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农村家庭的减贫长效作用

    高树棠陶玉玲
    220-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本医疗保险需要发挥长效减贫作用,推动脱贫地区生态文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2012-2020年的农村家庭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及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检验了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带来的防贫绩效,进而研究政策对农村家庭的减贫长效作用.结果显示:实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也发挥了良好的长效减贫作用;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对低收入及中等收入人群、贫困脆弱程度较高、无老人家庭、无住院成员家庭及生态脆弱地区家庭更能有效发挥其减贫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家庭资本积累、降低医疗保健支出、提升健康水平以及提升主观社会地位发挥减贫长效作用.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贫困脆弱性减贫长效作用多期DID

    腾格里沙漠湖泊群小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陈阳吕萍曹敏夏子书...
    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较其他湖泊更敏感,同时湖泊也对局地气候有一定的反馈.当前国内对沙漠湖泊的研究主要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也存在诸多沙漠湖泊,然而相关研究较少.基于全球地表水体数据集分析腾格里沙漠湖泊区2001-2020年水体面积变化,结合该区域气温、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等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腾格里沙漠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湖泊对局地气候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1)在2001-2020年,湖泊群面积处于波动状态,相对变率为10.05%~13.66%.(2)湖泊区年均气温和风速波动较小,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呈波动上升趋势.(3)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为湖泊群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湖泊对局地气候的反馈表现为沙漠湖泊区的气温和降水量高于非湖泊区.

    沙漠湖泊GoogleEarthEngine响应与反馈腾格里沙漠气候变化

    库布齐沙漠西缘格状沙丘动态特征及其成因

    管超武子丰哈斯额尔敦
    239-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分析了库布齐沙漠西缘地区格状沙丘及沙丘场的迁移与形态变化,并结合区域气象数据探讨其动力机制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3-2012年格状沙丘的主梁由顺直变为向东凸出,部分位置出现断裂形成缺口,同时主梁局部弯曲较大与相邻副梁相连形成"长沙脊";2012-2020年,主梁变形幅度减小,部分位置变为顺直,但沙丘表面出现了新的小型副梁.迁移速率上,主梁从2003-2012年的4.66m·a-1下降到2012-2020年的3.74 m·a-1,而副梁从2003-2012年的5.00 m·a-1上升到 2012-2020年的5.70 m·a-1.2003-2012年副梁整体向东延伸,2012-2020年副梁向东延伸的同时向南摆动.这种形态变化和迁移特征的原因主要在于区域风况的变化,即2003-2020年研究区风况逐渐由西风为主的单一风况过渡到北风、西风和西南风共存的多风向风况.次风向的增强使得沙丘的发育模式由横向沙丘转为主副梁共同发育,这使得主梁迎风坡发育新的小型副梁,副梁的出现改变沙丘迎风坡的气流结构,进而改变主梁的形态.从1970年至今,库布齐沙漠西缘格状沙丘迁移与形态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风况的转变,即区域风况由中风能-钝双峰型(1970-1979年)变为低风能-锐双峰型或低风能-宽单峰型(1980-2009年),再变为中风能-锐双峰型(2010-2020年).风况的变化改变了格状沙丘的发育模式,进而影响其迁移和形变特征,这说明格状沙丘主副梁的发育需要多风向作用来维持,区域风况是格状沙丘形变的主要因素.

    格状沙丘库布齐沙漠沙丘形态参数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优势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与种间联结

    卢燕吴万平曾勇
    254-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生境脆弱,通过揭示该区域植被生态学特性,进而推测其演替趋势,以期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或参考建议.在该区设置39个典型样地进行调查,运用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x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对优势植物生态位特征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优势物种28种,生态位宽度差异显著,生态位宽度测定结果与重要值变化趋势无显著相关.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生态宽度指数较大,其中骆驼刺BL和Bs分别为12.11和2.77,占绝对竞争优势.(2)研究区优势植物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偏小,对环境资源的需求相似性不大,种间竞争较弱.簇生泉卷耳(Cerastium fontanum)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早熟禾(Poa annua)和簇生泉卷耳等竞争关系明显,角果藜和早熟禾,早熟禾和骆驼刺等竞争较弱.(3)研究区植物群落呈不显著正联结,3种检验显示多数种对间呈不显著关系,各物种间呈独立分布格局,稳定性相对较差,关联性相对较弱,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善,有正向演替的趋势.(4)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P<0.01,斜率>0),表现为种间正(负)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小).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种间联结性生态位

