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野外移动风洞实验的沙打旺植被空气动力学特征研究

    白子怡董治宝肖锋军李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摩阻速度(u*)是反映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植被对Z0和u*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在野外种植沙打旺植被,设置4种植被盖度和3种植被布局,利用移动风洞进行原位测试.结果表明:(1)随着风速增大,Z0和u*存在负相关,即随着u*增大Z0呈线性减小趋势;相同输入风速下,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Z0和u*存在正相关,两者增加趋势符合对数函数形式.(2)Z0与植被盖度符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随着植被盖度增大Z0出现阈值现象.(3)不同植被布局的Z0为两行一带>交叉布局>一行一带.(4)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提出沙打旺植被盖度为30%,布局为两行一带布局时,防风蚀效能较强.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植被盖度植被布局移动风洞

    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防风效应的风洞实验

    王茂林宋玲刘杰王云飞...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的防风效应,进行孔隙度为40%、45%、55%的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风洞实验,研究在6、10、14m·s-1等3种风速下的风速加速率等值线、防风效能和风速廓线指标.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防风效应随着来流风速增大而明显降低;(2)40%孔隙度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防风效应较好,而45%孔隙度时防风效应较差,55%孔隙度防风效应最差;(3)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在防风效应方面存在累加.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40%孔隙度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联合沙障,以获得最佳防风效应.

    双排尼龙阻沙网草方格防风效应风洞模拟

    干旱区盐碱土微生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卫雨西陈丽娟冯起席海洋...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区盐碱土是中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对其进行改良利用对于推进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良治理盐碱土、提高植物耐盐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干旱区盐碱土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干旱区盐碱土的修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微生物方面的重要参考.本文整理了干旱区盐碱土的概况,分析盐碱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特征,梳理盐碱环境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提出干旱区盐碱土微生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干旱区盐碱土开发利用和微生物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干旱区盐碱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基因

    毛乌素沙地无定河上游河岸沙丘地貌格局及风水交互作用

    王佳琪李小妹刘小槺董苗...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地貌现象和重要的地表过程.河岸沙丘是风水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沙丘地貌景观.以毛乌素沙地的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探明河道与沙丘相互作用的地貌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无定河上游的植被覆盖得到良好恢复,河道两侧流动沙丘逐渐固化,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转化,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转化.(2)河道影响了沙丘分布的连续性,使其破碎化,也阻挡了沙丘移动和部分粗粒径沙粒的传输,河流成为一道天然防沙屏障.(3)典型河段河岸沙丘地貌格局呈以河道为中心的带状分布,随着远离河道,依次分布着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风向和河流流向的夹角通过影响风水交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进而影响河岸沙丘的形成与分布.(4)半干旱区河岸沙丘地貌系统与河流水文系统通过水源补给关系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但过度的人类活动可能会打破其阈值,引起沙化程度加大以及河流水文状况的恶化.

    风水交互作用河岸沙丘毛乌素沙地无定河

    格库铁路芦苇把栅栏和大网格防沙体系防护效益

    丁录胜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观测和数值模拟,对格库铁路米兰戈壁区段芦苇把栅栏和大网格防沙体系防护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排芦苇把阻沙栅栏后2~14H(H,栅栏高度,2m)范围内最大防风效率(风速衰减比)可达86%,阻沙效率(输沙通量衰减比)91.8%~96.8%;双排阻沙栅栏最大防风效率变化不大,但阻沙效率增大到98%,经大网格带后阻沙效率提高到99.7%.风沙流经防沙体系后,平均粒径显著减小,由240 μm变为72~109 µm,分选性趋于变好.实测和模拟得出,两道50%孔隙度芦苇把阻沙栅栏和两个大网格(4 m×4 m×0.8 m)组成的防沙体系能够起到较好的风沙防治效果,且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该防护体系适用于格库铁路戈壁大风区风沙危害防治.

    防沙体系芦苇把栅栏防护效益格库铁路

    2000-2020年内蒙古杭锦旗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易小雅张德全刘勇旭日干...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以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边缘的杭锦旗为研究区,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计算平台,选取研究区2000-2020年 MOD13Q1 系列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产品,分析杭锦旗区域植被变化趋势特征,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研究期间植被覆盖度(Fraction Vegetation Coverage,FVC),辅以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模型监测植被的演变格局,并借助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阐明杭锦旗NDVI对降水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区域植被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趋势,NDVI平均年变化率为0.0021,植被改善明显,且区域整体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②2000-2020年杭锦旗植被覆盖已有较好改善,年均植被覆盖度区域重心从东南到西北方向即往库布齐沙漠中心移动,高和较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存在由北向南扩张的趋势,中等和较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存在由南向北扩张趋势.区域内以中等植被覆盖度区域为主,面积占比大于50%,除较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62.35%和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小幅下降36.39%,其余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较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最大,增幅为150.12%.③NDVI与气候要素偏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年际尺度上,植被变化受降水的影响更为明显,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达到0.8,降水量增加是促进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谷歌地球引擎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库布齐沙漠

