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沙漠、戈壁和黄土表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对黄土磁化率机制的意义

    毛学刚赵丽娟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黄土来自于其北部或西北部的沙漠和戈壁被广泛认可.本文选取西北地区典型的沙漠、戈壁和黄土表土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沙漠和戈壁磁学特征相似,以磁铁矿占绝对优势,磁颗粒为多畴和假单畴,几乎不含超顺磁颗粒,磁性矿物总体含量高于黄土表土.黄土表土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磁赤铁矿,磁颗粒以成壤过程中形成的超顺磁和单畴颗粒为主.虽然沙漠和戈壁细粒中亚铁磁性矿物相对比例明显高于粗粒,但粗粒组分含量大,对磁性稀释作用显著,全样总体表现为粗粒磁性特征.影响沙漠、戈壁和黄土磁化率的主导因素不同,沙漠和戈壁为磁性矿物含量主导型,磁性矿物总含量高,黄土表土为磁性矿物粒度主导型,超顺磁对磁化率贡献占主导.合理区分风速论和成土论两种磁化率机制,需准确判断成壤程度和氧化还原状态.因此,不同环境条件下磁化率的环境意义及古气候重建,需首先准确区分影响磁化率的主导因素.

    黄土磁化率沙漠成壤作用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演变特征

    詹瑾韩丹杨红玲李玉霖...
    19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均是科尔沁沙地土地沙化的产物,植被恢复重建则是该区域流沙治理的主要措施,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及植物多样性演变特征有利于沙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本研究基于连续15年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长期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数据,分析了 3种沙地类型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年际变化特征,对2005-2019年植物物种重要值进行统计,并对植物群落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均低于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地上生物量年际波动较小;群落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灌木植物的相对盖度、相对生物量和重要值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一年生草本植物相对盖度、相对生物量和重要值显著高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均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1和-0.8302;经过15年群落演替,一年生草本植物(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ica)、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蓼子朴(Inula salsoloides)和虫实(Corispermum hyssopifolium))依旧为优势种,而一年生草本植物(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则演替退化;植物群落稳定度为1.11-2.68,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2)固定沙丘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相对盖度、相对生物量和重要值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且其相对多度和重要值显著高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灌木植物的相对盖度、相对多度、相对生物量和重要值则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一年生草本均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植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69和-0.892;物种数比流动沙丘样地增加了 200%,经过15年群落演替,差巴嘎蒿、地锦(Euphiorbia humifusa)和马唐演替退化,三芒草(Aristida adiscensionis)和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则演替更新,成为新的优势建群种;植物群落稳定性年际间相对波动较小,群落较为稳定.(3)沙质草地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相对盖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且与多年生草本植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经过15年群落演替,一年生草本植物(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蒿(Artemisia scopar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优势种,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发生退化;沙质草地出现了退化现象;植物群落稳定性年际间波动较大,群落结构未趋于稳定.近15年来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流动沙丘植被恢复效果显著,固定沙丘群落稳定性较高,沙质草地群落结构未趋于稳定,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植被恢复中占据主要优势.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

    乌拉特天然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陈峰张静韩二牛温苏雅拉图...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优良的固沙树种,在干旱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创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天然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对梭梭林下(Ha)和林外裸露沙地(BS)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梭梭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的香浓多样性指数(Shannon)、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1)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PD)均显著高于裸露土壤;梭梭林下土壤全碳和全氮比裸沙对照分别高1.73倍和2.12倍,土壤黏粉粒含量比裸沙土壤高2.6倍,林下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裸沙对照.梭梭林改善了土壤养分和土壤质地,从而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全碳、全氮、pH值、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含水量和细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植物和土壤pH值直接影响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土壤全碳和含水量直接影响了土壤真菌多样性,梭梭林的生长通过改变土壤全碳和含水量对土壤真菌多样性产生间接影响.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林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特征高通量测序

    退化和恢复过程驱动的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变化

    于钊李奇铮王培源蒋齐...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退化和恢复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变化特征,是精确评估荒漠草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作用的关键,也能为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南缘天然荒漠草地、重度退化荒漠草地和通过植被建设恢复良好的人工-天然荒漠草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包括植被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结果表明:天然荒漠草地灌木生物量碳密度(叶、新生枝、老龄枝、枯枝和根系)为213.234g·m-2(17.688、8.035、59.163、21.732 g·m-2和106.617g·m-2),草本(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碳密度为84.269 g·m-2(12.192 g·m-2和72.077 g·m-2),0-100 cm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17kg·m-2.退化荒漠草地碳损失较为严重,其灌木、草本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仅为天然荒漠生态系统的14.901%、45.549%和26.852%.但是,退化荒漠草地具有较强的固碳潜力,在进行人工植被建设后,恢复荒漠草地灌木、草本生物量碳和0-100 cm 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分别为退化荒漠草地的2.463、5.305倍和2.392倍,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 1.152 kg·m-2.恢复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草本生物量碳密度已经达到天然荒漠草地水平,但生态系统总体上还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0.916kg·m-2).中国荒漠和沙漠化地区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进行合理的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是增加荒漠生态系统碳储量、减缓大气中CO2浓度上升、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荒漠草地生态恢复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碳中和

    2000-2020年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及产水量时空变化

    张耀文张勃姚荣鹏王立兵...
    22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最早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区域,研究其植被覆盖度和产水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对于黄河流域以及黄土高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产水模型和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了流域产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渭河流域的NDVI从东南至西北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极显著改善区域的面积占整个流域的面积69.2%,植被覆盖度等级整体向高植被覆盖度等级转换,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产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坡度较大、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产水量较低,而坡度较缓、人口活动较为强烈的区域产水量高.除夏季外,各季节产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受生态工程的影响,夏季产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冬季产水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植被类型多为林地,坡度较大的区域,产水量和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坡度较缓、植被类型多为草地的区域,产水量和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产水量呈增加趋势,当植被覆盖度达到阈值时,流域产水量不再增加,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

    渭河流域NDVIInVEST模型产水量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沙漠》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