    乌玛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防护体系不同配置措施固沙效应评估

    缑永涛吴永祥彭波杨昊...
    264-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乌玛高速公路(G1816)腾格里沙漠路段通车以来,其风沙防护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公路的安全运营.但某些沙害比较严重路段,大风季节偶有路面积沙现象.定量评估防护体系防风固沙效应对完善高等级公路风沙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地形测量和风况分析对两个典型断面的风沙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防风固沙措施配置单一(仅配置草方格沙障)的断面K357防护体系内发生风蚀和积沙的区域较大,而配置措施较全的断面K358防护体系内发生风蚀和积沙的区域较小.断面K357草方格沙障带起沙风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比上风向流动沙丘区显著降低,输沙势比流动沙丘区减小了36.4%,合成输沙势减小了20.7%.此外,在断面K357上风向靠近路基砾石覆盖带已形成3个长度40.2~46.3 m的横向沙丘,观测时段内3个沙丘的高度增加了0.12~0.23 m,沙丘脊线沿西北-东南方向移动了2.13~2.48 m,移动方向和合成输沙势的方向一致.而断面K358由于上风向光伏电厂的建设造成流动沙丘区风速减小,其流动沙丘观测点的起沙风频率仅为5.73%,至草方格沙障带流场恢复,起沙风频率增加到21.78%,可见上风向光伏电厂的建立对高速公路防护体系和公路安全运营有积极影响.总之,乌玛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局部路段防护体系内风沙灾害严重,新形成的沙丘向公路移动对公路安全运营造成威胁,对沙害严重路段防护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迫在眉睫.

    起沙风输沙势防护体系格状沙丘

    固沙措施对流动沙丘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程莉宁志英杨红玲李玉霖...
    273-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化是科尔沁沙地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科学合理的治沙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风沙侵害,有助于植被-土壤系统的重建与恢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高大流动沙丘和平缓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自然恢复、种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设置草方格沙障3种固沙措施下植被群落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从而为该类型沙丘固沙措施的筛选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不同固沙措施下平缓流动沙丘植物物种丰富度为设置草方格沙障(20种)>种植差不嘎蒿(18种)>自然恢复(15种);高大流动沙丘植物物种丰富度为设置草方格沙障(14种)>种植差不嘎蒿(8种)>自然恢复(5种).(2)高大和平缓流动沙丘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不显著;设置草方格沙障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0.05);随着恢复年限延长,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3)高大和平缓流动沙丘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草方格沙障能够显著改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土壤养分以改善土壤质量,是最有利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生态恢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随着固沙年限增加,自然恢复、种植差不嘎蒿和设置草方格沙障均有利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的生态恢复.

    固沙措施流动沙丘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

    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分布格局

    杨红玲姚博苏永中李玉霖...
    283-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继北方草原之后的中国第二大生态安全屏障,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本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气候因子和树种特征,阐述了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气候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土壤整体呈弱碱性,电导率153.55±3.02 μS·cm-1、土壤容重0.53~2.28 g·cm-3、土壤含水量12.54%±0.62%,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13.74±0.61 g·kg-1 和0.88±0.05 g·kg-1.(2)农牧交错带人工林土壤自西向东酸性增强、容重下降、含水量增加、全碳含量下降、全氮含量增加.(3)在气候梯度上,人工林土壤pH、电导率、容重与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含水量、全碳和全氮含量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人工林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与年均气温和干燥度指数均显著负相关.(4)区域尺度上,乔木林土壤pH显著低于灌木林土壤,灌木林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乔木林.

    人工林农牧交错带土壤碳含量土壤理化性质

    中国东部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以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及二连浩特荒漠草原为例

    李慧卿褚建民李清河
    295-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东部荒漠草原——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以及二连浩特荒漠草原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调查研究,对《中国植被》未收录的主要植物群系类型进行了补充.以遥感技术、1∶100万中国植被图为基础,当地资料记载为补充,调查了100 m× 100m植物群落样地60个.根据样地内植物种重要值排序,完成群丛、群系的命名、分类.应用T检验及相关性等统计方法完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小半灌木荒漠草原群系组有盐爪爪群系、珍珠猪毛菜群系、红砂群系、小叶锦鸡儿群系、狭叶锦鸡儿群系、驼绒藜群系、蒙古莸群系、松叶猪毛菜群系、长梗扁桃群系、霸王群系、沙木蓼群系;丛生禾草荒漠草原群系组有戈壁针茅群系;杂类草荒漠草原群系组有银灰旋花群系、碱韭群系、蒙古韭群系、细叶薹草群系等.其中,《中国植被》未收录的群系包括沙木蓼群系、蒙古莸群系、小叶锦鸡儿群系、狭叶锦鸡儿群系、松叶猪毛菜群系、长梗扁桃群系以及银灰旋花群系、蒙古韭群系、细叶薹草群系等.在该区域荒漠草原,灌木群落在植物种高度、盖度及生物量(干)方面与草本群落有显著性差异,且高于草本群落;灌木植物对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有一定的群落尺度范围;在灌木群落内,灌木植物种密度、生物量对草本植物种丰富度、盖度及高度生长有一定的负影响,对群落外的草本植物影响不显著.

    荒漠草原重要值群落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