    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空间扩张模式与形态的影响——兰西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比较

    王录仓屈艳琦武潼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也是空间扩张最突出的地区.然而受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底层影响,其扩张模式和形态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在定义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夜间灯光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兰西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空间扩张的模式和形态.结果表明:(1)两大城市群均以边缘式扩张为主,飞地式扩张为辅.2011-2015年,兰西城市群飞地式扩张高于宁夏沿黄城市群,2016-2020年,宁夏沿黄城市群飞地式扩张较突出.双核心-双省份城市群更偏好在异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单核心城市群偏好空间蔓延.填充式扩张普遍不足,表明城市群空间融合态势较弱.(2)斑块个数NP和斑块加权平均分维度FRAC_AM兰西城市群高于宁夏沿黄城市群,而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NSICN、斑块聚合度指数AI、斑块密度PD兰西城市群均低于宁夏沿黄城市群,说明双核心-双省份城市群扩张更明显、形态更复杂,破碎化程度更高,空间离散性更突出.NP、PD指数递增,而AREAMN指数递减,AI、COHENSION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但双核心-双省份城市群变化速率较快,暗示双核心、跨省区的分布特征,实际上降低了斑块密度、抑制了斑块的聚合、拉大了斑块的分离,更不利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

    城市群空间结构扩张模式扩张形态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

    无定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张小瑜周自翔唐志雄孙彦旭...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规划提出将黄土高原作为重点纳入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计划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无定河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典型流域,探究其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全流域和子流域尺度评价并预测了无定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探究了生境质量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无定河流域林草占比增长了 11.73%,建设用地面积比2000年增加了1倍多,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减少了 8.46%;2020-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2000-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但变化强度逐步减弱.(2)2000-2020年,无定河流域生境质量逐期增加,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2020-2050年,流域生境质量水平增幅放缓,变化强度也随之减弱,总体向好发展.(3)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生境质量的主导因素,植被和土壤特征次之.

    土地利用生境质量InVEST模型PLUS模型无定河流域

    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区域风能环境及输沙势特征

    赵宏胜高永蒙仲举李婉娇...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况和输沙势是表征荒漠区风能环境及风沙运动的重要参数.为探明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区域风能环境特征,利用2018-2022年气象站数据分析了该区风况及输沙势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十大孔兑区域2018-2022年风速变化不大,年平均风速为3.17 m·s-1,年平均起沙风风速为6.28 m·s-1,不同季节之间起沙风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春季起沙风频率最高,月平均风速随季节变化起伏较明显.(2)受地形及海拔因素影响,十大孔兑区域风能环境呈西高东低分布特征,不同时间尺度起沙风风向均以偏西风和偏北风为主.(3)根据输沙势结果,十大孔兑区域整体上属于中等风能环境,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变化,西部靠近库布齐沙漠,属于高风能区,中部属于中风能区,东部属于低风能区;不同时间尺度输沙势特征存在差异,合成输沙势方向趋于一致,以偏东南方向(SE、SSE)为主,为沙物质输入河道提供了充足动力.应将春季作为风沙重点防治时期,将靠近沙源区的西部作为重点防治区域.

    黄河流域风能环境风况输沙势十大孔兑

    若尔盖盆地流动沙丘治理前后表层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

    孟惠聪胡光印董治宝南维鸽...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若尔盖盆地内部,各县采取设置草方格沙障、种植灌木等措施进行沙漠化治理,众多流动沙丘得到固定.为探讨沙丘治理前后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特征,采集了若尔盖盆地西北部黄河左岸沙丘治理前后的沙丘表层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治沙措施固定后的沙丘,极细沙、粉沙和黏土成分占比由20.2%增加至29.6%,平均粒径由181.9μm减小至162.0 μm,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变细,分选性变差,偏度由近对称变为极正偏,峰态由中等变为很窄.频率分布曲线出现次峰,概率累积曲线悬移段产生亚组分,总体由两段式变为三段式,悬移组分粒度变细,跃移组分含量占比由 99%降低至87%~88%.在麦草方格与固沙植被共同作用下,沙漠化治理成效显著,但沙漠化土地局地环境的改变亦会对治沙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治沙工作,并关注治理区域的动态变化,及时做出措施调整.

    沙漠化治理粒度特征若尔盖盆地黄河源区青藏高原