕留茬保护性耕作,对防止土壤土地沙化、贫瘠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秋免耕农田风蚀土壤理化性质保土保水保肥河北坝上

    内蒙古荒漠-草原过渡带灌木群落特征

    宋兆斌辛智鸣朱雅娟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原过渡带是草原逐渐被荒漠取代的区域.沿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调查灌木群落,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荒漠-草原过渡带有62种植物,隶属于18科、47属,禾本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的植物较多.植物主要由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构成,以旱生植物为主,主要包括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群落、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群落、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群落、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和旱蒿(Artemisia xerophytica)等群落.草原化荒漠植物群落的建群种重要值和生物量较高;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盖度和密度较高;草原化荒漠沙冬青群落和红砂群落的多样性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红砂群落灌木层多样性较高;荒漠草原的霸王群落多样性最高,红砂群落草本层多样性最高.不同群落间相似性较低.建议重点保护具有建群和"沃岛效应"的灌木群落,同时重视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维持荒漠-草原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生态过渡带物种多样性红砂霸王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特征

    赵明周春晓李崇刘硕...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0-2020年辽宁56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沙尘强度指数,应用回归方程、M-K非参数检验和相关分析等得到辽宁沙尘天气的年际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影响辽宁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扬沙,其次是浮尘、沙尘暴.影响辽宁东南部和南部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浮尘,影响其他地区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扬沙.辽宁沙尘强度呈显著减弱趋势,2010年后减弱尤为明显.1960-1979年沙尘强度最大.沙尘强度突变发生在1988年.月均沙尘指数最强月份是4月.西北海拔略高地区沙尘强度高,减弱快,东南低海拔地区沙尘强度低,减弱慢.辽宁沙尘强度春季最大,减弱最快.本溪站秋季沙尘强度有增大趋势,其他站四季均呈减弱趋势.平均风速降低、大风日数减少和最低气温升高是辽宁沙尘强度减小的重要原因.

    沙尘天气沙尘强度指数时空演变气象因素辽宁

    基于AHP-PROMETHEE-GIS的半干旱地区生态旅游活动适宜性分析——以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沙漠公园为例

    陈思淇张玉钧高云肖书文...
    12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干旱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的脆弱性和特殊性,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性研究可促进对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提出一套基于AHP-PROMETHEE-GIS的半干旱地区生态旅游活动适宜性分析框架,并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沙漠公园大泉片区进行实验.根据适宜性分析框架,得出适合进行各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潜在区域.研究方法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PROMETHEE(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突破了AHP评价方法的补偿性局限;(2)实现了针对418个样本量的11类生态旅游活动适宜性排序结果的批量输出;(3)结合GIS的PROMETHEE,将生态旅游活动排序评价结果与空间布局叠合,针对性提出生态旅游活动规划的优化建议和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适宜性分析生态旅游半干旱地区多准则决策分析PROMETHEE(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

    科尔沁沙质草地不同恢复年限草本层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赵啸龙谢玉鸿马旭君王少昆...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本植物在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自然恢复沙质草地草本层植物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植被与土壤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科尔沁严重退化沙地封育12、17年和20年的自然恢复沙质草地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了植物组成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显著升高,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禾本科植物所占比例升高,菊科和藜科植物比例降低;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占比下降,多年生植物占比上升;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与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增加30.16%、10.86%和21.81%;沙质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主要受土壤含水量(贡献率为30.77%)和土壤速效养分(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贡献率分别为16.67%、13.74%和7.69%)的影响,说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速效养分是影响科尔沁沙质草地退化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对浅层沙含水量的影响

    牛震敏王乃昂温鹏辉苏贤保...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是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对其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共识.已有研究发现沙层含水量偏高的现象可能在高大沙山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其水分来源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沙漠腹地3个湖盆内气象要素和浅层沙含水量时空分布的对比,结合前人对水同位素和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发现湖泊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湖盆内空气相对湿度和浅层沙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并影响了浅层沙含水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控制有湖湖盆浅层沙含水量变化的主导过程是气温升降引起的水分损失与补充,而干湖盆浅层沙水分补给主要来自风的平流输送.尽管沙丘分层含水量的长期定量观测仍有待开展,但现有证据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沙层含水量偏高的现象很可能是湖泊蒸发的水汽以土壤吸附水汽或凝结水等形式逐渐运移至沙层内而形成,是湖泊-沙山体系长期共存、形成局地水汽平衡的结果.这为沙层水分来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沙漠腹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沙山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

    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段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特征

    董苗严平王晓旭张国明...
    15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段爬坡沙丘的形成过程、物源及沉积学意义,对山南宽谷段朗赛岭爬坡沙丘进行断面采样,分析爬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爬坡沙丘表层沉积物以细沙和中沙为主,河漫滩和阶地表现出明显的风水交互特点,迎风坡和背风坡则表现为明显的风成特点;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粒度特征不同,从河漫滩到迎风坡坡顶,沉积物粒度整体变细,分选逐渐变好,从迎风坡顶到背风坡,分选变差.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以Si、Al、Fe、Na为主,在不同地貌部位分布差异较小,表明其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和上陆壳(UCC)相比,除Si以外其余常量元素均有亏损.微量元素集中分布于河漫滩沉积物中,部分存在于稳定矿物中的微量元素可分布于坡麓地带.A-CN-K图解及CIA值揭示了朗赛岭爬坡沙丘处于化学风化的初期,A-CNK-FM图则表明Fe、Mg元素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是差异风力风选的结果.从化学风化指标来看,从河漫滩到迎风坡,沉积物的风化程度增强.综上所述,物源和风动力是导致爬坡沙丘粒度和化学元素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朗赛岭爬坡沙丘属于近源沙丘,沙源主要是雅鲁藏布江河流相沉积物,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特征的差异性是对风、水交互作用的积极响应.

    粒度化学元素物源爬坡沙丘雅鲁藏布江

    降水量对荒漠草原骆驼蓬(Peganumn harmala)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郭新新岳平李香云乔静娟...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预测荒漠草原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 3年的降水量增减(±50%)对乌拉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骆驼蓬(Peganam harmala)的数量特征(分枝数、果实数和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AGB)和功能性状的影响.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各指标与AGB的相关性,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探究降水变化、骆驼蓬的数量特征及功能性状对AGB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增加50%降水量处理下,骆驼蓬的分枝数、果实数和株高显著提高(P<0.05);减少50%降水量下,AGB、比叶面积(SLA)和株高显著降低(P<0.05),但叶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增加(P<0.05).(2)生长季前期降水量(EGSP)增多有利于对骆驼蓬分枝和果实的发育,也缓解了年降水量减半对其SLA、LDMC和株高的胁迫.(3)骆驼蓬AGB与分枝数、果实数、植株密度和株高显著正相关(P<0.05),与LDMC和叶片碳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4)SEM表明,增加的年降水量通过增加株高、果实数和植株密度来间接增加AGB,EGSP则通过改变果实数间接影响AGB.研究干旱草原植物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时,EGSP和年降水量的变化都值得关注.植物数量特征和功能性状在驱动植物生产力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降水量地上生物量功能性状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荒漠植物-土壤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卢建男刘凯军王瑞雄李彦杰...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化学计量学重点关注C、N、P元素比例及权衡关系,已成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限制等生态过程的有力工具.植物自身体现出对养分元素的调控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土壤C∶N∶P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植物-土壤系统中N、P的养分循环关系密切.从植物营养器官元素化学计量,区域尺度荒漠植物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化学计量平衡(C∶N∶P)在个体发育、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植物-土壤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相互关系等角度,论述近10年来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并就今后研究内容进行展望.

    荒漠生态化学计量异速生长环境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